2023版設備管理體系標準(PMS)
《設備管理體系-要求 》PMS /T1-2023
2023年1月1日發布
多數企業評價:
這份標準是國內設備管理體系相對全面、指導性強、更新最快的標準。
?? 創建有益于中國企業的設備管理體系。
? 這份標準解決了企業設備管理應從哪些方面管好的問題。
? 這份標準是企業設備管理者策劃、健全設備管理制度的指南。
?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設備管理體系標準(PMS)基于數十個行業設備管理和技術70多位專業人士良好的實踐經驗總結,因此體系要素相對全面,內容更具普適性和指導性,更契合當今時代企業設備管理標準化之需求。
? 從2012年第一版起,該標準通過在眾多企業中應用,在實踐中不斷優化,使標準對企業更具普適性和指導性。
? 設備管理體系標準(PMS)是 ISO55001:2014《資產管理體系》(GB/T33173-2016《資產管理管理體系要求》)、ISO 41001:2018《設施管理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在設施設備管理方面更具體的標準(或指南)。
?本標準不是取代企業原有標準而新建立一套體系,而是在企業現有體系內就設備專業管理進行按需完善與補充,對現有設備管理進行優化和改進。
?開展設備標準化的過程,是建立標準、實施標準、改進標準的過程,也是企業將設備管理工作做實、做專、做細的過程,是企業轉動設備管理PDCA循環的過程。
?設備管理體系標準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完善,不斷引領我國企業設備管理的前進方向,讓更多企業受益。
【2023版設備管理體系標準 PDF文檔下載】:
★點擊下載標準:2023版設備管理體系要求 PMS(3.15).pdf
【提示】:
1.這份標準是2023/1/8排版優化后的,含封面總頁數136頁。
2.上傳附件文檔后標注的(2.20),表示個別字或詞等糾錯后上傳的。
【提示】:為方便企業使用,以下網頁內容可復制粘貼到word文檔,自己排版或按需選擇內容使用。
目 次
目 次
前 言
引 言
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
1 范圍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領導力
4.1 最高管理者職責
4.2 設備分管負責人職責
4.3 設備使用單位管理者職責
4.4 安全、環保管理者職責
5 策劃
5.1 設備管理策劃
5.2 設備重要度分級管理
5.3 設備目標管理
6 支持
6.1 溝通機制
6.2 培訓管理
6.3 知識分享
6.4 文檔管理
6.5 數據管理
7 前期管理
7.1 設備規劃及選型
7.2 招標及采購
7.3 設備監造
7.4 設備到貨驗收
7.5 設備安裝與試車
7.6 設備最終驗收
8 運維管理
8.1 現場管理
8.2 設備操作與運行管理
8.3 設備保養管理
8.4 設備潤滑管理
8.5 設備點檢管理
8.6 檢驗檢測管理
8.7 設備缺陷與故障管理
8.8 設備事故管理
8.9 設備檢修管理
8.10 設備改造與變更管理
8.11 設備更新與報廢管理
8.12 供應商及承包商管理
8.13 設備安全管理
8.14 特種設備管理
8.15 環保設備設施管理
8.16 設施管理
8.17 設備固定資產管理
8.18 設備備件管理
8.19 設備狀態監測管理
8.20 儀表管理
8.21 計量設備管理
8.22 設備管理信息化
8.23 管道管理
8.24 絕熱防凍管理
8.25 防腐管理
8.26 液壓、潤滑及氣動設備管理
8.27 設備節能管理
8.28 設備維修費用管理
8.29 設備科技創新管理
8.30 電氣管理
8.31 設備狀態評價
8.32 運維智能化管理
9 檢查與評價
9.1 設備管理檢查
9.2 設備管理評價
9.3 設備管理總結與規劃
10 改進
10.1 機制
10.2 實施
10.3 改進
附錄A(資料性參考) PMS/T 1-2023《設備管理體系-要求》與PMS/T 1-2020之間條款的變化對照表
附錄B(資料性參考)PMS/T 1-2023《設備管理體系-要求》與GB/T 19001-2016《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要素對照表
附錄C(資料性參考) PMS/T 1-2023《設備管理體系-要求》與ISO55001-2014《資產管理 管理體系-要求》要素對照表
附錄D(資料性參考) PMS/T 1-2023《設備管理體系-要求》與ISO 41001:2018《設施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要素對照表
參 考 文 獻 1
前 言
本文件參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和GB/T20001.11-2022《標準編寫規則 第11部分:管理體系標準》的部分要求起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旨在為企業設備管理體系更健全、更適用、更規范而提供指南,通過企業有效實施,以保障生產及服務所用設備安全、穩定、經濟運行,并滿足相關方對設備的要求。夯實企業設備基礎管理,促進企業提高設備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本文件屬于聚眾智慧、貢獻社會的公益性非團體標準,為引導中國企業設備管理進步,由成都華標企管起草及不定期修訂,并征求國內自愿為提升中國企業設備管理水平而貢獻智慧的專家、學者、企業專業人士的意見,將各自所在單位的設備管理最佳實踐進行了融合提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本文件,以設備管理評價中心的名義發布。本文件對促進我國企業設備管理將發揮積極作用。
本文件可作為GB/T 33173/ISO55001 《資產管理體系 要求》、ISO 41001:2018《設施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等體系在設備管理方面更具體的支持標準。
本文件的附錄A 、附錄B、附錄C、附錄D、附錄E是資料性附錄。
本文件的制定考慮了與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ISO 55001《資產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ISO 41001:2018《設施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等標準間的兼容性,以便企業建立一體化整合管理體系。
本文件參編人員的共同目標是為提升中國企業設備管理水平而貢獻智慧、共同努力。
本文件由成都華標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負責起草單位:成都華標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設備管理評價中心。
本文件起草組織人:蔣良君。
本文件起草參與單位:
注:從2013年起,按人員參與編制本文件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且同一個單位的編排在一起。
成都華標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設備管理與維修》、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設備管理協會設備壽命周期費用技術中心、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檢測研究所、蘇州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設備管理協會、本溪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寶鋼設備診斷事業部、內蒙古包鋼集團公司、華瑞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美國壓電有限公司、斯凱孚中國銷售有限公司、南京地鐵運營有限責任公司、鞍鋼集團礦業公司眼前山鐵礦、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齊魯分公司氯堿廠、康佳集團制造部、安徽云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設備管理評價中心專家、金東集團、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國投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國投中煤同煤京唐港口有限公司、國投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國投集團鎮江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四川煙葉復烤有限公司會理復烤廠、四川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成都卷煙廠、中化興中石油轉運(舟山)有限公司、歐派家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北京盛智振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華陽檢測儀器有限公司、佛山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團、維達紙業(遼寧)有限公司、中國建材機械工業協會、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化中石化上海東方石化儲運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設備及安全管理專家、四川邛崍金六福崖谷生態釀酒有限公司、深圳三基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INTERTEK集團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同濟大學中德學院機械工程系、天津立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大縱橫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石油化工企業設備管理專家、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桂林華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豐田紡織(中國)有限公司、河南中聯交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陜西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廈門象嶼集團有限公司、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維訊通工業技術有限公司、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修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集團。
本文件起草參與人員:
張衛寧、肖永剛、吳弈亮、金家善、張孝桐、賀石中、黃集長、陳世均、徐永能、陳進、姚遠、卜鐵生、張建新、王太龍、關漭、溫仲元、董良、趙振江、李廣剛、張先紀、張聯合、余翔、李平、趙自強、張吉云、柳草、胡湘泉、徐偉、李新、張春林、汪闖、胡起超、佟征、吳昭、戴道奇、強家龍、龔建川、王舟軍、蘇俊杰、羅四春、彭步臣、劉鐵安、李彤、祝永鵬、高建國、張鳳香、惠樹偉、陳堅、許振斌、陳翼、周利華、鄢文軍、雒宏偉、沈斌、張明新、周夏、唐強、徐剛、王杰、曹晉、韋念華、唐亞文、崔森豹、張小軍、侯孝義、鐘戟、焦榮華、周樹龍、熊自龍、徐豐、包利文。
本文件的編制和歷次修訂,盡可能整合了當時國內設備管理方面有識之士的眾多經驗和深入見解。本文件是一份開放性的免費分享標準,歡迎大家積極參與并以此貢獻社會,服務企業,持續改進新時代中國特色更有價值的設備管理。
沒有完善的標準,只有不斷完善的標準。您如發現本文件有需要修改或補充之處,或您對本文件有建設性建議,請將您的建議及您的單位、姓名,發給成都華標企管蔣良君先生收(郵件:jljiso@163.com),以便下次修訂時參考。您的建議一經采納,您將有機會成為本文件的參編人,一份不斷完善的標準,需要您的參與和支持。
本文件免費下載網站,在www.cuhkg.com“找標準”欄目;相關資料在“找資料”欄目。
(標準下載頁二維碼)
本文件免費答疑解惑、互動交流QQ群,群名稱:中國設備管理,群號:283752911。
本文件的技術內容由成都華標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負責解釋。
本文件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介紹:
第一版:PMS/T1-2012《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由成都華標企管蔣良君創建并獲得自主知識產權。
第二版:PMS/T1-2013《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由成都華標企管通過征求 20 多位專家學者及專業人士的意見后,于 2013 年 8 月 22 日以設備管理評價中心的名義,在桂林“首屆全國 設備管理體系(PMS)大會”上正式發布。
第三版:PMS/T1-2016《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件提供改進建議,經對征求意見進行匯總梳理并評審后,于2016年11月1日以“設備管理評價中心”的名義發布本文件。
第四版:PMS/T1-2018《設備管理體系-要求》,為滿足社會及企業發展的需要,由成都華標企管負責起草征求意見稿,新增了兩個條款“8.22設施管理”、“6.5設備安全管理”,并修訂了部分條款的內容,邀請國內多個行業的專業人士為本文件提供改進建議(累計參編46人),經對征求意見進行匯總梳理并評審后,于2018年3月18日以“設備管理評價中心”的名義發布本文件。
第五版:PMS/T1-2019《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為滿足企業設備管理的需要,由成都華標企管組織起草征求意見稿,新增了四個條款,即“5.2設備重要度分級管理”、“8.5設備管道絕熱防凍管理”、 “8.7液壓、潤滑及氣動設備管理” 、“8.15變配電管理”,調整了2018版標準部分條款的順序,并修訂了部分條款的內容,并在標準內適當補充了引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代號及名稱,于2019年2月12日以“設備管理評價中心”的名義發布本文件。
第六版:PMS/T1-2020《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
1)本次對2019版《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修訂了約40%的內容;
2)新增條款: 6.1溝通機制、 6.5 職務說明、8.6檢驗檢測管理、8.13專業管理、8.13.3環保設備設施管理、8.13.17 設備科技創新管理,在“8.13.7”內新增“數據分析工程師職責”;
3)為讓本文件條款的歸類更合理,將PMS/T 1-2019的部分條款歸入PMS/T 1-2020的“8.13專業管理”條款下,即原條款:6.3 設備環境管理、6.4設施管理、6.5設施設備固定資產管理、6.6 備件管理、6.7設備管理信息化、8.1 設施設備安全管理、8.4 設施設備防腐管理、8.5 設備管道絕熱防凍管理、8.21 設備維修費用管理。修改了2019版標準部分條款的名稱及個別條款順序(見附錄A)。具體調整見“附錄A:PMS/T 1-2020《設備管理體系-要求》與PMS/T 1-2019之間條款的變化對照表"。
4)本文件起草組織人于2020年2月28日發出征求意見稿,于2020年3月28日收回了25份反饋建議(累計參編62人),由本文件起草組織人根據征求意見進行匯總梳理并評審后形成正式的發布版,于2020年4月27日以“設備管理評價中心”的名義發布本文件。
第七版:PMS/T1-2023《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
1)本次在2020版《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的基礎上修訂了約40%的內容,標準內容更具指導性。其中,原“8.2設備操作管理”新增了“8.2.2設備運行管理”;“8.4設備潤滑管理”,新增了“潤滑監測與檢測”,其他條款部分修訂。刪除了原“6.6 職務說明”。
2)將“注”進行編號對應條文的上標序號。
3)將“8.13專業管理”此項去掉,減少序號層級。
4)新增要素:8.31設備狀態評價;8.32運維智能化管理。
5)原“8.13.18變配電管理”改為“8.30 電氣管理”,內容部分修訂。
6)本文件起草組織人于2022年11月13日發出征求意見稿,于2022年12月22日收回了11份反饋建議(累計參編70多人),由本文件起草組織人根據征求意見進行匯總梳理并評審后形成正式的發布版,于2023年1月1日以“設備管理評價中心”的名義發布本文件。
設備管理評價中心介紹:
a)設備管理評價中心掛靠在成都華標企管,設備管理評價中心屬于非盈利性技術中心,對社會具有公益性,貢獻智慧,分享設備和現場管理知識、經驗和方法。
b)設備管理評價中心的成員即為參與編制本文件的人員。標準參編人員為國內設備管理、現場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士,自愿參與,聚眾智慧,建立并持續改進本文件,以貢獻給社會和企業。
c)設備管理評價中心主要從事設備管理體系標準的研究、設備管理體系評價標準的研究及設備管理星級評價、設備管理專業交流。
d)評價相關資料及介紹,在網站www.cuhkg.com“找評價”欄目。
引 言
0.1 總則
本文件不試圖取代企業原有管理體系而新建立一套體系,而是在企業現有體系基礎上針對設備專業管理進行對標、按需完善與補充。
本文件規定了設備管理的相關要求,旨在為以下相關個人和企業提供指導:
——有任何設備類型和規模的企業;
——計劃創建和優化、健全設備管理的企業;
——借鑒本文件的思路或架構,創建具有企業自己特色的設備管理體系;
——利用本文件將資產管理、設施管理等體系融合、細化設備管理的企業;
——參考本文件的內容要求提升自己實際工作能力和價值的個人。
本文件為企業設備管理標準化、企業標準化體系、資產管理體系在設備管理方面的推動層面提供了更具體的指引,側重于理解性和指導性,并考慮到普遍適用性。
本文件是量化設備管理檢查、設備管理星級評價標準的基本準則。
本文件敘述要求的順序,并不反映要求的重要性或預示其實施順序。
本文件采用過程方法,該方法結合了“策劃-實施-檢查-改進”(PDCA)循環和基于風險的思維。
PDCA循環使企業能夠確保設備管理體系的實施過程得到充分的資源和管理,確定改進機會并采取行動。
本文件“8運維管理”中8.1~8.12為企業設備管理基礎共性要素,8.13~8.32為專業管理要素。
0.2 企業設備管理的目的
利用設備安全、穩定、經濟的制造產品或提供服務,以滿足客戶和相關方的要求。
0.3 設備管理的基本原則
企業在策劃、建立、實施設備管理體系時,宜考慮以下設備管理的基本原則:
(1)戰略導向:企業的設備管理應以顧客為中心,圍繞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策劃和建立并實施保持設備管理體系,以提升設備滿足顧客及相關方要求的能力,以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2) 基于風險:企業宜識別其內外部環境,并以確定風險作為策劃的基礎,以更好地識別可能導致其過程和設備管理體系偏離策劃結果并造成不利影響的各種因素,評價設備關鍵程度,從而確定設備分級管理策略,并采取預防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影響,以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3) 全過程管理:企業的設備管理要從設備全壽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角度考慮,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是涵蓋設備壽命周期全過程的管理,包括設備前期管理、運行維護期管理,直至設備更新、報廢。
(4) 系統性:企業的設備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在設備管理體系策劃實施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相關方的要求、設備管理全過程所需的主流程與要素、要素與職能部門之間的關聯性、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聯性、設備管理體系與其他體系的關聯性,以及設備管理與信息化或智能運維之間的關聯。
(5) 動態適應:根據企業戰略目標的變化、風險的變化、相關方要求的變化,以及企業設備管理組織、目標調整、設備全壽命周期內某些要素的變化等,企業應進行動態適應性調整,采取相應的措施。
(6) 兼顧相關方要求:企業的設備管理體系,應考慮安全、環境、職業健康管理的合規性,宜考慮到客戶、企業的股東、供方、員工、企業所在社區等相關方對企業設備管理的要求,融入策劃并實施。
(7) 評價與改進:企業應通過對體系運行情況的日常檢查及定期的設備管理體系評價,識別需改進機會,以及進行動態適應性調整,達成企業設備管理目標,實現企業戰略目標,使企業設備資產價值最大化。對設備管理全過程進行有效控制,減少流程中的浪費,提升設備管理效率。
0.4 過程管理
基于預防思維,本文件既采用了基于風險的過程管理,又融入了基于有效的精益管理。企業宜從增值的角度策劃設備管理過程的輸入、活動及其輸出,著力關注過程管理的規范化、數據化、精細化,同時要追求過程輸出的有效性、及時性、價值性,并持續改進,為企業實現產品或服務及滿足相關方要求而提供設備保障。
圖1基于過程的設備管理體系模式,覆蓋設備管理全壽命周期,展示了本文件第4章至第10章中所提出的過程聯系。整個過程是一個建立標準、實施標準、改進標準的增值活動,過程模式和PDCA方法1)簡述如下:
圖1:基于過程的設備管理體系模式
策劃(Planning):設備是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基礎設施,企業在策劃設備管理時,宜根據自身戰略目標、經營計劃、企業風險管理、設備管理的預期目的或目標,策劃設備組織機構、資源、輸入、全壽命管理所需的過程和要求,并融入精益思想,確定要形成的成文信息,以規范全過程運營管理。力求策劃的管理組織機構適合、職責明確、目標合理、資源適當、流程簡潔高效、制度和標準科學適用。通過激勵機制或措施或相關管理活動以促進形成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和人文氛圍。將策劃輸出與評價結果,以及通過實施、檢查、總結改進的信息,作為設備管理下一階段策劃的輸入,如此PDCA循環、不斷改進、提升。
實施(Do): 在資源支持下,依據策劃安排,實施并控制管理體系所涉及的過程或活動,并不斷在運行中優化設備管理體系。有效實施策劃輸出、支持、設備前期管理和運維管理,宜對執行過程做好過程管控、監視和測量,以確保過程輸出符合預期目標,使設備資產價值最大化。
檢查(Check):對組織、策劃、支持、設備前期管理、運維管理的過程數據表現和結果與策劃的目標指標進行比對比較、評價、總結分析,識別改進的機會。
改進(Action):根據企業戰略目標的變化、風險的變化、客戶等相關方要求的變化等,動態調整、適應;根據日常檢查、定期評價的結果,總結并鞏固取得的成果,采取措施提高設備管理的安全性、經濟性、可靠性,宜將實施、檢查、評價所獲得的有益于改進的、真實過程數據信息,作為策劃輸入,推動PDCA管理循環,達成企業戰略目標,并促進企業設備管理水平持續改進和提高。
注1:PDCA(Plan—Do—Check—Action):策劃,支持、實施與運行,檢查、評測/評價,改進。
0.5 與其他管理體系標準的關系
本文件附錄B、附錄C、附錄D,明確了本文件要素與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ISO55001-2014《資產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ISO 41001:2018《設施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要素之間的關系。
企業宜將本文件的要素與ISO 55001《資產管理體系》、ISO 41001:2018《設施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T/CCSAS 004-2019 《危險化學品企業設備完整性管理導則》、美國化工過程安全中心(CCPS)《機械完整性體系指南》、ISO41001《設施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ISO45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食品鏈中各類組織的要求》、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等所規定的要素相整合,形成更加綜合、全面、安全、高效的管理體系。為方便企業將設備管理體系與其他管理體系進行整合、簡化,企業可參考本文件的附錄,結合企業實際,對現有管理體系做出相應的補充和完善。
本文件用詞說明:
——“必須”表示要求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并具有法定責任時用的助動詞;
——“應”表示要求;
——“宜”表示建議;
——“可” 表示允許;
——“能”表示可能性或能夠;
——“注”的內容是理解和說明有關要求的指南;
——必須按指定的標準、規范、規定執行時,采用“應按……執行”或“應符合……要求”;
——非必須按指定的標準、規范、規定執行時,一般采用“參照……”或“宜參照……”。
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
1 范圍
a) 本文件明確了設備管理體系的基本要求。
b) 本文件可作為企業設備管理體系建設的指南。
c) 企業通過有效實施設備管理體系,可提高企業的設備管理完整性、有效性和績效。
d) 本文件規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適用于不同類型和規模企業的設備管理,企業可根據實際需要引用本文件中企業認為需要的條款或內容。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19000-2016/ISO 9000:2015 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
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 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
GB 26859-2011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電力線路部分
GB 26860-2011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發電廠和變電站電氣部分
GB/T 29590-2013企業現場管理準則
GB/T 36531-2018 生產現場可視化管理系統技術規范
GB/T 33000-2016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
GB 30871-2022 危險化學品企業特殊作業安全規范
GB/T 33173-2016/ISO55001:2014 資產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
GB/T 45001-2020/ISO45001:2018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 50052-2009變配電系統設計規范
GJB 6117-2007 裝備環境工程術語
PMS/T3 設備管理定義和術語(網絡電子版)
TSG 08-2017 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
DL/T 969-2021變電站運行導則
ISO 41001:2018 設施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24353風險管理原則與實施指南
T/CCSAS 004-2019 危險化學品企業設備完整性管理導則
GB/T 37546-2019無人值守變電站監控系統技術規范
3 術語和定義
GB/T 19000、PMS/T3定義的術語與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設備 equipment
由多個單元和所需的組件、分組件以及零件連接而成或聯合使用,并能夠完成某項使用功能的組合體。
注1:引用自 GJB 6117-2007第2.1.6
注2:按照不同的基準,設備有不同的分類,如:
1)動設備、靜設備、電氣設備、儀器儀表;
2)通用設備、專用設備;
3)生產設備、檢測設備、辦公設備;
4)固定設備、移動設備;
5)在用設備、備用設備、廢棄設備、閑置設備;
6)完好設備、缺陷設備;
7)特種設備、非特種設備;
8)機械加工設備、食品加工設備、制藥設備、化工設備、紡織設備、礦山設備、冶金設備、電力設備、建筑設備、醫療設備、運輸設備等。
注3:在不同的標準內對設備有不同的定義,例如:1)設備 (equipment):人們在科學技術研究、生產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種機械、裝置、器皿的總稱。2)生產設備(production equipment):直接或間接用于企業生產制造活動, 具有加工、測量、動力、傳送、儲存、運輸、信息傳遞、能量傳遞或轉換等功能的機器和裝置。
3.2
設備管理 plant management(PM),equipment management
利用設備安全、穩定、經濟的制造產品或提供服務,并對全過程進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動。
注1:設備管理全過程管理,包括計劃、設計、選型、購置、制造、安裝、調試(試車)、驗收、使用、維護、修理、改造、更新、閑置、調劑、租賃、轉讓直至報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常,將設備管理分為前期管理與運維管理兩個階段。
注2:前期管理:規劃、設計、選型、購置、安裝、調試(試車)、驗收、試運行或投入運行、接管。
注3:運維管理:使用、保養防護、檢查(點檢、巡視、崗檢)、狀態監測、檢驗檢測、系統升級、維修、故障(事故)應急、更新改造(變更)、再制造、報廢處置等環節。
3.3
設備管理體系 plant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PMS)
企業通過建立設備管理組織機構,明確相關職責,配置必要的資源,編制企業設備管理所需的標準,執行標準、檢查落實并持續改進,以確保設備安全、穩定、經濟運行,為企業實現產品或服務及滿足相關方要求而提供設備保障。
3.4
設備完整性 equipment integrity
是指設備在物理上和功能上是完整的、處于安全可靠的受控狀態,符合預期的功能,反映設備全壽命周期內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的綜合特性。
3.5
設備分級管理 equipmen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根據設備失效時對企業生產經營等影響程度的評估(含設備風險評估),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將設備劃分為不同管理級別,以便合理分配相關資源。
注:通常按關鍵設備、主要(重要)設備和一般設備進行分級。
3.6
設備管理目標 PM objective
企業在設備管理方面要實現的結果。
注:目標可以是定性或定量的,目標的表述方式,如:預期的結果、活動的目的、指標。目標可以是戰略的、戰術的或操作層面的。
3.7
設備管理績效 PM performance
企業在設備管理方面所取得的可定量或定性度量的結果。
注:改編自ISO 9000-2015,3.7.8
3.8
點檢(巡檢) checking(route inspection)
為實現設備狀態修,及時發現設備可能存在的缺陷或隱患,由相應職責人員,以人工巡檢、遙控巡檢、機器人或無人機自主巡檢,或設備系統自檢,按既定的周期和檢查標準對設備運行狀態進行觀測、檢查、記錄/傳輸等作業。
注1:為尊重企業各自的發展歷史、傳統文化和習慣,點巡檢一詞可理解為“點檢、崗檢、檢查、巡檢、巡視”。點巡檢的方式通常是定性檢查與定量檢查相結合,企業可根據需要建立點巡檢作業規范與流程,內容可包括檢查路線、檢查范圍、檢查項目、檢查標準及要求、檢查周期、檢查責任分工、記錄要求等。
注2:點巡檢是一種及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態,指導設備狀態維修的一種科學的管理方法,目的是通過點巡檢發現設備缺陷或隱患,納入檢修計劃,在計劃的時間內及時消除隱患,避免設備隱患發展成為故障,以保證設備安全、穩定運行。
3.9
保養 servicing
為使設備保持規定狀態(性能)所采取的措施。
注:“保養”可使用其他含義的詞,如:維護。
3.10
狀態監測 condition monitoring
檢測和采集反映設備狀態的信息和數據。
3.11
診斷 diagnostics
為確定故障(失效)的性質(種類,狀況,程度),而檢查癥狀和癥候群。
3.12
報警 alarm
當遇到選定參數或其邏輯組合異常,要求采取糾正動作時,用于通知人員而設計的運行信號或信息。
3.13
預警 alert
當遇到選定參數或其邏輯組合異常,要求更加關注時,用于通知人員而設計的運行信號或警告信息。
3.14
設備缺陷 equipment deficiency
設備或其任何部件或組件的狀態劣化或出現異?,F象,不符合設計預期或相關的驗收標準。
3.15
設備故障 equipment fault
設備不能執行規定功能的狀態。
注1:設備故障有突發性和漸發性,有功能停止型和功能下降型。
注2:對硬件產品而言,故障與失效很難區分,一般統稱為故障。
注3:失效fault:喪失完成某項規定功能的能力。
3.16
設備事故 plant accident
指設備因非正常損壞造成停產或效能降低,停機時間和經濟損失超過規定限額者。
3.17
維修 repair,maintenance
為使設備恢復到規定狀態(性能)所進行的全部活動。
注:維修,也可理解為使發生故障或有隱患的設備恢復到完全可使用狀態并符合有關標準要求的活動。
3.18
故障維修 breakdown maintenance
設備失效(故障)后再進行的維修。
3.19
狀態維修 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根據設備狀態確定的維修。
注:狀態維修也稱為視情維修,對設備進行定期或連續監測,發現其有功能故障征兆時,進行有針對性的維修。它是預防性維修的一種方式。
3.20
定時維修 hard time maintenance
設備使用到預先規定的間隔期時,即按事先安排的內容進行的維修。它是預防性維修的一種方式。
注:計劃性維修、定時維修。定期修是預防性維修方式中的一種。
3.21
搶修 first-aid repair
為避免可預見性的惡化或發生嚴重后果而需要立即著手進行的設備維修活動。
注:搶修(emergency repair)也可理解為:設備失效后采取的緊急修復措施。
3.22
預防性維修 preventive maintenance
為避免/防止、減少設備產生故障,對尚未發生故障的設備(包括性能已下降),對設備進行檢查、監測、檢測、功能測試、定時維修、定期更換等活動,使其保持在規定狀態。
注:預防性維修包括了狀態維修、定期(時)維修等。預知維修、狀態維修、預測維修、視情維修、智能維修、檢查修(檢查發現問題后的檢修),屬于同一種維修方式。
3.23
修復性維修 corrective maintenance
設備發生故障后,使其恢復到規定狀態所進行的全部活動。
注1:修復性維修可包括一個或多個步驟:故障定位、故障隔離、設備分解、總成/部件更換、零件組裝、基準調?;驒z測,也稱修理。
注2:修復性維修(含立即修、延遲修)、事后維修、 故障維修、被動維修、非計劃性維修是同義詞。
3.24
設備改造 plant reconstruction, plant modernization
對設備結構、材料、形狀或功能的變動,以改善或提高設備的性能、精度及生產效率,減少消耗或故障或安全、環境等影響。
注1:設備改造在企業實際過程中往往以“技改”簡稱。
3.25
設備狀態評價 equipment condition assessment
通過對設備狀態信息采集、分析,確定設備狀態和發展趨勢。
注1:設備狀態是指反映設備當前各種技術性能綜合評價的結果。設備狀態如正常、注意、異常、嚴重。
3.26
設備管理評價 plant management assessment
指根據設備管理體系要求和量化的設備管理星級評價標準,運用規范的程序和方法,對企業設備管理活動及其有關行為和要素所開展的專業化評價與咨詢活動。
3.27
星級 star-rating
根據設備管理評價的結果,用星的數量量化表示企業設備管理水平的等級。
注:設備管理星級評價星級分為九個等級,等級越高表示企業設備綜合管理水平越高。星級等級劃分,見PMSM-1《設備管理星級評價指南》。
4 領導力
4.1 最高管理者職責
為有效實施設備管理體系,實現設備管理體系預期結果,企業的最高管理者應:
a)建組織。最高管理者可在企業經營班子成員中指定一名成員為設備分管負責人,建立設備管理組織機構,賦予權責,配備人員,平衡權責利;
b)明權責。應確定與設備管理相關的職能1)和層次,以及從事管理、技術和操作人員的職責和權限,形成文件并傳達給相關人員;
c)供資源。為實現設備管理體系預期結果,最高管理者應為設備管理活動提供必要的人員、資金、基礎設施、環境、激勵機制、內外部交流等資源的支持;
d)做督導。督導設備使用單位、設備管理單位負責人,參照本文件適用的要求,結合企業設備管理實際需要,識別、建立、實施、改進企業設備管理體系;
a)有獎懲。負責督促設備管理部門建立可促進實現設備管理目標、提升設備管理執行有效性和改進的激勵機制和懲治措施;
e)多參與。負責促進企業內的跨職能協作,參加設備管理評價會、總結會,參照“9.3 設備管理總結與規劃”。
注1:相關的職能,如:設備、生產、工程、安全、環保、企管、人力資源、技術、信息、采購等相關管理部門職能。
4.2 設備分管負責人職責
為確保企業設備管理安全、穩定、經濟運行,設備分管負責人應:
a)根據最高管理者賦予的設備管理權責,明確規定設備相關管理及技術人員的職責和權限;
b)若企業有要求,應組織制訂企業設備管理戰略規劃;
c)負責組織建立企業設備管理所需的制度和技術標準,并做好宣貫、檢查落實、定期評審與改進;
d)負責組織建立和監控設備管理結果指標和過程/要素監測指標,定期組織對標分析,提出改進措施;應定期開展設備運行數據的統計分析,為高層領導決策或設備管理、工藝改進等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e)負責組織做好設備專業安全、職業健康、環保、節能減碳管理;
f)建立設備管理與溝通交流機制并有效運行,如:組織設備管理例會、設備管理經驗交流、專題會議、設備管理月/年總結、專案(專項)管理等,保持設備管理團隊的溝通交流順暢、良好協作;
g)組織開展設備綜合管控考評,提出糾正、預防措施或考核意見;
h)調研引進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開展設備性能評價,規劃設備技改,論證設備淘汰升級(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等),鼓勵修舊利廢、持續改進和創新;
i)營造和培育員工精心操作、愛護保養設備、設備管理和技能職業化的企業文化;
j)應對企業設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根因分析與解決,據實向最高管理者報告需求;
k)參照“9 檢查評價”的要求,負責組織好企業設備管理日常檢查、年度評價和總結。
4.3 設備使用單位管理者職責
為確保設備安全、規范地使用,設備操作管理者應:
a)明確本單位設備技術管理、設備操作、基礎保養維護、檢查等崗位的職責和人員具體分工;
a)按設備管理等部門規定要求,更新、增補必要的管理實施細則或技術標準,并有效實施;可對不適用條款提出異議和修改意見;
b)對員工進行崗位設備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員工應知應會,符合崗位能力要求;
c)嚴格執行設備操作使用規范(規程),落實設備維護保養、檢查等工作;
d)貫徹落實設備管理制度和標準,維持良好的設備狀態和設備環境;
e)組織開展好本單位的自主設備管理檢查、視需考核,以確保制度和標準能有效執行;
b)及時反饋企業設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根因分析,并向設備管理部門提出意見建議。
4.4 安全、環保管理者職責
為做好設備相關的安全、環保管理,安全、環保管理者應做好安全、環保管理的監督檢查,并做到:
a)負責對企業設備管理的過程從安全方面進行監督檢查、考核,糾正、杜絕 “三違”行為;;
b)參與評審設備安全操作規程;
c)負責督促設備使用單位、設備管理部門做好設備安全隱患排查、風險分級管控和應急管理工作,監督執行單位定期應急演練計劃的執行,不斷提升企業設備風險管控和應急處置能力;
d)負責監督企業設備事故管理工作,組織事故調查、分析、定責,整改措施評審與員工事故安全教育等;
e)負責企業安全環境設備設施使用監督檢查,促進職工職業健康及生產安全;
f)參與設備前期管理及項目建設管理,落實項目建設“三同時”相關要求,推動企業本質安全建設;
a)參與或負責企業消防、安防、防汛、地震等應急設備設施管理,負責應急等外部支援力量的聯絡;
g)按企業內部的分工,對危險化學品企業特殊作業按照GB 30871-2022進行管理。
5 策劃
5.1 設備管理策劃
5.5.1 基本要求
a)企業設備分管負責人在組織策劃設備管理體系時,應以客戶為中心,基于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和設備管理預期目的進行策劃。
b)宜考慮企業設備管理的外部和內部環境、相關方需求、企業風險管理,策劃設備管理所需的組織機構、資源配置、設備管理目標、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所需的要素、管理制度、技術標準等,并根據企業戰略目標的改變、風險等改變,動態調整設備管理的組織、資源、目標及相關管理要求,采取相應的措施并有效實施,以確保實現企業設備管理的預期目的。
c)在策劃前,可通過對企業設備管理體系現況進行診斷,識別企業設備管理現狀與設備管理體系要求之間的差距,識別企業設備管理的薄弱環節/風險點,為設備管理體系的策劃提供依據,對現有設備管理體系進行優化和改進。
d)宜將企業戰略目標對設備資源/技術管理的配備策劃、精益管理、預防為主、設備完整性管理等理念和方法,按需結合實際融入設備管理策劃。
e)在策劃設備管理體系時,宜考慮設備信息化的建設,根據實際需求和可用資源,利用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企業規范、統一的數據管控平臺,以實現生產、設備裝置數據自動采集、實時監控、遠程監控、自動監控與預警、自動糾錯,支撐企業設備裝置全過程管理,為有關決策、執行提供數據和信息支持;可參照本文件“8.22設備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f)在體系策劃時宜考慮設備風險管理,宜涵蓋設備全生命周期的各階段識別風險并評價其影響因素、后果及可能性,對風險進行分類分級,對已識別的風險及時管控,確保其在可接受的水平。
g)適用時,在策劃時宜考慮本文件沒提出要求的設備項目建設管理。
h)適用時,應明確設備接口界面管理,制定劃分原則,明確管理責任。
i)在策劃設備管理體系時,策劃者宜考慮本要素中5.1.2~5.1.6適用的方面。
5.1.2 組織機構策劃
a)策劃企業的設備管理組織機構、與設備管理有關的主要職責。
b)策劃與設備管理有關崗位的職責,宜按照“誰的業務誰負責,誰的屬地誰負責,誰的崗位誰負責”的原則設定。
c)為確保設備管理體系運行管理工作落到實處,設備管理部門宜設置專職的設備管理體系運行管理員,并明確其職責。
d)宜向最高領導者建議建立適合本企業的設備管理組織機構、崗位及人員配置、崗位職責,以及薪酬建議等。
5.1.3考慮組織環境
a)理解體系運行環境。應確定與其設備管理目的有關以及對實現設備管理體系預期結果的能力有影響的外部和內部因素1)。
b)理解相關方的需求與期望。應確定與設備管理體系有關的相關方,以及相關方的要求與期望;與設備管理體系有關的相關方對文件和記錄的要求。
c)理解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及理解相關方的需求與期望,可參考ISO 55001:2014中4.1、4.2的要求。
注1:內部因素,如:企業的價值觀、文化、戰略、企業治理架構、業務模式等。外部因素,如:法律環境、技術發展趨勢、國內外經濟形勢、市場競爭形勢等。
5.1.4考慮制約因素
識別并明確制約實現企業設備管理預期目的的主要因素,針對主要因素策劃可行的解決方案,組織實施以消除或減少制約因素。
5.1.5制度標準策劃
a)明確要素。宜參考本文件的要素,明確企業設備管理實際所需的要素或要素中的部分要求。
b)明確體系要素主責。企業宜明確設備管理體系要素的主責部門,劃分原則是:要素必有主責,“誰主管誰負責、誰的業務誰負責”,或根據要素內容按部門專業特長明確相應的職責,宜編制體系要素職責分配表,將要素與部門責任對應。宜根據需要,設置體系要素兼職管理員或要素專業帶頭人。
c)制度策劃
1)宜參考本文件的要素和要求,或參考適用的外部管理制度,對照企業現有的設備管理制度,結合企業設備管理實際需要,識別并確定設備管理所需的制度清單及主要內容,宜形成制度建設計劃。宜通過檢查與問責、激勵等機制來保證流程、制度被有效執行。
2)在策劃設備管理制度或技術標準時,應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并考慮與設備管理相關方的要求與期望。
3)在策劃時,應傳承企業管理或技術方面的優良經驗,并選擇本文件中適用的要求。
4)在策劃設備管理制度時,宜運用過程化方法,綜合考慮集團(總部)與所屬單位制度的層級關系,宜考慮設備管理制度/流程與企業其他管理體系制度的相互關聯節點/邏輯順序,形成系統化構建,將設備管理體系與其他管理體系融合、協調一致,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雷同性制度、表單。
5)在策劃設備管理制度時,宜考慮設備綜合管理以及靜設備專業、動設備專業、電氣專業、儀表專業、人工智能、公用工程、管道及其附件管理、特種設備、建筑構建物等管理內容。
6)考核規則。宜根據促進設備管理有效性和持續改進的需要,明確設備管理檢查與考核的規則,適用時,宜將設備管理檢查、考核結果,納入企業的績效考核。通過監督檢查與考核,達到獎優汰劣。
d)標準策劃。根據企業設備重要度分級管理,以及企業資源現況等,識別并確定所需的設備技術標準,宜形成企業設備技術標準清單。技術標準如:設備前期管理、操作、保養、潤滑、點巡檢、狀態監測、檢驗檢測、缺陷/故障、非標備件、檢修等。
e)宜考慮本文件“6.4 文檔管理”中對制度、標準的管理要求。
5.1.6運維管理策劃
a)設備定時事務管理。包括需要定時召開的各類會議、設備管理活動、統計表或報表、設備缺陷或故障反饋、各種定期專業檢驗檢測工作、定期維護、年度計劃與執行情況、專案(專項)實施總結、設備管理月度或年度總結、其他定時性工作任務,宜規范定時事務的崗位與定時工作任務、執行檢查等,以確??砂从媱潏绦?;
b)年度計劃管理。宜針對設備維護、檢驗檢測、檢修、更新、改造等工作,制定年度計劃或工作規劃,并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評價;
c)體系落實檢查。設備使用單位自我檢查、設備管理部門監督檢查、企業管理部門抽查,應形成問題檢查、問題整改、改善驗證的管理閉環,宜明確檢查的項目、頻次、檢查要求、問題報告與整改跟進和改善驗證;
d)要素指標管理。通過定期/動態數據統計,監視指標完成情況,實時反饋設備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為規劃下一階段工作重點和改善安排提供數據;
e)定期總結改進。定期對設備的管理、運行方面進行總結、分析,累積經驗,總結教訓,如:月總結、年總結、大檢修總結等;
f)競賽活動。宜策劃能促進落實、提升設備管理水平的相關活動,如:紅旗設備評比、標桿設備創建/比對、星級設備評比、完好設備評比、無泄漏設備評比、五好設備評比(技術狀況好、整齊好、清潔好、潤滑好、安全好)、“強三基、反三違”、科技攻關等;
g)適用時,針對設備管理需求,組織建立技術專家團隊,參與重要的設備管理活動;
h)適用時,企業宜開展設備完整性管理,以提升設備安全管理。
5.2 設備重要度分級管理
適用時,企業宜考慮基于實現企業戰略與運營目標1)、風險評估結果2)(設備突發故障或失效后果的風險及其影響程度),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宜將設備按關鍵設備、主要設備和一般設備進行分級管理3),合理分配相關資源。企業宜考慮以下適用的方法:
a)明確設備重要度分級的標準,分級宜考慮下列因素:
1)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需要;
2)對安全、質量、能耗、成本的影響;
3)對生產、服務、材料、環境、職業健康的等影響;
4)備用、閑置、淘汰設備;
5)設備結構精密復雜程度,自身價值,故障處理技術難度,檢維修方便性、維修時間、故障頻次、維修成本等;
6)備件獲得及庫存成本等影響。
b) 根據設備重要度分級標準,明確設備不同分級的管理要求,編制設備分級清單。
c) 設備分級清單,企業可用于指導設備管理資源分配、設備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建立。
d) 若企業的戰略目標發生變化,應根據需要調整設備重要度分級以及相關的資源再分配。
注1:ISO55000明確提出“資產存在是為了為組織和其相關方提供價值”,企業的戰略目標發生變化,資產的價值就會發生變化。設備管理屬于企業資產管理的一部分,設備分管負責人宜根據企業戰略目標的調整,資產及設備的重要程度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宜本著設備價值最大化的原則,對設備進行管理,購置一些新目標實現所需的設備、對原有的設備進行更新改造或者采取銷售、轉讓等方式處置一些不適應企業戰略目標的設備。
注2: 風險評估包含風險識別、風險分析以及風險評價。設備風險管理,可參考標準GB/T 24353 《風險管理 原則與實施指南》、GB/T 27921 《風險管理 風險評估技術》、GB/T 23694《風險管理 術語》。
注3:設備重要度分級管理,可理解為設備管理策略,可將二八法則運用到設備重要度分級管理中。
5.3 設備目標管理
以實現企業戰略目標、企業產品實現或服務提供而滿足客戶或相關方的要求,從設備管理的角度,設備分管負責人宜組織明確企業設備管理的關鍵指標和要素監測指標1),并明確要素監測指標的要素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宜滿足下列要求:
a)目標和指標設定。應圍繞實現企業戰略規劃,有助于實現生產經營目標任務的設備管理預期結果;
b) 為實現設備管理目標,宜明確實現目標的措施,并提供實現目標所需的必要資源;
c) 目標管理
1)宜按照企業指標管理要求,將設備管理指標量化并形成文件,分類管理、指標宣貫、傳達到應知指標信息的人員;
2)宜建立設備指標管理制度,明確設備指標管理的職責、數據填報責任人、數據記錄表單、數據采集時間、匯總統計、指標計算、報送流程、分析和評價,記錄數據或指標異常處置程序、報告、改進,以及指標評價與考核等;制度應涵蓋目標達成的正激勵、負激勵規則;
3)應明確指標的統計口徑及計算方法,如:指標名稱、目的或用途2)、指標值(動態的)、計算公式、統計周期、數據來源、統計單位及崗位、觸發值、指標特征(區間型、上升型、下降型)、用途(觀察性指標或考核指標);
4)宜建立數據庫,將指標統計自動圖表化(含信息化/智能系統內的),通過對設備管理指標實現情況進行監控及趨勢分析,當關鍵指標/波動趨勢出現異常時,應分析并采取改善措施;
5)應將當前指標與分析的結果、結合現場調查改進完善建議,及時傳遞給應知信息的人員,并在下一周期中對比分析驗證;
6)應每年評審指標的適用性,視需調整指標或對指標值進行動態修訂,以保證所選指標符合企業管理的實際需要且合理,以引導企業設備管理的持續改進;
7)適用時,可參考行業發布的指標數據,作為企業對標參考。
d) 保持有關指標的文件化信息、數據庫積累。
注1:以下參考指標,企業可選用適合的。
1)設備綜合評價指標類:停產(或停機)時間、停產(或停機)次數、設備綜合效率(OEE)、可開動率、設備利用率、設備可用度、設備完好率、儀表完好率、連續產品作業(生產)時間、可燃或有毒氣體檢測報警儀安裝率、泄漏率、帶壓堵漏次數、管道通球率、管道腐蝕等級比率、點檢準確率(失誤率)、故障診斷準確率,正常/異常檢出率、設備故障率、設備MTBF(平均故障間隔期)、設備MTTR(平均修理時間)、MRT(平均影響時間)、設備故障停產損失費用率、設備事故次數、設備事故時間、設備能耗指標、設備能力指數、設備新度系數、設備固定資產利用率、特種設備評價得分、設備檢查成績、設備管理體系星級評價等級或得分率等。
2)設備計劃管理類指標:維修計劃執行率、點檢計劃執行率、潤滑計劃執行率、保養計劃執行率、有效生產時間、設備故障停機維修時間、非計劃停產(或停車)時間、定修準確率、備件到貨率、備件計劃命中率、關鍵高價值備件上機率、備件資金占用率、備件資金周轉率、備件修復率、工作計劃執行率、檢驗計劃執行率、防腐蝕檢測年度計劃執行率等。
3)生產運行類指標:生產設備綜合效率、生產設備產能利用率、生產設備投入產出 比、生產設備過程能力指數
4)維修維護類指標:故障停機率、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平均修復時間、備品備件庫存周轉率、維修費、維修費用率、備件費占維修費用比、萬元設備固定資產維修費用率、維修費用預算執行率、設備改善/改造效益成果等。
5)能源物料類指標:單位產值綜合能耗、原材料利用率等。
6)安全環保類指標:安全生產平均持續時間、單位產值廢棄物排放、危害因素檢測合格率。
7)設備狀態類指標:功能完好率、精度精確率、外檢合格率、設備潤滑劑消耗指數、潤滑不良率、機械密封平均壽命、軸承平均壽命、主機配件平均壽命等。
8)設備質量類指標:新增設備質量異議次數、備件質量異議次數、備件退換貨率、設備工具器具質量異議次數、檢修試車一次合格率、檢修質量合格率等。
9)儀表類指標:儀表控制率、聯鎖投用率、儀表實檢合格率、儀表使用率等。
10)設備風險損失類指標:設備等級事故次數、事故頻次統計、主作業線設備故障時間、設備故障率。
11)設備學習創新類指標:參加培訓率、人員培訓合格率、技能測評達標率、人員設備技術等級比率、課題完成率、與設備有關的專利、標準、技術成果、專有技術的數量、設備類QC成果獎數量、小改小革數量等。
注2:目標或指標值,單項指標的最優值或理想值;觸發值,需要啟動相應監管措施的下限值或上限值。觀察性指標,暫不計入評價結果,作為引導性、參考性的指標。
6 支持
6.1 溝通機制
為確保設備管理、技術和操作人員的溝通順暢,企業宜開展以下工作:
a)建立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定期與不定期、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渠道1);
b)按需建立不同層級、范圍、類別的會議,以確保設備管理體系運行信息的有效溝通;
c)對于申訴溝通建立閉環反饋機制;
d)對于改善溝通建立獎勵機制;
e)宜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跨層級、即時性、沉淀性的多種數字化溝通平臺2),且符合企業的信息保密安全要求。
注1:溝通渠道,指企業管理者與職員之間意見交流的途徑,溝通渠道是信息得以傳送的載體,可分為正式或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向下溝通渠道、向上溝通渠道、水平溝通渠道。
注2:數字化溝通是指通過電腦或移動通訊設備等媒介使用社會化媒體,例如微信、QQ、釘釘、公眾號、視頻平臺、音頻平臺、直播平臺、網頁、論壇、或者其他即時通訊工具、社交工具、應用程序等傳送文本、數據、圖像、視頻、音頻等信息,與人共享資訊和資源或與他人交流的網絡互動行為。
6.2 培訓管理
6.2.1基本要求
企業設備歸口管理部門應確定所有設備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操作人員等管理角色和職責的能力要求,以及為履行這些職責所需的意識、知識、理解、技能和經驗等。應評估現有能力與所需能力的差距(誰使用誰評估)。差距分析可用于設備管理的能力改善和培訓計劃,從而使企業能夠視情況將具體的設備管理能力整合至現有的崗位要求(崗位說明書)之中。
6.2.2 識別崗位必備能力
a)企業應識別、確定從事設備管理、技術、操作、維護維修人員等相關崗位在設備方面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1),宜建立崗位技能培訓矩陣。
注1:人員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通常在“崗位職務說明書”或“崗位工作標準”內進行描述。對設備相關崗位的培訓內容,包括但不限于:
1)管理類培訓:《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PMS)、設備完整性體系、企業設備管理檢查與評價、設備前期管理、項目建設管理、設備使用與保養管理、設備防腐蝕管理、設備潤滑管理、點巡檢管理、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備件管理、特種設備管理、管道管理、儀表管理、計量管理、故障與維修管理、設備安全管理方面等;企業的設備管理制度類培訓;5S/6S管理;可視化(目視化)管理培訓等;
2)設備有關的基本技能培訓,如:操作、清掃、保養、檢查(點檢)、緊固、潤滑、故障處理等;
3)設備有關的專業技能培訓,如: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機械制圖與裝配、簡易電子元器件更換或調整、設備狀態監測、設備故障診斷與分析、無損檢測、壓力容器、儀表校驗、自動化控制、設備信息化系統、鉗工基礎、電氣基礎、設備維修、帶壓堵漏、螺釘螺母緊固系統、傳動系統、潤滑系統、液壓系統、氣動系統與電氣系統、潤滑劑化驗分析、特種設備操作等;
4)專項類培訓,如:變配電安全規程、電氣裝置安裝及驗收管理、交接試驗與預防試驗電能計量管理、電能質量管理、變配電檢測試驗方法、安全儀表系統(SIS)培訓、集散控制系統(DCS)系統培訓、儀表專業管理、儀表校驗等;
5)本企業常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法律法規確定的或行業要求的技能培訓;
6)企業及相關方要求的培訓等。
b)培訓的需求管理宜采用訪談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關鍵事件法、績效分析法、經驗判斷法、頭腦風暴法、專項測評法和勝任能力分析法展開。
c)在?;返雀唢L險領域,宜開展“五懂、五會、五能”2)安全生產培訓教育。
注2:五懂、五會、五能,指:
1)“五懂”:即懂工藝技術、懂危險特性、懂設備原理、懂法規標準、懂制度要求,“五懂”是員工上崗的素質要求。
2)“五會”:即會生產操作、會異常分析、會設備巡檢、會風險辨識、會應急處置,“五會”是員工上崗的能力要求。
3)“五能”:即能遵守工藝紀律、能遵守安全紀律、能遵守勞動紀律、能制止他人違章、能抵制違章指揮,“五能”是員工上崗的行為要求。
4)編制“五懂五會五能”指導手冊,可參考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編制的《化工(危險化學品)企業崗位五懂五會五能應知應會編寫指導手冊》,該指導手冊詳細介紹了崗位五懂五會五能應知應會手冊的編寫目的、編寫辦法及應用與管理等,并用實例對每個“懂、會、能”的內容進行了說明。
6.2.3培訓需求與計劃
a)應根據崗位人員履行職責的實際需求及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需要,識別設備管理培訓需求;
d)視需進行崗位技能測評、技能鑒定,編制培訓計劃,培訓內容應緊密結合崗位實際需要,識別差距按需培訓,突出實操技能,應避免出現培訓冗余或不足的現象;
b)對法規、行業或企業內部有資質要求3)的設備相關崗位,應明確列出具備上崗資格所需的培訓科目或條件,選用或編制培訓教材,或委托外部專業機構或老師提供培訓;
c)根據授課群體不同, 設計課程內容; 與時俱進, 實時補充新知識;
d)確保人員工作崗位變動時得到及時培訓;
e)企業宜按需開展師徒結對制,倡導師徒培養計劃;
f)設備技術改造或變更后,應視需更新技術標準和培訓課程,對崗位人員重新培訓。
注3:有關崗位職業資格要求,企業宜參照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制定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特種作業、特殊作業,應參照國家應急管理部發布的《特種作業目錄》。
6.2.4 培訓設施管理
a)設備專業管理的訓練,宜采用理論與實操或模擬訓練相結合的方式;
b)對于設備管理的法律法規、政策性的文件、企業設備管理制度,宜采用課堂講授、文件傳閱、試題測試的方法,此部分可以有相應的教室或適合的場地即可;
c)與崗位考試、資質獲取相結合,與專題研討、經驗交流、借鑒學習相結合。
d)對于實操或模擬訓練,企業宜建立技能訓練室(或培訓技能道場),按需設置訓練所需設施和器具,如:螺釘螺母、液壓、氣動、潤滑、傳動、油壓、電控、機器人、振動監測、焊接、帶壓堵漏、常用工器具、檢維修勞保用品等訓練功能模塊;
e)常見的零部件拆裝部分,可通過廢棄部件、報廢設備變廢為寶、再利用的方式作為訓練器材;
f)部分專業的訓練設施,企業亦可和專門的功能元器件銷售商銜接,構建流動培訓基地。
6.2.5培訓實施與驗證
a)在培訓前,企業應配備好培訓所需資源,如:費用、老師、場地、教材、培訓器材以及時間安排等;
b)按培訓計劃,組織落實培訓;
c)培訓效果驗證,可采用筆試、在線答題、演示、現場實操、獲證、在外部學習后回企業講課等方法,培訓驗證的結果或成績必須真實;
d)若企業管理的部分業務外包,應視需對承包商做好入場(廠)培訓及在職培訓;
e)企業可參考ISO 10015《質量管理 培訓指南》,規范培訓管理。
6.2.6企業內宜建立專職或兼職的內部設備培訓師資隊伍,配備培訓場所和培訓設施等資源。宜建立能調動內部培訓師有意愿傳授知識、分享經驗的激勵制度。
6.2.7必要時,采取措施獲得所需的能力,如:先培訓后上崗,適時開展崗中輪訓,定期開展技能測評,對落后人員進行集中培訓,開展職業資格證書或崗位證書管理,對人員進行再教育培訓,崗位調動或重新招聘適崗人員。
6.2.8必要時,可進行崗位再設置4)。
6.2.9企業宜定期開展技能比武等活動。
6.2.10保留適當的形成文件的信息,作為人員能力的證據。
注4:崗位再設置通常有以下三種:
1)崗位輪換式:從一種工種與另外一種工種輪換,解決對高度專業化的不滿而實施的所謂一專多能;
2)崗位內容擴大化:增加工作,僅僅是勞動強化,而非勞動改善;
3)崗位內容豐富化:員工明確工作意義,取得工作自主權,運用多種技能去全面完整地完成工作并得到反饋。
6.3 知識分享
a)為將對企業有助益的知識價值最大化,企業宜規范獲取內部知識1)與外部知識2)的管理要求;
b)為促進企業設備方面的知識、最佳實踐(不局限于此)分享給企業內應需的崗位,實現知識價值最大化原則,企業宜建立知識管理制度,明確知識、最佳實踐分享的目的、范圍、流程和要求(含激勵),以規范企業的知識管理;
c)對貢獻個人隱性知識或經驗的人員,企業宜給予獎勵;
d)企業宜學習并采用適合自己的、廣泛認可的良好設備管理和設備技術實踐;
e)企業在傳承、積累、創造、分享和使用知識的同時,對需要保密的知識,應注重內部知識的安全保密,保護好企業的知識產權,避免因人員流動、合作伙伴、供應商等因素導致知識流失或損失;
f)宜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多種形式的在線知識分享平臺,保障知識分享的及時性,便于知識檢索及沉淀;
g)適用時,企業宜參照GB/T 23703《知識管理》、GB/T 34061.1《知識管理體系 第1部分:指南》做好企業內部的知識管理??蒲袉挝灰藚⒄誈B/T 33250-2016《科研組織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做好知識管理。
注1:來自企業內部人員的知識,通常從經歷、經驗、項目、改善等獲得。個人隱性知識,通常指個人在工作或服務方面的工作經驗、工作技巧、絕招絕活等,分享的方式通常是用單點課、先進操作法、專題或專項培訓、絕招絕活傳授等,展現的方式通常是以紙質的、電子文檔、視頻、實操指導、現場傳授、師傅帶徒弟等方式進行。
注2:來自企業外部的知識,通常從(國際、國家、地區、行業)標準、學術交流會、專業會議、專業培訓課、互聯網(如:網頁、網盤、QQ、微信)、專業雜志、專業書籍等收集的知識。
6.4 文檔管理
a)企業的外來文件、設備管理標準1)、設備技術標準2)及記錄等成文信息,應按ISO9001:2015“7.5 成文信息”的要求進行管理。對電子文檔的管理,宜參照GB/T 39755.1-2021《電子文件管理能力體系 第1部分:通用要求》。
b)企業管理標準、技術標準,應結合企業按需編制,且合規3)、具有可操作性4)。
c)企業標準的技術和管理要求宜嚴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
d)企業標準的貫徹落實,按“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
e)設備管理標準(制度)
1)企業應通過設備管理策劃輸出并確定本企業設備管理所需的管理制度(或程序、規定、辦法、細則),應建立文件管理清單5),以方便查閱及文檔管理;
2)企業的設備管理制度應與企業的相關體系文件內容協調、不沖突、不重復;
3)為促進企業設備管理制度宣貫的有效性,宜從設備管理制度中提取關鍵要求作為測試題,組織應熟悉制度的管理人員進行測試,以促進管理人員熟悉應知的制度;
f)為便于設備管理職責分配、設備管理檢查或評價,企業宜用表格的方式明確設備管理體系要素(本文件條款)對應的主責部門及相關部門。
g)設備技術標準(專業標準、作業規范、規程或指南)。企業宜根據設備重要度分級管理,確定不同設備所需的設備技術標準,并規范技術標準的格式,建立技術標準清單以方便查閱及文檔管理。
h)設備崗位工作標準。企業宜建立與設備有關崗位的工作標準,工作標準宜包括崗位與設備有關的工作職責、知識與技能要求(應知應會)。崗位工作標準,可用崗位說明書等方式體現。
i)外來文件
1)企業宜識別、獲取適用于本企業設備管理所需的外來文件,如:法律法規、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標、企標、設備廠商、專業機構、國外標準等來自企業外部的成文信息,建立外來文件管理清單并進行管理,及時傳達至權責人員,及時更新并使用最新版本;
2)對適用有效的法規、標準、規范,宜按需融合到企業設備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加以落實,并檢查對適用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確保合規、執行有效。
j)企業設備管理或技術標準中規范性引用文件,按“誰制修,誰負責”的原則,識別規范性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
k)技術檔案、臺賬、數據庫(設備技術參數、運行數據、事故缺陷等基礎信息)。設備技術檔案如:設備使用說明書、配件手冊、維修手冊、圖紙、出廠驗收隨機技術資料等。
l)適用時,應對用于設備自動化和控制等軟件程序,應進行數據備份和維護,并按既定的周期進行檢查,以確保軟件程序符合預期用途。
m)適用時,對工程項目設計、采購、施工直至工程移交階段,可采用工程建設數字化交付6),為企業數字化工廠和智能工廠建設提供基礎。
n)適用時,建立檔案管理規定,配備兼職或專職的檔案管理人員,明確規定設備檔案的歸檔范圍、歸檔份數、保管期限、存儲要求等,設備檔案的借閱有明確的借閱流程,確無保存價值或已超出要求保存年限的檔案資料,列出銷毀清單,按企業規定的文檔銷毀流程進行處置。
注1:設備管理標準,如:設備前期管理制度、設備使用與保養管理制度、設備點檢管理制度、設備潤滑管理制度、設備檢查考核辦法等。
注2:設備技術標準,如:設備操作規程、設備保養規程、點檢標準、狀態監測標準、設備潤滑標準、維修技術標準、檢修作業標準(規程)、設備或備件圖紙、設備說明書、設施檢查標準、故障處理指南、作業指導書等。企業技術標準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標準、規范、規程、守則、操作卡、作業指導書、圖紙、數據等。
注3:合規:企業及其員工的經營管理行為符合國際條約、法律法規、監管規定、行業準則、規章制度及商業慣例、商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等要求。
注4:可操作性指標準中規定的履行程序的行為指示清晰、明確、具體、容易操作或履行。
注5:文檔管理清單,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文件編號或標準代號及文件名稱、歸口管理部門,以及版本識別號等。
注6: 數字化交付:以工廠對象為核心,對工程項目建設階段產生的靜態信息進行數字化創建直至移交的工作過程。涵蓋信息交付策略制定、信息交付基礎制定、信息交付方案制定、信息整合與校驗、信息移交和信息驗收。
6.5 數據管理
a)各單位宜做好設備壽命周期的數據管理(如:設備基礎數據庫、運行維護數據庫、故障案例庫、維修數據庫等),有針對性的對設備管理和技術數據進行收集、存儲、處理、合理配置和利用,并做好數據安全管理(防泄露、篡改、入侵、數據被盜用等),確保設施設備方面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
b)結合公司信息技術管理實踐,建立公司設備程序備份管理制度并按制度執行。適用時,應對用于設備自動化和控制等軟件程序,進行數據備份1)和維護2),并按既定的周期進行檢查,以確保軟件程序符合預期用途。
c)數據原始記錄要求。應及時填寫,內容真實,字跡清晰、易讀,不易擦掉。重要記錄需要由他人復核確認;需要更改記錄時應按要求進行(理由、簽名、日期)更改并保留原信息清晰可辨;記錄應保存至要求的期限。
d)數據規范管理基本要求
1)數據管理應遵守歸屬至人、清晰可溯、同步記錄、原始一致、準確真實,以確保數據規范、可靠;
2)如使用電子數據系統、照相技術或其它可靠方式記錄數據資料,應有所用系統的詳細規程;
3)記錄的準確性應經過核對。如果使用電子數據處理系統,只有受權人員方可通過計算機輸入或更改數據,更改和刪除情況應有記錄;
4)應使用密碼或其它方式來限制數據系統的登錄;
5)關鍵數據輸入后,應由他人獨立進行復核;
6)用電子方法保存的記錄,應采用服務器、硬盤或其它方法進行備份,以確保記錄的安全,且數據資料在保存期內應便于查閱;
7)適用時,可參考GB/T 40693-2021《智能制造工業云服務數據管理通用要求》進行數據管理3)。
注1:數據備份,指設備數據輸出,存儲在快閃存儲卡(U盤)、移動硬盤、服務器等外部數據存儲設備中,以備需要時使用。
注2:軟件維護管理,通常包括軟件的貯存環境、貯存要求、維護與檢驗(外觀檢驗、病毒檢驗、有效性檢驗、完整性檢驗等)、修改控制、利用和統計、鑒定和銷毀等。
注3:數據管理:在一個或多個工業系統中,定義、創建、存儲、維護和訪問數據的活動。拓展閱讀資料如《DAMA數據管理知識體系指南》。
7 前期管理
企業設備前期管理,應從規劃論證至設備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的整個設備前期管理過程進行嚴格管理,以確保新增設備符合企業生產運營的需求。
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設計誰負責、誰采購誰負責、誰執行誰負責、誰驗收誰負責、誰檢驗誰負責、誰制造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設備管理主體責任原則。
注:設備前期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設備規劃、設備選型、設備招投標、設備采購、設備監造、用于設備安裝的基礎施工、設備安裝調試與驗收、轉為固定資產、設備使用及維修人員配備與培訓、供方提供的技術資料、隨機備件及易耗備件儲備管理等。對與企業自制設備的工作還包括圖紙設計、方案審校及產品試用。
7.1 設備規劃及選型
a)設備規劃及選型應遵循“生產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維修方便、安全可靠、環保節能”的原則;
b)應明確設備需求,應確定參與設備規劃及選型論證的單位及人員,應明確選型方面的主責,包括但不限于:
1)設備管理單位:論證設備預算、設備安裝、壽命周期費用、儀器儀表及管線、備件供應、檢修便利性、安全環保性、節能減碳要求、其他合規要求、售后服務、價格;
2)設備使用單位:論證使用情況、操作便利性、工藝適應性、節能性、人員培訓、人員適應性;
3)質量管理單位:論證設備滿足產品質量要求符合性、檢測儀器設備專業評估;
4)公用工程單位:論證提供設備能源(水、電、氣、汽)配套方面的保障性、節能性、維護維修便利性;
5)設備管理信息化單位:論證設備智能控制程度、設備基礎通訊配套、網絡構架和信息接口、設備運行采集數據、設備基礎資料信息,以及與設備管理信息化有關事項;
6)工程項目單位:論證設備基礎土建工程、設備安裝基礎方面;
7)安全和環境管理單位:論證設備的安全性、環保性、職業健康、潛在重大安全環保風險。
c)設計、選型。企業應在可行性研究、基礎設計、詳細設計、設備選型階段制定相應的過程質量控制措施,明確設計單位資質和設計選型所遵循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以及設備制造、安裝的技術條件和質量要求,確保設計文件的規范簽署、設計變更管理有效執行、潛在的重大風險的識別和控制等;
d)在設備選型論證(評估)時,應優先評估安全性,綜合考慮,擇優選擇。選型評估項包括但不限于:
安全性、環境危害性、工藝適應性、性能或參數比較、可靠性、可操作性、可維護性、可維修性、通用互換性、節能降耗性、可循環性、易安裝性、設備使用壽命、備件供應、售后服務、法規符合性、節能性、用戶信譽度,在使用同類型設備中需注意的主要事項;
e)企業可采用設備壽命周期費用(LCC)1)分析作為經濟評估的方式之一,通過對設備系統的設計、研制、生產、使用、維護、后勤保障等各種因素的綜合權衡分析,達到費用效能的最優解;
f)對遵循GMP2)管理要求的制藥、食品等企業,設備全過程管理應符合GMP及其相關要求;
g)對于科研單位、藥品或食品等企業導入的非標設備,在設備選型階段應有明確的“設備用戶需求(URS)”,在設備供方完成設計但尚未進入加工或組裝之前應再做一次“設備設計確認”;
h)在選型階段,對設備裝置、儀器儀表、管線,應考慮在工藝生產和輸送過程中,以及夏季、冬季對設備、管道、儀表等進行絕熱及防凍防凝、伴熱、防曬等要求;
i)對建設工程項目的前期管理,可參照GB/T 50326《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中適用的要求進行管理。適用時,可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進行項目前期管理;
j)論證后,應形成規劃及選型記錄和最終結論。
注1:壽命周期費用 (LCC) life cycle cost:指設備一生的總費用,設備從論證開始一直到報廢的整個周期內發生的全部費用支出的總和。注:壽命周期費用包括設備的研究、設計、制造或購置、安裝、調試、使用、維修、改造 直到報廢、報廢處理費用為止所產生的費用總和。設備壽命周期費用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設置費,設備如由企業自制,則包括調研、研發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費用,如系外購,則包括購置費、運輸費、安裝和調試費。另一部分是維持費,它包括運行費和維修費兩部分。設備壽命周期費用=設置費+維持費+清理費-殘值。
注2: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操作規范,如:《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of Medical Products,GMP)。
7.2 招標及采購
應明確下列適用的設備招標及采購要求:
a)根據設備規劃及選型論證的結果,依據企業采購制度明確設備的采購方式1);
b)招標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必須招標的工程項目規定》、《非招標方式采購代理服務規范》、《關于嚴格執行招標投標法規制度進一步規范招標投標主體行為的若干意見》發改法規規〔2022〕1117號等相關法律法規2)的要求;
c)應在招標或采購文件中,明確對設備的技術要求3)、交付要求、付款方式、到貨驗收、安全要求、調試后驗收要求、技術培訓4)、技術資料、異常處理、售后服務5)、雙方責任等以及對設備供應商的資質要求。應要求投標方在投標文件中,除提供詳細的設備設計方案外,還應對招標文件所提要求的響應程度做出詳細說明。
注1:采購方式,指招標(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或談判采購)、競爭性磋商采購、詢價采購(詢比采購)和單一來源采購(或直接采購)、框架協議采購等。招標項目的招標公告和公示信息發布媒介,如:“中國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
注2:招標采購常用法規,可參考中國招標投標協會編制的現行版本《中國招標采購常用法規選編》。
注3:設備技術要求,指設備的名稱、規格型號及數量、設備功能要求、設備可靠性、可操作性、可維護性、可維修性、技術參數、采用標準、設備主要部件的工藝和材料要求、隨機備件工具、設備的安全保護裝置要求、主要技術要求、壽命要求、設備能源要求、環境要求等,適用時,可引用適用的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作為設備技術要求。
注4:技術培訓,指針對設備的使用、保養維護、點檢、潤滑、維修等方面的技術培訓要求。
注5:售后服務,如:初期運行配套生產服務要求,保修期要求,技術支援要求,設備程序軟件升級等。
7.3 設備監造
適用時,企業宜參照設備監造有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以規范設備監造1)的管理要求,應明確下列適用的要求:
a)設備監造的范圍及其相應的設備制造質量監督方式2);
b)監造人員權責及資質要求;
c)設備監造3)的業務流程和管理要求;
d)監造合同(協議)要點;
e)駐廠監造工作要點;
f)第三方監理的管理要點。
g)適用時,工廠驗收試驗(FAT-Factory Acceptance Testing )也可作為設備監造管理的方式4)。
注1:監造、監理相關規范,如:GB/T 26429《設備工程監理規范》、GB/T 50319《建設工程監理規范》、DL/T 5434 《電力建設工程監理規范》、DL/T 586《電力設備監造技術導則》、SH/T 3903《石油化工建設工程項目監理規范》。
注2:設備制造質量監督方式,通常指政府監檢(如特種設備制造)、用戶監造、第三方監理(如建設工程)。
注3:監造和監理,監造通常只針對設備建造階段的監理,而監理的范圍則更廣,既包括設備工程,也包括建設工程項目;工程項目監理包含了設備監造。
注4:工廠驗收試驗(FAT)常用于制藥、飲料、食品加工企業。
7.4 設備到貨驗收
a)根據設備招標或采購文件或相關管理規程中的到貨驗收要求1)實施驗收,宜驗收以下適用的項目:
1)設備外包裝。完好,無破損。如果有破損,應拍實物圖,并說明何處、破損到何程度;
2)設備本體外觀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無表面損傷、變形及銹蝕;
——工裝卡具的焊疤已清除;
——外露的油口、氣口應采取封閉保護措施;
——不銹鋼及復合鋼板制設備的防腐蝕面、低溫設備表面不應有刻痕和各類鋼印標記;
——奧氏體不銹鋼制設備、鈦制設備、鋯制設備、鋁制設備表面應無鐵離子污染;
——防腐蝕涂料無流墜、脫落和返銹;
——有充氮保護的容器示壓表應有正壓顯示。
3)按合同和裝箱單清點檢查下列適用的項目:
——箱號、箱數及包裝;
——設備名稱、型號及規格、數量;
——設備質量證明文件2);
——配套設備及(安全)附件的規格、型號、數量;
——隨機工具、備件;
——設備程序(軟件);
——設備所附技術資料及說明書(含資料名稱和數量),如:維護用圖、設計圖、立體裝配圖、零部件清單、檢查部位的明細圖、配置圖、流程圖、配電圖、參數表及常見問題處理對策一覽表等。
b)驗貨后,若發現不符合驗收要求的應按采購文件進行處理;
c)驗收后,應形成驗貨記錄;
d)進口設備還應該邀請海關、商檢進行共同驗收。
注1:到貨驗收的工作內容,通常包括參與人員、驗貨地點、驗貨時間,驗貨內容、驗貨方式、驗貨標準、驗貨記錄、驗貨不符合要求時的處理方法。其中“驗貨內容”,通常指合同和裝箱清單內規定的項目。
注2:設備質量證明文件應符合:內容與特性數據符合設計文件、有復驗要求的材料應有復驗報告。檢驗方法:檢查相關資料。
7.5 設備安裝與試車
a)安裝前,應明確下列適用的要求:
1)設計技術文件1)及參照的現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要求;
2)根據需要,編制設備安裝與調試(試車)方案;
3)安裝施工單位、安裝時間、調試周期;
4)安裝施工單位安全交底;必要時,在安裝前與外協或設備廠商簽訂安裝安全協議;
5)基礎施工管理要求2);
6)提供設備安裝調試所需的必要條件;
7)安裝驗收要求;
8)設備調試或試驗要求3)。
注1:設備安裝技術文件,通常有設計文件、設備質量證明文件、標準規范、施工技術文件,檢驗方法:檢查相關文件。
注2:設備基礎施工管理,通常宜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1)施工準備階段。對圖紙會審、施工方案審核、施工測量放線定位的要求;
2)施工階段。對工程施工質量控制、設備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要求;
3)施工驗收階段。對現場清理、施工資料記錄、設備基礎的中心線、埋填位置和平整度,對螺栓和預留洞的標高、軸線、垂直度及相關的沉降觀察記錄,以及后續的向安裝單位進行中交、灌漿等要求。
注3:設備試驗要求,如:壓力試驗(液壓試驗和氣壓試驗)、氣密性試驗、充水試漏或煤油試漏等。變配電設備的交接試驗,按本文件變配電管理的要求。
b)企業宜考慮以下適用的要求:
1)設備基礎,企業宜按 GB 50204《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設計、檢查、驗收合格并辦理交接手續;
2)特種設備的安裝工程施工單位必須具備相應的施工資質;施工現場應有經審批的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等技術文件;并在開工前書面告知當地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同時辦理單位工程開工報告;
3)應按設計和設備技術文件施工,機泵、塔類、容器類、管道、儀表、閥門、爐類、保溫、防腐、焊接等,以及管道及容器的清洗與吹掃、試壓等,應參照企業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有關安裝驗收規范或標準執行;
4)施工中應做好半成品和成品保護,不得損傷設備;
5)施工應按規定的程序進行,每道工序完成后,應按企業的要求進行檢查(如:自檢、專檢和監理檢查),并形成記錄。上道工序未經檢驗合格,不得進行下道工序施工。與相關專業之間應進行交接檢查,并形成記錄;
6)基礎灌漿,宜參照GB/T 50448《水泥基灌漿材料應用技術規范》、 JC/T 986《水泥基灌漿材料》、JC/T 2536《 水泥-水玻璃灌漿材料》等適用的標準。二次灌漿及其他隱蔽工程應經有關單位檢驗合格,應及時隱蔽并應形成記錄;
7)應檢測基礎坐標位置、標高和尺寸,測量地腳螺栓的坐標位置和標高均應符合設計技術文件和現行國家標準GB 50231的有關規定;
8)根據安裝(設計)標準實施設備安裝,并做好安裝過程的安全管理;
9)設備的安裝及驗收應符合設計技術文件及GB 50231《機械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通用規范》、GB 50254《電氣裝置安裝工程低壓電器施工及驗收規范》、GBT 16895《低壓電氣裝置 電氣設備的選擇和安裝》等現行國家、行業標準有關規定。
c)安裝后,由企業指定的單位安裝驗收4),按既定要求進行調試(或試驗),并形成安裝、調試(或試驗)記錄。制藥行業應對相關的安裝和調試活動進行確認或驗證。
注4:安裝驗收,指工程按設計文件規定內容安裝結束后進行的專業檢查,可參考化工企業的“三查四定”:“三查”即查設計漏項、查施工質量隱患、查未完工程;“四定”即對檢查出的問題定任務、定負責處理單位和人員、定處理措施、定整改期限。
7.6 設備最終驗收
設備完成所有調試項目且經過試運行后的全面驗收,宜做好下列工作:
a) 驗收組織
1)由企業設備管理單位組織設備使用單位、安全及環境管理等單位,實施設備最終驗收;
2)視驗收需要,明確或編制設備驗收的程序,以及驗收總結要求、驗收文檔要求。
b) 驗收依據
1)主要設備裝置技術說明書;
2)設計、招標/投標、采購、施工等合同文件;
3)適用的國家、行業等標準有關設備裝置竣工的驗收規范。
c) 實施驗收
1)適用時,按既定的設備驗收程序和驗收依據,實施驗收;
2)適用時,進行專項驗收,如:消防設施驗收、防雷設施驗收、安全及環境保護設施驗收、職業病防護設施驗收、電氣設備交接試驗驗收、項目檔案驗收;
3)設備性能指標滿足設計和合同的要求,符合預期功能,如:滿足生產工藝要求、主要產成品質量檢驗結果符合要求、主要技術指標驗收與實際測試技術指標對比符合要求、制程能力指數等;
4)對進口設備,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有關規定驗收;
5)設備配套的監控軟件系統驗收:如:SIS系統、DCS系統、PLC系統,以及中控系統、在線監測系統、點巡檢管理系統等系統的軟件運行穩定性,與企業其他工業軟件無沖突,企業信息安全保護工作有執行,相關操作人員已經培訓且達到應知應會,可自行操作軟件完成要求功能等;
6)宜拍安裝好后的整機圖存檔。若有不符合合同和技術要求的,需拍圖片作為證據;
7)應形成設備驗收記錄。
d) 驗收后的工作
1)驗收符合要求后,移交給設備使用單位。
2)對符合企業固定資產管理條件的設備,應按企業固定資產進行管理。
3)對隨機工具、安裝調試后剩余的隨機備件,應按企業內部管理要求,做好交接性管理。
4)根據企業或行業要求,整理好設備前期管理的文件和記錄,并按企業文檔管理的要求進行管理。如:設備選型及論證、立項審批、招投標與采購、設計、施工、監理及安裝驗收全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表、聲像等各種載體的全部文件、記錄。
5)根據需要建立設備安全操作規程、保養維護、點巡檢、潤滑等標準及記錄。
6)根據需要對與新設備使用、保養維修等相關的人員做好培訓,確保應知應會。
7)設備使用初期(磨合期)應加強運行參數、性能和故障等檢查記錄,及時消除生產、裝配、安裝等引起的缺陷。
8)在新設備投用后,對需外協保養維護、檢驗檢測、檢修的設備,宜參照“8.12 供應商及承包商管理”的要求,與外協單位簽訂好技術服務合同。
8 運維管理
8.1 現場管理
a)現場管理基本要求?,F場整潔有序,各種標識合規、適用、規范,無明顯的5S/6S問題、安全問題、設備問題。
b)企業應確定、提供并維護符合設備運行條件的環境1),現場2)環境基本要求:
1)企業宜建立設備編號規則,設備應有企業內唯一的設備名稱、編號(位號)等標識,宜標示在明顯位置。若因對外保密需要,可只寫設備編號(位號)。若企業有適用的行標,可參照行標標識。設備除應有醒目直觀的設備名稱位號標識外,可根據管理需要增加標識內容,可在設備標識上展示識別設備的條碼、二維碼、電子標簽等標識。
2)應定期識別、評價、檢查整改,消除現場實際存在的職業危害、危險源、安全風險等危險和有害因素3)。
3)應完善和改進通風、除塵、溫濕度等環境控制設備設施管理,消除或減少環境對設備安全、穩定運行、設備劣化等影響。
4)設備安裝場所應考慮環境條件、空間位置等,宜滿足操作、檢查維護、檢修等作業必需的工作空間及輔助設施的正常使用要求。
5)企業新購置設備,應按環境、安全評價、職業健康影響論證等三同時要求,同步安裝、驗收、投用環境和安全保障設施。
6)企業應定期開展設備環境檢查(檢測)和治理,制定應急預案,積極防范和降低自然災害等意外因素造成的設備損失。
7)企業應采取措施對密閉、危害性環境(如:高溫、極低溫、高粉塵、靜電、煙霧、潮濕、毒害、腐蝕等)進行有效監測和控制,合理配置環境指標的監控報警設備,合理安裝改善設備運行環境的輔助設備,保證設備安全運行環境,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并保護作業人員職業健康。
8)企業應對設備排放的廢棄物4)進行有效管理,強化崗位職業健康保護,規范安裝環境治理配套設備,合理規劃設備作業區域,規范管理廢棄物暫存區和處置區、環境排放口,對特殊要求的設備分區隔離,制定應急措施,防止設備泄漏造成環境污染或質量安全事故。
9)企業宜推行5S/6S,以提升企業現場管理水平。
注1:設備運行的環境管理,指滿足設備正常運行的基本環境條件,如:防日曬、防高溫、防低溫、防潮濕、防雨淋、防粉塵、防腐蝕、防撞擊、防輻射,空氣流通,照度,電壓、壓縮空氣或其他氣體、海拔等,不僅要考慮到環境對設備的影響,還應考慮到設備環境管理對人員操作、點檢等影響。
注2:現場:提供生產和服務的場所。
注3:危險和有害因素:可對人造成傷亡、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疾病的因素??蓞⒖糋B/T 13861-2022 《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
注4:設備排放廢棄物,包括生產環境影響職業健康的崗位噪音、粉塵、輻射、其他特定有毒有害物等,以及對外部環境排放的煙氣、粉塵、污水、固體廢棄物、異味、噪音、其他有毒有害排放物等。常見環境治理設備,包括獨立整設備,如脫硫脫酸設備、除塵房、污水處理站等,也包括單機自帶設施,如隔音層、防護罩、吸塵罩、收集槽、接油盤等。
c)5S/6S管理基本要求
1)企業應有效、持續開展5S/6S1)等現場管理活動。
2)適用時,宜建立崗位或區域5S/6S執行規范2),作為員工的執行指南。
3)宜建立5S/6S檢查考核等制度,以促進現場管理的有效執行。
4)企業設備5S/6S管理基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設備完好、安全、技術狀況好、整齊、清潔、潤滑良好,零部件或附件無缺損。
——設備裝置,應有醒目、規范的名稱、位號(編號)等標識,視需設置狀態標志3)。
——設備儀表、狀態指示燈、按鈕、開關等標示清晰完好。
——設備保持持續清掃/清潔作業,無“跑、冒、滴、漏”現象,若不能及時處理,應納入消缺(維修)計劃并按計劃實施改善。
——溝見底、軸見光、設備見本色,無垃圾、無雜物、無廢物、無閑散器材。
——消除電、水、汽、氣等各種能源浪費。
——應將設備5S/6S 管理納入日常設備巡檢及定期設備檢查。
5)為做好企業現場管理,宜根據需要開展專項改善管理4)等活動。
注1:6S,指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安全(Safety)、素養(Shitsuke)。
注2:5S/6S 執行規范,通常包括管理對象的圖示、管理項目、管理內容和要求(需要達到的基本文件)、責任單位或責任崗位以及文檔管理信息等。將5S/6S責任區域或對象,落實到具體崗位或人員,通過檢查并視需考核,以確保達到5S/6S管理預期目標。
注3:狀態標志:用于指明設備、原輔料、半成品、產品、容器之狀態的標志。
注4:現場改善活動,是促進設備管理改善的方式之一。通常,可從影響設備的人員、環境、方法、技術、技能、設備、備件、材料、能源、體制、制度、流程、標準、軟件等方面,針對人的習慣、污染、清掃困難、故障、浪費、缺陷、隱患、泄漏、標準或規范、制度流程、軟件等方面,開展改善活動,源頭治理。
d)企業目視化管理基本要求
1)企業宜建立目視化(可視化)5)管理標準,用于設備及現場等管理。
2)可視化管理標準,宜包括可視化對象名稱、規格、材質、色彩、字體、圖例、實例、制作工藝、文件管理信息等。
3)企業按需設計、制作的各種標志、標牌,應合規、實用、醒目、易懂、規范。
4)在合規方面,應符合現行的相關國家或行業標準,如:GB 2894《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GB/T 2893.1《圖形符號 安全色和安全標志 第1部分安全標志和安全標記的設計原則》、GBZ 158《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GB 13495.1《消防安全標志 第1部分:標志》等。
5)企業應定期檢查、維護好各種可視化標牌標識,確保標識完好、清晰、清潔,狀態良好,地面各種標志線、文字漆劃時應整齊、清晰、醒目、線條流暢、線型規則、色澤和漆膜厚薄均勻,顏色和尺寸等符合設計文件的要求。標線涂層不應有皺紋、斑點、起泡、開裂、脫落等現象。
e) 企業應按本文件條款“6.4文檔管理”的要求,對企業5S/6S管理標準、制度及目視化(可視化)標準進行管理,以確保文件內容的適用性。
注5:可視化管理,又稱為目視管理、看得見的管理、一目了然的管理??梢暬芾硎侵笇⑿枰芾淼膶ο笥靡荒苛巳坏姆绞接枰泽w現。 設置生產現場可視化管理系統的,宜參考GB/T 36531-2018 《生產現場可視化管理系統技術規范》 的要求。
8.2 設備操作與運行管理
8.2.1設備操作管理
a)基本要求
1)會安全操作設備,懂崗位應急處置方法,會規范填寫崗位涉及到的各種記錄;
2)運行人員應經過崗位安全培訓并考試合格,熟練掌握崗位應急處理方法,掌握安全工器具、 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3)運行人員應經過崗前培訓、實操考核合格方可上崗。需操作資質的應取得相應的操作資質;
4)熟悉作業環境,熟悉設備運行條件及性能參數,熟知設備各種狀態信息、故障信號和故障類型,掌握判斷設備故障的方法和應急處理的措施;
5)運行人員應了解生產設備的工作原理、基本結構、緊急開關、安全附件;
6)熟悉作業環境、設備運行條件及性能參數,熟知設備各種狀態信息、故障信號和故障類型,掌握判斷設備故障的方法和應急處理的措施;
7)了解本企業與設備相關的各項規章制度,熟悉崗位與設備有關的標準、規程。
b)操作規程
1)設備使用單位宜組織相關技術人員,按需編制設備操作規程1);操作規程的發布、修訂應經充分技術論證(評審)后方可使用;
2)操作規程宜包括啟用前的狀態檢查、正常狀態下的啟、停操作步驟、主要控制參數、安全及注意事項、異常及突發故障或斷電等異常狀態下應急處置方法等內容;
3)操作規程應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2),應確保在需使用的崗位能得到有效版本的規程。必要時,可建立設備標準化操作視頻;
4)對關鍵設備裝置、系統,可根據需要建立設備操作卡(操作票)3),實行操作確認制(一人操作一人監護),避免因操作失誤而導致安全問題、聯鎖停車(機)、設備故障或事故。也可根據需要制作設備異常處置卡或應急處置卡4);
5)對操作復雜的設備或涉及不易記的參數,有條件的可直接明確標示在設備裝置上,也可根據需要制作方便員工攜帶的口袋書,制作看板展示,或制作掃二維碼即可讀取所需內容的標識貼在設備上或附近醒目處;
6)應組織管理、技術和操作代表定期對操作規程進行評審;在工藝、生產條件、設備技術改造等發生變化或發生事故時,應及時對操作規程進行評審;
7)設備上的儀表、狀態指示燈、按鈕、開關、安全警示等與日常操作、維護相關的標簽,宜將英文標簽翻譯為中文標簽或雙語標簽。
注1:設備操作規程,可理解為操作規范、作業指導書、作業標準、標準作業卡。不建議只是針對安全編制專門的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操作的相應規定可與設備操作的程序、步驟性規定,與旨在保護設備的規定等內容一起編制。當裝置或崗位操作規程中已經有設備操作的規定性內容時,不宜再另行專門編制設備操作規程。
注2:可操作性原則即標準中規定的履行程序的行為指示清晰、明確、具體、容易操作或履行。
注3:設備操作卡,又稱為“標準作業卡”,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作業信息(作業單位、設備裝置名稱及位號、作業時間等)、工序要求(作業順序號、關鍵工序名稱、標準及要求、風險辨識與預控措施、執行記錄、作業人員簽名、執行評價人簽名。
注4:應急處置卡:描述應急組織結構功能組、基礎重點崗位在特定事故情景下處置措施的卡片。
c)設備操作培訓
1)宜培訓員工做到“三懂”、“四會”、“五知道”,規范設備操作5),做好設備日常檢查維護。
2)在?;返雀唢L險領域,宜有效開展“五懂、五會、五能”安全生產培訓教育;
3)企業的新設備,可行時,應在設備投運前由設備廠家技術人員對設備操作及機、電、儀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內容包括設備原理、結構、操作方法、安全注意事項、維護保養知識、常見問題及處置、應急處置等;
4)操作人員應經過培訓,合格上崗。培訓內容宜包括設備操作規程、設備技術性能、原理概況、異常情況與突發故障處置能力的識別方法及培訓;
5)對設備操作有資質要求的(特種設備、特種作業等),操作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質方可操作設備;
6)應對設備操作人員的設備使用與維護技能進行管理,列入員工相關技能矩陣。
注5:“三懂”、“四會”、“五知道”:
——“三懂”:懂原理、懂性能、懂結構。
——“四會”:會檢查、會操作、會維護、會排除故障。
——“五知道”:知道規章制度、知道崗位職責、知道崗位操作規程、知道危險源、知道隱患控制、應急預案。
d)設備操作管理
1)堅持“誰使用、誰負責,誰操作、誰維護”的原則,班前檢查潤滑、班后清潔維護;
2)設備使用單位應逐級分解明確設備的管理、操作及維護責任,杜絕設備管理責任缺位,確保每臺設備有人管;
3)設備使用單位應明確設備操作的監管要求, 指定監管責任人;重大作業由設備使用單位負責人或技術人員負責監管,現場施工作業由屬地人員負責監護;
4)企業宜參照 GB 39800.1-2020《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 第1部分:總則》等標準的要求,結合崗位實際之需為員工配備勞動防護用品,并做好使用檢查、維護或更換。操作人員應按崗位規定正確穿戴勞動防護用品;
5)操作人員應按設備操作規程、工藝標準等要求規范操作設備。;
6)對需每班或每天啟動運行的設備,應在每次開機啟用前對設備進行檢查,確認正常后方可投入使用。對設備的檢查要求,參照本文件“8.5設備點檢管理”;
7)設備操作人員或巡檢人員,當發現設備缺陷等問題時,若自己不能處理,應按企業規定的要求及時通知相關人員處理,應將問題信息及處理情況按企業的規定記錄、上報。通常將這些信息記錄于設備運行記錄表6)、點巡檢記錄、交班記錄、工作日志、手持終端(手機、RFID、PDA、平板等)、設備信息化系統。設備缺陷管理,可參考本文件“8.7設備缺陷與故障管理”;
8)企業應明確備用設備盤車或切換,或定期啟動試驗的管理規范,設備操作人員應按企業規定的周期(或時間、時機)進行切換或盤車或啟動,確保備用設備完好,隨時可啟用;
9)有聯鎖自啟動、停止的設備應保證功能正常;
10)當設備為多班制運轉時,設備使用單位應明確設備交接班管理要求7),對設備存在問題的,應如實、規范記錄于交接班記錄;對企業有規定做設備操作或運行記錄的,設備操作者應如實、按時、規范記錄;
11)設備使用單位宜開展“強三基、反三違”8)、“崗位練兵”、“每日一題”等活動,提升設備操作人員及業務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夯實基層管理工作;
12)企業宜定期開展技術比武活動,以促進員工有意愿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13)企業宜激勵設備操作者將個人的操作訣竅或優秀操作方法分享給工友,以提升工友的操作技能,參照本文件“6.3知識分享”;
14)操作人員應做好責任區域或設備的5S/6S工作;
15)為確保設備操作者能規范操作設備及按要求如實、規范記錄,設備使用單位應做好自主檢查,設備管理部門應做好監督檢查,視需考核。
注6:設備運行記錄,通常包括日期、設備運行時間、設備工藝參數、設備運行異常狀況及處理、交接班情況等。
注7:交接班管理要求,當設備為多班制運轉時,應執行設備交接班制度。交接班人在下班前除完成日常保養維護作業外,應將本班設備運轉情況、運行中發現的問題、故障維修情況等詳細記錄在“交接班記錄”上,并應主動向接班人口頭介紹設備運行情況,雙方當面檢查,交接完畢后在記錄上簽名,交接人方可下班,接班人方可上崗,切實做好班前交底、收工確認工作。
注8:“強三基、反三違”:“強三基”指加強以班組為重點的基層建設、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基礎工作和以崗位練兵為主要內容的員工基本功訓練。“反三違”指“違章指揮,違章操作,違反勞動紀律”的簡稱。
8.2.2設備運行管理
a)設備使用單位配備的設備運行操作人員需經相關技術培訓,合格后方能上崗。
b)根據設備的使用說明書和操作規程,做好設備啟動前的檢查、運行在線監控、智能巡檢、操作報警評估分析及處置管理、內外操協同與管理、停車操作等工作。
c)企業宜參考與設備運行管理有關的,且適用的國標、行標、地標、團標。
d)適用時,企業宜建設并應用設備運行管理系統,采集設備運行管理相關數據,開發并部署設備數據模型庫,并與企業內外部相關業務系統互聯互通,以有效開展面向數字化轉型的設備運行管理活動。設備運行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宜 包括但不限于:設備數據管理、設備資產管理、運行狀態監控、設備健康管理、設備動態調度、設備故障處置、安全/能耗/環保管理、運行績效管理。
e)設備運維關鍵數據管理。企業宜確定設備運行管理相關數據,采集、分析、應用數據,包括但不限于:
1)基礎管理數據: 如設備的名稱、 位號、固定資產編號、型號/規格、生產廠商、制造日期、安裝日期、價格、設備功能或用途、產能、性能參數等關鍵技術信息、安裝位置、使用部門、 設備狀態、設備管理分級、特種或環保設備等區分、備品備件信息、隨機技術資料文檔等;
2)運行狀態數據:與設備運行相關的關鍵參數,如電流、電壓、溫度、轉速、振動、噪聲、壓力、流量、物位、位置等、啟停狀態和時間、設備急停、 預警/報警、潤滑狀態等,以及加工、輸送等特性和參數,狀態操作控制指令, 以及現場運行環境信息等;
3)管理實施數據:如設備保養計劃、點檢、潤滑、監測、檢驗檢測、校準或檢定、變更、缺陷與故障信息、檢修等,以及設備的能耗信息、廢料、廢水、廢氣排放量信息等;
4)運行績效數據: 從本文件"5.3 設備目標管理"“注1”中選擇的指標,如設備非計劃停車時間和次數、各種計劃的執行率、設備利用率、故障停機率、故障消缺率等。
8.3 設備保養管理
a)基本要求。根據設備保養1)崗位分工,設備分類,明確職責任務,按既定保養要求,做好設備日常保養、定期保養,以維持設備規定狀態。
b)保養規程、計劃與培訓
1)設備管理單位應組織使用單位及維護保養單位的技術人員,識別并確定需編制設備保養規程的設備,形成清單,按需編制設備保養規程;規程的發布、修訂及廢止應經充分技術論證(評審)后方可實施。
2)設備保養規程宜包括設備名稱、執行分工、保養器具和材料、周期或時機、保養項目(部位)、保養流程(步驟)、保養方法和技術標準、質量與安全控制要求、保養驗收等內容。
3)設備保養規程應易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應確保在需使用的崗位能得到有效版本的規程。必要時,可建立設備保養作業視頻。
4)宜由設備管理部門設計設備保養管理所需的各種表格。
5)機、電、儀技術人員對設備進行專業維護保養,可參照設備廠商的使用維護說明書或適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執行。對特種設備需要保養資質的項目,應進行內外部資質的評估并做好保養資源安排。
6)設備維護技術人員應對設備操作者進行培訓,以確保其具備履行設備保養的能力。
7)若國家或行業對設備保養維護有資質要求的,應確保執行人員具備相應的資質。
8)對設備保養周期大于一個月的,宜根據設備保養規程編制年度設備保養計劃2)。
9)適用時,企業宜建立機器人3)保養維護規程。通常,機器人保養維護分為例行保養維護和專業保養維護。若企業自己對機器人執行保養維護工作,宜明確機器人檢查維護的周期、檢查維護項目、檢查內容、檢查維護標準。若由外部維修服務公司進行設備保養,應建立外部服務質量管理要求。
注1:設備保養,也可理解為“設備維護”。設備保養的核心工作是清潔,如:吹塵、吸塵、擦拭、清洗、除垢、替換。利用保養的機會可做潤滑、調整(對溫度、位置、壓力、速度、流量、松緊、間隙等)、緊固、防腐、檢查、消缺、換件(耗材或易損件)等工作。
注2:年度設備保養計劃表,宜包括的內容:序號、設備編號、設備名稱、保養(或檢修)部位、主要保養/檢修內容、周期、責任崗、計劃保養月份1月~12月(每臺設備對應的計劃月份單元格內有用于實施后的簽名:日期、執行人、驗收人)、制表人及日期、審核人及日期,計劃與實施的單元格顏色區分(計劃=黃色,已執行=綠色)、表格編號及版本識別號。
c)保養實施
1)基層設備管理者,應根據設備保養的分工,明確設備保養的具體責任人,確保每臺設備有人負責保養(含外協保養管理),且分工合理。
2)設備保養執行單位,應根據設備保養的需要配置所需的器具和物資。
3)適用時,設備管理人員應與負責生產計劃管理的人員(或生產調度)進行溝通,在編制生產計劃時,應為設備保養預留時間,以確保操作及專業維護保養人員有時間對設備進行保養。
4)設備使用和維護保養單位,應督促設備保養執行人員,做好設備日常保養和年度計劃定期保養。
5)設備保養安全
——保養設備前,應根據需要在設備開關或啟動按鈕處設置醒目的保養安全警示牌,如:“正在保養 禁止開機”、“有人作業 禁止啟動”、“有人作業 禁止合閘”。
——根據保養安全需要,落實安全防護措施,視需要安排專業人員監護。
——保養過程中動用其他設備的,保養完畢后應及時恢復原本狀態并進行檢查確認。
——若是外包設備保養,設備使用單位應落實屬地安全監督管理,并根據需要安排專人監護。
6)企業應依據特種設備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或根據需要外包設備保養,應對外包單位的資質、信譽和服務進行評價和確認,以符合法規和設備保養要求。企業宜對設備保養服務提供方進行監督和評價。
7)設備保養后,設備使用單位或設備維護保養單位,應指定人員對保養結果進行驗收。
8)若企業對設備保養有記錄要求,設備保養執行人、驗收人應按要求規范記錄。
9)宜建立保養維護等所用工器具的管理制度,并按要求對工器具進行定期檢查和保養,確保工器具安全、完好。
10)保養后的設備應是完好的。設備完好的一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基礎穩固,無腐蝕、傾斜、裂縫,緊固件無松動、無斷裂、無脫落;
(2)設備整潔,安全保護裝置齊全、可靠,基本無漏水、漏油、漏汽(氣)、漏電現象;
(3)零部件齊全、無缺損;
(4)設備性能良,運轉正常;
(5)磨損、腐蝕程度不超過技術指標的規定;
(6)測量調控裝置主要計量儀器、儀表完好齊全,指示準確、靈敏可靠;
(7)潤滑或液壓系統完好,油路暢通,油位、油質、油溫符合要求;
(8)原料、燃料、油料、動力等消耗正常;
(9)控制系統裝置齊全,管線完整,聯接可靠。
11)為確保設備操作人員和專業維護保養人員能按企業保養管理要求和規程落實設備保養,設備使用和維護保養單位應做好自主檢查,設備管理部門應做好監督檢查,視需考核。
12)對需封存的設備,應明確對設備封存前的準備工作內容、存放期的保養維護內容等要求,并掛牌標示封存設備的名稱、位號/編號、日期、原因、封存期管理責任人。
13)使用單位應對維護保養工作進行月度或者年度總結分析,為下一年度提出改進措施。
注4:外包設備保養可以是同一法人組織下的雙方,也可以是不同法人主體的雙方,應以合同或協議約定雙方應履行的責任,確定外包的范圍、責任、人員、專業、技術、質量、安全、環境、費用和其他指標等要求。
8.4 設備潤滑管理
8.4.1 組織及人員
a)企業應根據設備潤滑管理的需要,明確潤滑管理的歸口單位1),配備專職或兼職的潤滑管理和技術人員,明確與潤滑管理、檢測、實施等相關崗位在潤滑方面的職責。
b)應對從事潤滑相關的人員,提供相應的潤滑管理、潤滑標準、適用(實操)技術等培訓,以確保其有能力履行其職責。
注1:企業的設備潤滑管理歸口管理單位通常是設備管理部。大型企業設備管理部門宜配備專職潤滑工程師,中小企業設備管理部門宜配備兼職潤滑工程師,加換油工可專職或兼職。
8.4.2 管理制度
企業應建立設備潤滑管理制度,制度內容應涵蓋企業設備潤滑管理的全過程1),包括設備潤滑管理的具體要求和實施方法,及潤滑管理檢查、考核的要求,以規范企業的設備潤滑管理工作。
注1:設備潤滑管理全過程的主要內容:潤滑劑的選型(含潤滑劑替代選擇)、需求計劃、采購驗收(新油質量評價)、入庫存儲、潤滑劑發放、潤滑劑及潤滑設施器具的可視化管理、設備日常潤滑及巡檢(定點、定質、定量、定時、定法、定崗)、設備潤滑與磨損狀態監測(在用油評價)、設備潤滑系統的污染控制、設備潤滑磨損故障分析及預防、密封止漏、換油周期確定、加油換油清洗、康復處理、廢油回收及處置、設備潤滑系統及裝置的改進,以及促進實施潤滑管理的要求。
8.4.3 潤滑規范
企業應根據需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潤滑可視化標準(規范)、油品倉儲規范(或油品5S/6S管理標準)、加/換油品規范、液壓系統或集中潤滑系統等油箱、系統清洗換油規范、污染控制規范、油液監測技術規范(檢測取樣規范)、廢油處置規范。
8.4.4 油品選型
a)潤滑專業人員宜參考GB/T 7631 《潤滑劑、工業用油和有關產品(L類)的分類》等標準,根據設備種類(類型)、負荷、溫度、速度(轉速)、壓力、(工況)環境、介質、摩擦副材料、能耗、成本等因素,及國家、行業標準、潤滑劑生產廠商的產品手冊、設備相關潤滑技術資料、使用經驗等,綜合考慮確定適合設備使用的潤滑劑1)種類(類型)、質量等級、潤滑油2)黏度、潤滑脂3)錐入度等特性。
b)企業可根據需要,委托潤滑專業技術服務機構提供潤滑劑選型服務。
c)在保障設備潤滑安全的前提下,企業可考慮降低潤滑油品種類,優化油品管理,降低成本。
注1:潤滑劑:置于兩相對運動表面之間以減少摩擦、降低磨損的物質。
注2:潤滑油:經精制的主要用于減小運動表面之間摩擦的油品。
注3:潤滑脂:由液體潤滑劑和皂類或其他稠化劑的穩定混合物所組成的半固體或固體產品,可含有其他添加劑以賦予產品特殊的性質。
8.4.5 潤滑標準
d)企業應確定需建立潤滑標準的設備,并按“潤滑六定標準”(定點、定質、定量、定時、定法、定崗)的要求,按需建立潤滑標準。潤滑六定標準基本要求:
1)定點:指添加或更換潤滑劑的部位或系統;
2)定質:指潤滑劑的名稱、牌號,應按潤滑劑相關標準規范填寫;
3)定量:指對設備潤滑劑使用的量,定量的應明確參數和計量單位,定性描述應具體明確;
4)定時:指添加或更換潤滑劑的間隔周期,或(和)潤滑劑的檢測周期;
5)定法:指潤滑時使用的工具,如:手工油脂槍加注、手工涂抹、手動泵加注或自動潤滑等;
6)定崗:指實施潤滑和(或)抽樣檢測的崗位。
e)潤滑建標技術人員認為不用單獨編制潤滑標準的設備,可將潤滑標準的內容融合到設備保養標準或檢查標準或相應的表單內。
f)對需要拆卸后才能添加或更換潤滑劑的潤滑點,可將潤滑實施的具體要求寫在設備保養規程或檢修標準內。
8.4.6 油品更換計劃
a)換油分為按期換油與按質換油1)。
b)對按期換油的設備,應建立換油計劃并按計劃實施。
c)對按質換油的設備,應確定油品檢測周期,按規范取樣與送檢,根據油品檢測結果,參考相關換油標準,綜合分析指標劣化情況后確定換油及換油時間(適時換油)。
注1:按質換油:根據已裝入設備潤滑系統并正在使用中的潤滑油定期檢測結果,根據相關換油標準,綜合分析指標劣化情況,進而判斷是否更換油品。
8.4.7 采購與出入庫管理
a)潤滑劑的需求計劃和采購,應按潤滑標準潤滑劑的名稱和牌號正確填寫,并按企業采購相關管理制度執行采購。
b)入庫的潤滑劑名稱、牌號、數量、質量等應符合采購單的要求,新潤滑劑入庫,應有產品合格證,出廠質量檢驗單。
c)企業可根據需要對潤滑劑進行取樣,企業自己檢驗或委托油品專業檢測機構檢驗1),以確保潤滑劑符合約定的質量要求。
d)潤滑劑出庫宜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
注1:檢驗:對新潤滑劑取樣并化驗,將測定結果與相關質量標準進行比較。
8.4.8 潤滑劑存放管理
潤滑劑存放管理應遵循下列要求:
a)存放點或庫房應清潔、陰涼干燥,通風良好,存放環境應防塵、防泄漏、防變質、防火、防雨、防曬,達到消防和環保的基本要求,溫度及濕度宜按潤滑劑供應商的建議或相關標準的要求。
b)應使用專用的容器裝新潤滑劑,不可使用可能污染潤滑劑的容器。
c)標示定位。應分類存放,應對存放區域或位置、潤滑劑、器具、潤滑設備,規范標示潤滑劑的名稱和牌號,并按標示分類定位放置。
d)存放污染控制。存儲的環境不污染潤滑劑,潤滑劑的容器應加蓋密封,潤滑器具應有防塵措施,油品轉運桶應過濾,應確保潤滑器具清潔。
e)新潤滑劑宜設定質量合格期限,超期潤滑劑應取樣檢測,根據結果判斷是否可用。
8.4.9 現場潤滑實施
a)人員技能
1)應對潤滑實施人員進行潤滑管理制度、潤滑技能、潤滑作業過程中職業健康與安全知識培訓,確保人員應知應會;
2)企業宜要求潤滑劑供應商提供潤滑劑“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SDS或MSDS)1),并讓潤滑作業人員了解;
3)企業宜對潤滑作業進行風險識別2)、分析和控制,以確保潤滑作業安全;
4)企業應根據潤滑作業的需要為潤滑作業人員配置個人防護用品,并督導作業人員正確使用。
注1: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英文SDS(Safety Data Sheet)或MSDS(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注2:潤滑作業風險如潤滑作業中的滑倒、絆倒或摔倒、跌落;流體壓力;工作環境中可吸入潤滑油霧;潤滑作業中受限空間作業;潛在的燃燒、觸電以及相關機械風險等。
b)潤滑器具
1)企業應根據潤滑管理的需要,配置必要的潤滑器具柜、容器、潤滑工具設備、過濾設備等。
2)可根據實際需要配置潤滑劑檢測儀器。
3)潤滑工器具應保持清潔,專油專用,不得混用,防止交叉污染。
c)可視化應用。為方便日常檢查,宜對油標、油鏡、油杯、油位表、油溫表、油壓表等進行標識。
d)潤滑作業
1)潤滑執行人員,應按企業的潤滑管理要求、操作規范、潤滑標準等,對設備做好添加、過濾(在線或離線凈化)、更換濾芯、取樣、檢測、清洗、換油等工作。
2)計劃性潤滑作業(周期性作業),應按企業潤滑相關制度和標準執行。
3)非計劃性潤滑作業(臨時突發性作業,是在緊急或非計劃的時間間隔內完成的,一般是通過檢查或操作報警觸發的,或設備突發故障檢修時發生的),企業應提前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
4)宜根據需要,在對關鍵、重要設備停機、倒機、大修前進行潤滑專項檢查,根據檢查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處置措施。
e)油品污染控制
1)應盡量減少油品轉桶的次數,油品轉桶的次數越多,與空氣及器具等接觸的次數越多,油品被污染的可能性則越大。
2)在添加潤滑劑時,應確保添加潤滑劑的加注口潔凈、潤滑器具潔凈。
3)添加油品時,應做好油品過濾。
4)油品轉桶濾網、漏斗濾網宜采用不銹鋼網或銅絲網,過濾網目數,宜參照下列要求:
——低粘度(≤ISO VG 46#)潤滑油:油桶濾網100目,漏斗濾網為120目。
——中粘度(ISO VG 68~150#)潤滑油:油桶濾網為80目,漏斗濾網為100目。
——高粘度(≥ISO VG 220#)潤滑油:油桶濾網為60目,漏斗濾網為80目。
5)未使用完畢的潤滑劑應加蓋密封,潤滑器具應防塵。
6)適用時,視情或按期清洗或更換油箱呼吸帽。
7)適用時,換油前應按清洗換油規程,對潤滑系統或裝置進行清洗、換油。
8)在更換或檢修潤滑系統時,應確保零部件、工具清潔,更換環境不污染潤滑系統。
9)適用時,使用凈油機(濾油機)對油品進行在線或離線過濾、凈化。
10)應對凈油設備進行定期保養,進行內部循環清洗,清洗后的油排出后更換前后過濾材料,清洗初濾器的金屬網。
11)不同廠家生產的潤滑油不宜混用。在特殊情況下,混用前應進行小樣混合試驗。
8.4.10 潤滑日常檢查
a)潤滑元件、附件齊全、完好。
b)油標、油鏡清晰,油位、油壓、油溫在規定范圍。
c)潤滑部位潤滑良好,無干摩擦現象。
d)油質符合要求。
e)呼吸帽通暢,表面無雜物堵塞透氣孔。
f)無滲漏現象,無加脂注油過多導致的溢流污染其他部件或地面的現象。
g)自動潤滑系統功能正常。
h)油品在線監測系統或在線過濾系統,運行正常。
i)有加熱器的,加熱器完好,密封點無滲漏,加熱正常。
j)集中潤滑系統,風冷或水冷裝置、過濾器等保養良好,功能正常。
8.4.11 潤滑監測與檢測
適用時,企業宜開展設備潤滑監測1)和(或)檢測2),通過現場檢查、潤滑監測與檢測、數據分析與診斷等,為企業制定合理的換油周期、油品換油標準、油品選型優化、油品污染控制、潤滑故障診斷,及時預防設備重大的潤滑事故,維修決策等提供科學依據,企業宜從以下方面管理設備潤滑監測與檢測,包括但不限于:
a)企業應明確需進行潤滑監測與檢測的設備和部件。
b)企業宜明確內部或委托有資質的潤滑檢測機構,進行潤滑監測與檢測診斷。
c)應明確潤滑監測與檢測的設備、在線或離線采樣、監測或檢測項目(指標)3)、4)、監測頻次(周期)、責任分工等。
d)應確定適當的取樣(或采樣)位置并用標簽顯示,明確取樣要求,以確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樣品;應確保取樣位置不會危及機器運行和人員取樣安全。
e)企業宜編制潤滑劑狀態監測和油液分析管控表,管控表宜涵蓋設備名稱位號、部位、油品牌號、取樣周期、取樣崗位、檢測分析單位等內容。
f)企業宜根據需要編制油液監測技術規范(檢測取樣規范),應按規定的周期和要求取樣,并按樣品瓶標簽5)規范填寫。
g)所有的報告和檢測結果應設定最佳的警告和臨界值,宜在報告中給出數據分析與診斷結果(或結論與建議),企業宜根據潤滑監測或檢測報告,確定按需采取相應的措施。
注1:監測:對固定位置的性能指標進行連續讀取(取樣)、檢測,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判定得出 結論的過程。
注2:檢測:對運行中潤滑劑進行采樣(或檢查)和分析,以確定潤滑劑理化指標、設備運行和污染狀況,判定是否適合于所在潤滑系統中使用。
注3:油液監測/檢測指標通常指水分(含水率)、運動黏度、油溫、總堿值、總酸值、污染度、計數型磨損顆粒等。
注4:潤滑脂監測/檢測指標通常指:工作錐入度、滴點、元素分析、PQ指數、磨粒分析、銅片腐蝕、燒結負荷等。
注5:樣品瓶標簽通常包括:送樣單位、設備名稱、型號、設備位號、采樣日期、采樣點部位、液樣牌號、取用天氣、運行負荷、采樣者、檢驗員、檢驗單位、備注。
8.4.12 廢潤滑劑管理
a)產生廢油的單位應指定人員負責管理廢油及回收;
b)廢油,殘留及廢棄潤滑脂及使用后的包裝物,應妥善處理,不得污染環境;
c)企業應對廢油進行回收,應將廢油裝在加蓋的容器內;
d)廢油回收應記錄,便于來源追溯;
e)回收的廢油要集中分類存放管理,存放廢油的區域或裝廢油的桶容器,按照相關標準在存放區域或者容器上標識1)“廢油”等字樣;
f)企業應委托給有關部門認可的廢油回收廠商回收廢油,不得交給無證單位和個人。
注1:廢油標識。更換下來的廢油,應進行分類標識,標示如:廢內燃機油、廢齒輪油、廢液壓油、廢壓縮機油、廢汽輪機油、廢熱處理油等。
8.4.13 檢查與改進
a)企業設備管理者,應組織或指定人員,對企業潤滑管理進行監督檢查、考核。
b)視需要,企業宜采取措施改進設備潤滑系統或裝置,以減少潤滑故障、改善設備潤滑效果、降低油耗和能耗,或減少人工潤滑的勞動強度等。
c)視需要,企業設備管理部門宜對年度潤滑劑及耗材消耗量進行統計分析,宜對設備潤滑磨損故障停機時間和原因進行分析與記錄,以便識別改進的機會。
d)視需要,企業的潤滑管理與適用技術培訓、油品檢測、潤滑劑選型、潤滑故障診斷、潤滑管理專項評審或咨詢等,可委托專業的潤滑服務機構或潤滑專業人員提供服務。
e)適用時,企業宜對為本企業提供潤滑技術服務的供方,參照本文件條款“8.12供應商及承包商管理”進行管理。
8.5 設備點檢管理
8.5.1點檢基礎工作
a)企業應建立設備點檢1)管理制度,明確設備點檢管理要求2),并向應知制度的人員予以宣貫;
注1:本文件中的“點檢”可理解為“檢查”,可使用各自行業或企業的習慣用語,如“檢查”、“巡檢”、“崗檢”、“巡視檢查”等。
注2:點檢管理要求通常包括點檢管理的職責劃分、點檢流程、點檢作業規范、點檢標準及記錄、點檢培訓、點檢儀器和軟件系統的點檢器具的配備、點檢計劃與點檢實施過程管理、點檢發現的問題及處理要求、執行檢查與考評、總結分析與改進。
b)企業應根據設備管理的需要,確定需建立設備點檢標準的設備。建立點檢標準時應遵循下列要求:
1)建立設備點檢標準,應遵循“科學、實用”的原則;
2)應明確建立點檢標準的人員、編制與審批、發布、培訓等要求;
3)適用時,企業的設備點巡檢管理宜數據化、網絡化、專業化分工,選擇適合的供應商或自主開發適合本企業管理要求的設備點巡檢管理系統或模塊,并配備必要的儀器、工具;
4)已建立點巡檢管理系統或模塊的企業,應明確需要進行點巡檢管理的單位、設備、測點布局、測量參數、巡檢內容等相關信息;
5)企業應遵循“科學、實用”的原則,按“點檢六定”(定點、定標、定態、定法、定時、定崗)的要求建立點檢標準:
——定點:需檢查的設備及其部件或部位;
——定標:判斷正?;虍惓5亩ㄐ曰蚨繕藴?;
——定態:指檢查的時機,如:運行、停止/停車、運行/停止、斷電或解體檢查;
——定法:明確人體的感官(視、聽、觸、嗅、味)或具體的檢測設備或儀器的名稱;
——定時:明確檢查的間隔周期;
——定崗:合理分工,明確檢查的責任崗位。
6)可將設備裝置運行的關鍵參數納入檢查,如:電壓、電流、壓力、流量、溫度、液位、轉速、振動等,從設備運行的關鍵參數觀察設備的運行狀態;
c)視需要,設備檢查人員宜利用設備自有的監測和診斷功能,對設備進行實時監控。
d)設備管理部門認為有必要確需增設在線監測的設備,應經過充分論證、評審后加裝,但加裝的設備不得影響設備正常運行。
e)視需要,應識別并明確應定期檢查、狀態監測、檢驗檢測、校準的設備或其部件,應明確設備巡查、監測的周期、標準、責任分工等要求。
f)根據需要,建立專檢或精密檢測等年度計劃。
g)根據需要建立設備檢驗檢測標準,明確設備的名稱、項目、周期、標準/檢定等,參照本文件“8.6檢驗檢測管理”。
h)根據需要將可視化方法應用于設備點檢管理。
i)根據需要制作設備點巡檢二維碼或射頻標簽貼在設備裝置旁,通過巡更器、PDA、手機APP掃描即可讀取點巡檢標準等信息,或制作方便員工攜帶的口袋書。
j)企業應根據檢查設備的需要配置相應的器具,并對器具做好使用、維護、校準或檢定管理。
k)對執行點檢的人員,應對其進行點檢標準、器具使用方法等培訓,確保其有能力執行點檢工作。
l)適用時,機器人巡檢。
1)負責機器人(陸基輪式/無人機)巡檢管理的人員應先規劃、明確機器人的巡檢計劃和任務,巡檢任務宜包括巡檢區域、巡檢路徑、巡檢任務點、巡檢設備、巡檢項目、巡檢內容及智能或人工從監控系統中的判斷標準、巡檢數據處理等內容。
2)宜建立機器人巡檢管理制度。
8.5.2點檢實施
在實施點檢時,應遵循下列適用的要求:
a)設備使用部門與設備管理部門應根據機、電、儀、操、委外維保等專業特長,做好設備點檢分工,明確職責。通常,設備使用部門負責日常點檢,設備管理部門負責專業點檢(精密點檢),應具體明確機、電、儀、操等人員設備檢查的責任區域或設備。
b)企業應根據人員巡檢安全和職業健康需求,配置相適宜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巡檢涉及有毒有害場所或設備,應配備相應的便攜式氣體檢測儀。
c)點檢人員應按點檢管理要求和點檢標準,實施點檢工作。企業對點檢有記錄要求時,點檢人員應按時、如實、規范記錄檢查結果。
d)在點檢中若發現設備存在缺陷等問題,應及時處理或反饋給有關單位或人員予以處置,應按企業的規定如實記錄;因條件限制(時間、備件或其他原因)暫時無法處理的,應制定監護措施,以確保設備安全運行,設備問題管理應形成閉環。
e)在實施點檢的過程中,應根據設備改造、役齡、工作負荷、工況條件(環境)變化、點檢結果、 劣化程度、維修后、點檢器具升級、設備信息化系統應用等因素,對點檢標準、執行計劃、點檢記錄、點檢路線圖等進行適用性修訂。
f)必要時,對點檢的數據及相關信息進行分析,以掌握設備狀態及劣化發展的趨勢,以便對設備進行預防性維修(狀態修)。
g)適用時,應定期開展防爆電氣設備隱患專項檢查(檢測)1)并視需改善。
h)適用時,應對設備點檢的電子數據檔案2)進行有效管理。
注1:電氣防爆安全檢測,為了確認危險場所的電氣設施、 設備運行狀態防爆性能的安全可靠性,由具備相應檢測檢驗資質的機構, 對被檢設施、 設備進行不拆卸或局部拆卸并輔以某些措施的檢測活動。
注2:電子數據檔案管理包括設備檢測點設置,參數設置,門限設置與修改,采用儀器,歷次檢測數據,測試人員和設備異常及處理記錄,數據的日常備份要求。門限,指某一電路或器件的預先設定點的值。例如:設定的電流值或電壓值。
8.5.3點檢有效性與改進
a)為確保設備點檢管理的有效性,設備使用單位應做好自主檢查,設備管理單位應做好監督檢查,視需考核。
b)宜定期對點檢管理的績效進行分析1),以不斷改進設備點檢管理。
c)當設備有技術改造或變更時,應按需修訂點檢標準。
d)應定期評審、視需修訂點檢標準,以確保點檢標準的適用性。
注1:點檢績效分析的項目,如:問題檢出率、設備缺陷/異常記錄、故障/維修記錄、傾向管理記錄、點檢執行情況、人員點檢技能達標情況等。
8.6 檢驗檢測管理
a)企業應根據法規要求、設備重要度分級管理和預防性維修管理要求,確定應檢驗、檢測1)的設備,并明確相應的管理要求。以下設備應納入檢驗2)、檢測:
1)動設備專業:試車檢查、潤滑油定期檢驗、機泵定期切換試運、紅外檢測、機泵運行狀態監測、大型機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冬季防凍防凝檢查、數控車床和車削中心檢驗、機械精度檢驗等,動設備狀態監測管理宜參照本文件條款“8.19設備狀態監測管理”。
2)靜設備專業:特種設備法定檢驗和定期檢查、特殊設備定期維護保養、在線腐蝕監測、定點定期測厚、RBI檢驗等,其中壓力容器檢驗、檢測,應按TSG 21 《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TSG R7001《壓力容器定期檢驗規則》的要求執行。
3)電氣專業:電機的狀態監測、紅外檢測、紫外檢測、電氣設備預防性試驗及檢修、設備放電檢測、防雷檢測、靜電防護檢測等,變配電設備參照本文件條款“8.30電氣管理”。
4)儀表專業:儀表設備預防性檢維修,儀表系統接地檢測,儀表電源系統檢測,可燃、有毒報警器定期標定、檢定,分析儀表定期校驗,控制儀表系統功能測試,安全完整性等級(SIL)3)評估、定級、驗證等。儀表專業包括安全儀表系統、安全聯鎖系統、緊急停車系統、有毒有害及可燃氣體、火災檢測保護系統。宜參照本文件條款“8.20儀表管理”。
5)管道:壓力管道、長輸管道和公用管網系統的定檢驗和定期檢查、定期維護保養、在線腐蝕監測、定點定期測厚、基于風險的檢驗(RBI)4)等,宜參照本文件條款“8.23管道管理”。
6)特種設備:參照本文件“8.14特種設備管理”的要求。
7)機器人:外觀結構、功能、液壓系統(適用時)、性能特征5)、電器安全(防爆性、保養接地電路、絕緣電阻)、人機交互安全、機器人監控系統硬件、監控系統運行狀態、通信功能、系統監控軟件、數據存儲狀態等。機器人健康運行評價6),核心部件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8)科研設備
a.適用時,所有的科研設備均應定期校準(可以進行內部校準)、檢定或核查,周期的設定應以保證設備的性能滿足要求為原則。內部校準應由 經過培訓的人員按規定的程序進行。只要可行,應溯源到現有的最高計量學水平。
b.對不具備條件進行校準、檢定或檢驗的科研設備,應建立可行的機制,證明其標稱的性能符合研究活動的要求。
9)涉及強制檢定的工具、器具等,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注1:設備檢驗、檢測是通過觀察、測量、測試、校準、判斷,檢測設備缺陷的發生和評估設備部件的狀態,對設備的有關性能進行符合性評價。
注2:檢驗:對檢驗項目中的性能進行測量、檢查、 試驗等, 并將結果與標準規定要求進行比較, 以確定每項性能是否合格所進行的活動。
注3:SIL評估,(Safety Integrity Level)安全完整性等級,指安全儀表系統安全完整性等級評估。
注4:RBI檢驗 (Risk Based Inspection),指基于風險的檢驗。
注5:機器人性能特征測量,根據需要選擇性測量,測量項目如:位姿準確度、位姿重復性、位姿準確度變動、距離準確度、距離重復性、位姿穩定時間、位姿超調、位姿特性飄移、最小定位時間、靜態柔順性、軌跡準確度、拐角偏差、軌跡速度特性等。
注6:機器人健康運行評價,核心部件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特別針對于對關節負載工業機器人的健康運行評價,如汽車企業的焊接生產線,噴涂生產線都是工業機器人。新機器人的投用檢測、在役機器人的健康評估(RV減速箱)、機器人退役報廢三個環節都需要量化的數據來支撐設備管理決策,目前,基于聲發射技術的工業機器人監測技術已在部分企業和行業得到應用。
b)設備管理部門應對已經確定納入檢驗檢測的設備,編制設備年度檢驗檢測計劃,應做到“應檢必檢”。
c)需外協檢驗檢測的設備,應根據年度檢測檢驗計劃編制預算,??顚S?。根據應檢設備數量增加和使用年限增加的實際情況,宜每年適當增加成本支出,避免該檢未檢,該改未改(消除隱患或缺陷),給安全生產留下較大隱患。
d)外協檢驗檢測,應委托具有相應專業資質的機構執行設備檢驗檢測工作。對外協服務商,企業宜參考本文件“8.12 供應商及承包商管理”、“8.19設備狀態監測管理”的要求進行管理。
e)非特種設備,可由企業內部人員檢驗、檢測的設備或項目,宜編制相應的檢驗、檢測規程,設計適用的檢驗檢測記錄。行業對檢測、檢驗有資質要求的,從事檢測檢驗的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質。若無資質要求的,應經過培訓合格放方可從事項相應的檢驗檢測工作。
f)從事無損檢測的人員,宜符合GB/T 9445《無損檢測 人員資格鑒定與認證》的要求。
g)無損檢測,宜參考JB/T 13917《無損檢測 工業企業無損檢測通用要求》。
h)對檢驗、檢測發現的設備問題,宜參照本文件“8.7設備缺陷與故障管理”的要求,進行消缺處理。
8.7 設備缺陷與故障管理
8.7.1 基本要求
a)企業應建立設備缺陷與故障管理制度,制度宜包括職責、缺陷1)與故障2)信息來源、及時提報/錄入、及時響應、及時處置、事后分析、重大影響故障定責、重大缺陷整改、故障統計與分析、故障知識管理等要求。
b)企業設備缺陷與故障管理工作的側重點,宜重點管控因設備問題影響安全,或影響實現客戶需要的產品或服務3)。
c)缺陷管理宜秉持“及時發現,應消即消,消必消好,控制源頭”的原則。
d)從發現設備缺陷/故障到故障處置、驗收,應形成管理閉環。
e)根據對缺陷/故障的風險或后果影響,確定及時消缺或延期消缺。
f)企業應對設備缺陷填寫/錄入、確認、消除、延期、消缺驗收等環節進行規范管理,有效實施。
g)視需要,明確缺陷/故障分級。宜根據設備缺陷/故障對生產、安全、環保等造成的影響程度,明確設備故障等級判別標準,以便進行分級管控。宜根據缺陷分級明確時限規定。
h)企業應開展設備缺陷統計分析,分析管理和技術原因,制定措施,并對缺陷管理工作情況進行檢查。
i)企業宜指定專職或兼職的設備缺陷管理崗位。
j)企業宜以智能化、自動化手段,完善缺陷管理手段(平臺)。
k)缺陷與故障信息來源
——來自于人發現的,如:使用操作、維護保養、潤滑、點巡檢、檢驗檢測、風險評估、檢修等。
——來自于在線監測、智能運維系統、機器人巡檢。
——來自于設備突然故障。
注1:缺陷:運行或備用設備存在影響設備安全、環保、穩定、經濟運行的狀況和異?,F象。
注2:故障:設備不能執行規定功能的狀態。通常指功能故障。
注3:本文件參編人張孝桐老師認為:“我們不能籠統地要求故障時間遞減,而應要求——企業有訂單產品產線的停產時間可控范圍。除影響安全外,不會造成產品停產的故障不是主要的,而會造成有訂單產品產線停產的故障,才是我們管控的重點,必須要得到管控。
8.7.2 缺陷過程管理
a)及時提報
1)企業現場人員發現設備缺陷/故障時,若能自己處理的應立即處理。處置方法可按企業既定的設備安全操作規程、應急處置卡(預案)進行處理。
2)若問題發現人不能處理或不適合立即處理,應按企業規定時限和上報方式及時通知相應的負責人,同時通知設備管理人員、維修人員開展消缺工作。
3)應根據缺陷/故障的嚴重程度或缺陷分級,按企業規定的時限上報不同層級的應知信息人員、可能受影響的上、下游設備方。
4)缺陷錄入
(1)生產/運行單位、設備管理單位、設備維修單位等相關人員發現設備缺陷/故障,應按企業規定記錄或錄入信息化系統或手持終端。
(2)缺陷錄入基本要求:缺陷描述詳細、準確,錄入及時、不重復錄入。缺陷錄入信息主要包括設備名稱、編號/位號、缺陷發生部位、缺陷類別、缺陷現象、發現時間、發現人或填寫人、所屬專業等。
(3)對急需處置的缺陷/故障,宜先進行異常處理,再紙張記錄缺陷或在手持終端或系統內錄入缺陷。
b)及時響應
1)及時響應。當負責缺陷/故障處置的責任人員接到缺陷/故障通知/報告時,應在企業規定的時限內及時響應。
2)缺陷確認。負責消缺的單位(設備或維修單位)到現場核實、分析診斷后,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緊急程度、風險評估后,確定搶修(及時消缺)或延遲維修(納入檢修計劃),以及確定是否啟動相關應急預案。
c)及時處置
1)設備管理單位應掌握缺陷情況、消缺工作進展情況,監督完成消缺。
2)及時消缺(搶修)。消缺責任人應組織好消缺人員、消缺器具和物資,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視需組織制定消缺方案。
3)延后消缺。凡不需立即消缺的,由消缺負責人納入檢修計劃擇機檢修。應根據實際需要,采取防控措施,確保在未消缺期設備的安全風險受控。
4)消缺人員根據臨時措施、技術規范、檢修規程,通過修復、更換等措施消除設備存在的缺陷或故障,并對處置結果進行確認,并按規定記錄/錄入。消缺管理,宜參照“8.9 設備檢修管理”的要求。
5)消缺安全要求。高空作業、動火作業、有限空間作業、臨時用電、能量隔離等管理,應按企業安全管理相關的制度和規程執行,履行工作票、操作票程序,落實風險防控措施,確保消缺安全。
d)事后分析
1)設備管理部門認為需進行缺陷/故障分析的,應組織缺陷/故障分析,分析故障的原因、消缺措施和防止再發的措施等,應將缺陷/故障分析報告上報歸口管理部門,并傳遞/抄送給應知信息的人員。
2)確定需要舉一反三整改的設備或問題。
3)對重大缺陷/故障整改。對故障后果風險大的或關鍵設備,設備管理部門宜針對重大缺陷/故障從技術、 管理上分析產生的原因、機理,擬定整改方案,源頭治理,跟進落實整改,驗收整改效果,以避免或減少問題重復發生。
4)對重大影響故障定責。由設備管理部門主辦,確定重大影響故障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并按企業相關規定對重大影響故障中負有責任的人員予以嚴肅處理。
8.7.3 故障統計與分析
a)企業應根據設備缺陷/故障的日常記錄,按期統計、分析,識別改進的機會。
b)統計分析的重點應關注因設備問題導致的非計劃停產時間和次數。
c)以日、周、月、季、年為單位,對缺陷總數、已消缺數、未消缺數、重復缺陷次數、消缺率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重點對重復缺陷進行技術和管理原因分析,制定預控措施并落實,采取相應的檢修、技改、優化運行措施,降低缺陷發生率,提高設備可靠性水平。
d)設備缺陷/故障數據和統計信息宜包括但不限于:日期、設備名稱編號/位號、發現者、時間、部位、專業類別、現象、原因、解決措施、零部件耗用情況、消缺者、從故障發生到設備恢復正常的時間、設備故障次數、故障率、平均故障間隔期、費用、維修人員的維修次數和時間等進行統計。
e)為方便故障統計,企業可考慮將缺陷/故障類型分為(不限于此):設計不當、制造不當、安裝不當、操作不當、保養不當、防腐不當、絕熱不當、維修不當、備件質量不當、點檢不當、檢驗檢測不當、自然劣化、自然災害、其他。
f)通過統計與分析,識別故障頻次高、故障費用高、備件更換頻次高、維修時間長的設備,根據分析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改善措施(含技術改造)以避免再發或降低故障發生頻次。
g)宜建立設備缺陷/故障或檢修履歷表。
8.7.4故障知識管理
a)故障診斷或消缺后,根據需要改進相關的制度、技術標準/規程、表單,以及制定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和實施培訓等。
b)視需要,將典型的缺陷/故障處置結果形成案例1),作為缺陷、故障識別、預防、判斷、消除的經驗積累,宜采取適當的方式將案例分享給相關人員,讓相關人員在案例中學習,并豐富企業的知識管理內容。企業宜激勵分享知識的人員。
c)視需要,建立設備故障案例庫(含處置策略)、設備故障特征知識庫,積累并沉淀設備故障處理經驗知識,讓經驗知識價值最大化,以提升更多相關人員對設備故障的處置能力。
d)應保持活動結果的證據。
注1:設備故障案例,通常包括設備故障案例名稱、故障現象、故障原因、故障處理、防止再發措施等內容。
8.8 設備事故管理
a)制度建設
1)企業應做好設備運維過程中的隱患排查治理,風險分級管控,著力消滅或減少設備事故(含險性事故)的發生。
2)企業應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TSG 03《特種設備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導則》等法規或行業、主管部門規定、國標、行標等,結合企業建立設備事故管理制度1)。制度宜包括設備事故管理的組織、規范報告、調查、搶修、調查、分析、處理和防范等程序和過程。
注1:若企業安全管理制度有涵蓋設備事故管理,則不需再編制設備事故管理制度。
b)事故報告和調查
1)當設備事故發生后,設備事故發生的所在單位應按照企業規定的信息報告時限、逐級上報設備管理部門、安全管理部門、企業高層領導,并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企業宜規范信息報告的內容。
2)根據設備事故的嚴重程度,確定相應的緊急疏散、現場保護、組織搶修、事故調查。
3)企業應按既定的管理程序及時開展設備事故調查工作,明確事故性質2),調查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包括管理原因和技術方案或標準、操作規程缺陷、操作失誤、保養維護缺失、應檢未檢、應修未修等原因,通過原因分析明確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管理原因和根本原因。
4)事故分級3),符合國家、行業有關事故等級標準的,其信息報告和調查處理工作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注2:事故性質,通常指違規操作、擅自離崗、超負荷運轉、點檢漏檢、日常維護不良、設備欠修、超期服役、忽視安全措施、安全保護裝置失靈、維修質量缺陷、設備先天設計缺陷、備品配件質量、潤滑不良以及其他不可預見或不可抗拒因素影響等。
注3:事故分級:依據國家及行業、主管部門的分級規定執行,如特大設備事故、重大設備事故、較大事故、一般設備事故以及事故苗頭等。
c)事故技術分析
1)企業根據實際情況,應組織開展設備事故根原因分析,可視情邀請專家或第三方專業機構共同參加原因分析。
2)分析報告的內容宜包括事故發生經過和處置、原因分析、整改與防范措施等方面,應將分析報告按規定時限上報。
3)相關單位和個人應配合開展設備事故分析工作,按要求及時提供相關技術文件、數據和資料,并對所提供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4)設備事故技術分析工作應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真實還原事發經過,形成設備事故技術分析報告。
5)設備事故管理應遵循“四不放過”原則,即:原因未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未得到嚴肅處理不放過;相關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防范措施未得到落實不放過。
d)警示教育與總結評估、改進
1)企業宜及時將本單位發生的設備事故制作安全警示教育材料,開展警示教育活動。警示教育材料內容宜包括設備事故基本情況、主要原因、造成后果、處置情況、預防措施、經驗教訓等,通過材料分發、會議或培訓的形式,對相關的設備操作人員、工藝管理和設備管理人員、設備技術人員、檢維修人員、承包商人員進行傳達、培訓,以不斷改進提升設備運行維護的安全水平。
2)企業應每年對本單位設備事故的發生情況、發生原因、發展趨勢、變化規律,以及采取的整改及防范措施實施效果等進行總結評估。
3)根據需要,企業安全或設備管理部門宜總結行業出現的共性問題、新問題或可能帶來嚴重后果的問題,組織年度研討,并視需邀請行業專家參加,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不斷提升企業設備管理水平。
4)視需要,企業宜著手利用數字化平臺,建立企業事故管理庫;提升事故管理數字化水平,便于案例總結,警示謹慎,避免重復性事故的發生。
5)應保持活動結果的證據。
8.9 設備檢修管理
8.9.1基本要求
a)檢修制度。企業應建立設備檢修管理制度,制度應涵蓋維修管理的職責、不同的維修方式1)、內部維修或外協維修所對應的流程和管理要求、設備“修前、修中、修后”的管理要求。有關維修的計劃、準備、執行,及資源提供、人力資源、基礎設施、信息資源、材料和備件、監視和測量,維修評估與改進,可參考GB/T 9414.9《維修性 第9部分:維修和維修保障》。
注1:維修方式,各企業可根據實際管理需要而定,如:
1)按企業內部或外部維修分,如:內部自己維修、外協維修。
2)按設備缺陷或故障程度分,如:應急搶修、日常糾正維修、定期或年度預防檢修。
3)按維修的計劃性分,如:計劃性維修(按設定的時間表實施的維修)、非計劃性維修(發現設備有關狀態)異常的跡象后所實施的維修)。
4)維修方式,如:狀態修(預防性維修,基于狀態監測和檢驗、功能測試、點巡檢)、恢復修(事后修、搶修、延遲維修)。
b)檢修規程。由設備管理單位確定需建立設備檢修規程的設備清單,組織編制設備檢修規程2)。
注2:檢修規程格式包括但不限于:
表述格式一: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檢修周期與內容、檢修程序與質量標準、試車與驗收、維護與故障處理、附錄(含表格)。
表述格式二:規程/作業名稱、工種及數量、工具/機具、備件材料、安全環保措施(檢修條件、動火等級、作業環境危險源辨識、環保要求)、作業順序與技術要點及質量標準、試車與驗收、附錄(含表格)。
c)檢修資源。設備管理部門根據需要,配置能有效執行設備維修的資源3);宜建立檢修施工隊伍資質管理資源庫。
注3:維修資源,主要指內部維修資源和外部維修資源。
1)內部維修資源指維修人員的工種、數量、維修技能、維修工機具、維修費用等;
2)外部維修資源,通常指社會化維修資源,如合同或協議式的內部維修單位、外部維修單位、設備供應商、專業維修單位等,主要包括所具備的資質等級、專業特長、技術能力、管理能力、質量控制能力、維修工機具能力、費率標準、信譽級別、配套服務等。
3)企業為有效提高檢修速度或質量,解決檢維修難題等,可進行檢維修措施創新,或設計使用專用的檢維修工具。
d) 維修模式。設備管理單位宜根據設備分級管理(關鍵、重要、一般),確定對設備的維修模式4)(方式),如:失效修、狀態修、定期修,對需從源頭治理或性能提升可采用改進修,通常是一種或多種模式組合應用。
注4:維修模式(方式)
1)失效修。修復性維修(含立即修、延遲修)、事后維修、 故障維修、被動維修、非計劃性維修是同義詞。
2)狀態修。預知維修、狀態維修、預測維修、視情維修、智能維修、檢查修(檢查發現問題后的檢修),屬于同一種維修方式。
3)定期修:計劃性維修、定時維修。定期修是預防性維修方式中的一種。
4)改進修。技術改造、改善檢修、改進性維修、糾正維修是同義詞。
e)維修信息的來源包括但不限于:
1)基于日常設備操作、運行(控制系統相關參數報警等)、保養、潤滑、點巡檢發現的問題、突發故障。
2)基于狀態監測、檢驗檢測、功能測試發現的問題。
3)設備技術狀態評價發現的問題。
4)基于定時事務(保養、維修等)的信息。
f)維修房。負責檢修管理的人員,應做好維修房/場地的5S/6S管理,確保維修房/場地安全、整潔有序。
8.9.2檢修安全管理
a)參與檢修的相關人員,應對檢修的工作任務和內容進行評審,判斷是否需要做檢修工作風險分析。不需要進行檢修工作安全分析的,如:
1)危害/風險明確且已被清楚了解的工作;
2)已經有標準操作程序的工作(如:在檢修作業標準內已明確要求);
3)與工藝安全管理有關的危害識別和風險控制。
b)若判斷需要進行風險分析,則應進行檢修工作安全分析1),識別存在的危險,編制風險控制措施或專項施工方案2),通過溝通與培訓確保參與檢修的人員理解完成該工作任務所涉及的活動細節及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和每個人的職責。應在開工前具體落實安全措施,并由企業指定人員進行全過程安全監督、檢查并視需考核,并視需進行檢修安全總結與改進。
c)涉及檢修危險化學品的設備、管道及靜設備,應參照GB 30871《危險化學品企業特殊作業安全規范》執行。
d)當檢修或危險化學品企業涉及動火作業、受限空間作業、盲板抽堵作業、高處作業、吊裝作業、臨時用電作業、動土作業、斷路作業等特殊作業時,應按規定辦理對應的安全作業票。
e)設備使用單位負責隔絕、清洗和置換,合格后交給檢修單位。
f)檢修區域應設置隔離帶,懸掛有檢修現場的安全標志、維修設備狀態標志(維修中)。
g)對可能危及安全的坑、井、溝、孔洞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設置警示標志,夜間應設置警示紅燈。
h)規范使用個體防護器具。檢修前檢查個體防護器具、工具、消防器材、照明設備等,保證合格。
i)檢修用梯子、欄桿、平臺、箅子板、蓋板等,檢查合格。
j)清理影響檢修安全的物品。做好檢修場地的5S/6S管理,修后做到工完料盡場地清。
k)檢修后應進行試車、驗收。
l)在維修時,安全設施和職業病防護設施不應隨意拆除、挪用或棄置不用;確因保養維護、檢修拆除的,應采取臨時安全措施,檢維修完畢后立即復原。
注1:檢修工作安全分析要點:
1)識別每一步可能的風險,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落實責任人;
2)工作安全分析,可采用觀察法、討論法、回顧和檢查法等。
注2:檢維修方案,宜包含作業安全風險分析、控制措施、應急處置措施及安全驗收標準。檢維修過程中應執行安全控制措施,隔離能量和危險物質,并進行監督檢查,檢維修后應進行安全確認。
8.9.3預防性維修管理
a)企業應根據設備管理的需要,根據從日常使用、保養、潤滑、緊固、調整、點巡檢、狀態監測、檢驗檢測、功能測試、周期性維修、周期性換件、失效模式和影響分析(FMEA)、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RCM)等信息,以及特殊行業的標準要求,做好設備預防性維修1)。
b)根據上一條信息確定需要進行預防性維修的設備,編制年度預防性維修計劃,經企業規定權責人員審核后按計劃實施;年度預防維修計劃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設備名稱、設備編號、型號、安裝位置、需要維修的部件、維修內容、部件完好標準、計劃維修工時、維修周期、計劃實施的月份等。
c)根據已審批的年度預防性維修計劃及實際生產或運行情況,編制月度預防性維修計劃并實施、記錄。月度預防性維修計劃可在年度計劃內容基礎上增加計劃執行日期。
d)定期檢查預防性維修計劃的執行情況,做好月度和年度預防維修計劃執行情況總結分析,為制定下一年度的預防性維修計劃作參考。
e)可靠性維修管理??煽啃跃S修管理主要包括裝置設備可靠性數據收集、數據庫建立,設備可靠性分析技術應用,檢查、測試和預防性維修等維修管理活動方案制定與實施,維修策略制定與優化等。企業宜選用失效模式和影響分析(FMEA)、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RCM)、根本原因分析(RCA)、故障樹分析 (FTA)等可靠性分析方法,進行設備可靠性狀況分析,優化設備維修策略,促進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工作的開展。
注1:預防性維修:通過系統檢查、檢測和消除設備的故障征兆,使其保持在規定狀態所進行的全部活動。包括狀態維修、定期維修、視情維修和故障檢查等。
8.9.4日常維修管理
a)企業應明確日常維修信息的通知/傳遞1)流程、方式2)和要求3)。
注1:傳遞流程,指當某崗位發現問題時,將信息及時通知給哪些崗位。
注2:維修信息傳遞的方式,如:口頭、電話、微信、QQ、釘釘、APP、企業內部的信息化系統、維修單等。
注3:傳遞要求,如反饋的時間要求,對維修信息規范描述的要求等。
b)根據維修需求的信息,企業內部維修人員或外協維修人員,對設備問題進行分析診斷,根據設備缺陷或故障程度,確定維修的方式和時機;除搶修外,日常維修宜由設備檢修管理人員納入日常(月)維修計劃4),并與生產管理或調度等單位協調好檢修時間。
c)修前,由維修管理人員,根據維修的需要,確定維修的時間、安排人員、準備物資、視需編制檢修方案、準備所需的技術資料、落實安全措施(含辦理相關作業票)。設備使用人員對維修人員到達時間進行確認,形成監督機制。
d)修中,應做好修中安全管理、拆卸、清洗、診斷與檢測、修復或再制造5)、更換、安裝、試車、驗收、清場,以及檢修現場管理等工作;若是外協維修,維修管理人員應指定人員進行全過程監督檢查。檢修現場管理基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采用先進、適用的專用工具,杜絕野蠻拆裝,做到“三條線”、“三不見天”、“三不落地”、“三凈”:
“三條線”:工具擺放一條線、零件擺放一條線、材料擺放一條線。
“三不見天”:潤滑油脂不見天、清洗過的機件不見天、精密的量具不見天。
“三不落地”:工具不落地、零配件不落地、油污不落地。
“三凈”:停工場地凈、檢修場地凈、開工場地凈。
2)現場潔凈要求:施工區與生產區一樣干凈。
3)拆卸任何緊固件不能用風焊切割,特殊情況無法拆卸而必須切割的要經設備員簽字同意。
4)拆卸的管口、換熱器封頭應包好,防止雜物進入。
5)拆開的密封面要包好,防止損壞密封面。
6)各施工單位做到材料和拆卸的設備、零部件分類堆放。
e)修后,維修結束時應做到“工完、料盡、場地清”,應做好試車、驗收、維修記錄、(視需)檢修總結、維修統計6)等工作,以及對更換備件、材料、廢棄物的處理。
f)需要時,可將維修經驗和方法進行總結,編制檢修總結報告7)、編制或優化檢修標準,分享方法或經驗,以及優化相關的標準、計劃,視需申請專利等。企業宜激勵貢獻、分享知識的人員。
注4:日常檢修計劃信息的來源,如:通過運行、點檢、檢測等發現的維修項目,及已出現故障維修;周期性的檢修、更換項目;技術改造項目。
注5:再制造:對再制造毛坯進行專業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質量特性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的過程。
注6:設備日常維修統計表的內容通常包括:序號、部門、設備名稱、設備編號、故障部位及現象、故障原因、故障處理方法、更換備件的名稱規格數量、處理后效果、故障類別、維修日期、維修人、維修時間等。
注7:維修總結報告宜包括維修目標實現(包括項目、安全、質量、環保、費用等)、本次維修經驗、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解決方案和措施等。
8.9.5大修管理
企業應針對大修1)活動,按照項目管理的方法開展工作。
a) 修前管理。企業應遵循下列適用的要求:
1)檢修機構及職責。
2)檢修管理任務分工。
3)檢修的單位、范圍、專業、對象及項目劃分;適用時,大修范圍包括停工裝置、總工期、主要項目介紹等。
4)檢修項目分類統計,包括利用大修需要處理的對象、數量及分工等信息。
5)檢修計劃與進度控制。
——根據需要編制維修計劃實施網絡計劃。
——對于大型的修理、修護應通過施工進度項目管理計劃,確定關鍵維修實施路徑,應識別出最早開工、最早結束、最晚開始、最晚結束、工期以及浮動工期等事項,以利于在派工過程中的成本最優。
6)檢修所需的備品配件、材料、工機具、安全防護清單。
7)企業應對檢修領用的備件建立上機下機統計管理,以便分析備件的使用效率。
8)編制檢修方案;施工方案包括施工進度計劃、人力負荷分配、工機具平衡、水電風氣停送和取用以及質量、安全、環境和消防保證措施等。
9)檢修鑒定技術方案。
10)檢修現場管理,應以現場5S/6S管理為指導,落實包括檢修平面布置設計、現場用看板、物料分類放置標識牌、現場安全警示標志、人員安全著裝、水電風氣停送掛牌、立體交叉作業、廢液及廢固體物回收、轉運與處理等一系列管理活動內容。
11)檢修涉及到技術改造的,應參照本文件“8.10設備改造與變更管理”的要求。
12)檢修質量管理方案。
13)檢修用圖紙資料及相關標準。
14)檢修合同管理方案。
15)檢修準備溝通協調會。
16)檢修技術資料、檔案的準備。
17)檢修應急方案預制訂,必要時進行演練。
注1:大修:為保證下一個運轉周期而進行檢驗、 維修或改裝, 并保養維護工藝設備的一個停機時間段。
b)修中管理。企業應遵循下列適用的要求:
1)做好檢修現場管理。
2)根據維修管理要求及檢修規程,對需要進行技術鑒定與檢測的設備,應對設備功能、精度、安全保護裝置和缺陷隱患處理等進行鑒定、檢測。
3)應按質量管理方案,對檢修過程的質量進行控制和驗收。
4)每日檢修例會。
5)如有必要,需按照項目實施進度計劃,定期進行計劃與實際完成項目工作確認與相關問題解決。
c)修后管理。企業應遵循下列適用的要求:
1)檢修統計與改進。企業應根據檢修管理的需要,收集并統計檢修方面的信息2),用于檢修總結與改進。
2)適用時,宜編制維修(大修)總結報告。檢修總結報告宜包括以下要素包括但不限于:
——維修概況;
——本周期設備運行狀況(本周期,指維修后設備運行狀況);
——維修工程組織;
——設備鑒定、檢測、維修、變更、報廢、更新、調試、試運行、質量等內容概述;
——設備維修方案主要內容概述;設備維修方案主要內容概述,主要包括進度計劃、人力負荷、工機具平衡、水電風氣停送和取用以及質量、安全、環境和消防保證措施等。
——設備維修過程重大事件備案;
——對維修管理、維修質量、費用控制、備品配件及材料供應的評價和改進建議;
——維修遺留問題和備忘錄;
——存在問題分析及下周期改進打算;
——其他內容。
3)適用時,實施維修改進3),并確認其改善結果;
4)對維修過程中所有采集的相關數據、過程照片進行系統性整理,以作為大修的經驗積累;
5)根據需要,組織維修經驗交流,分享成果,將維修經驗價值最大化;
6)必要時,企業宜建立維修前、維修后的設備運行狀態、功能精度評價方式,宜通過數據分析提供精準量化指標。
注2:檢修信息通常指維修起止時間、維修計劃項目、專業及內容、臨時追加的維修項目、各工種人數及工時、備品備件用量、發現的問題及處理的方法、設備維修次數及間隔期統計、維修費用、開車一次成功率、安全零事件 、質量一次合格率 、計劃項目完成率、計劃時間命中率、增減項目變動率 、長周期達標率 、進度指標完成率 、遺留問題等
注3:檢修改進,通常指提高維修技能、提高維修效率、引進有效維修技術、優化維修項目、縮短維修工期、延長維修周期,提高維修質量、維修精度和維修經濟性。
8.9.6 外協維修管理
a)外協維修準備工作
1)準備立項需求的數據統計分析報表。
2)對比調研同類設備性能狀況報表。
3)咨詢專業設備外協維修單位的調查表。對需要外協維修的設備,可行時先聯系設備廠家技術人員或社會專業維修技術人員,通過遠程技術支持指導維修。若在廠商遠程技術指導下也不能修復,則根據具體情況,再請廠商上門維修或送外維修。屬于特種設備的,項目承攬單位必須具有特種設備安裝及維護維修的資質。
4)編寫設備維修可行性技術方案。適用時,在外協維修前,企業應在維修協議或合同內具體寫明維修項目技術要求、設備(材料)質量規范、驗收標準,并輔以必要的圖紙和其他相關技術資料,必要時編寫詳盡的技術規格書。
b)外協維修實施
1)采購確定外協維修單位,簽訂維修合同。依據企業相關采購或外協維修管理制度,確定委外維修項目承攬單位(或個人)后,項目承攬單位根據現場情況及技術要求制定相應方案,并會同企業設備管理部門及設備使用部門審議。外協維修合同宜包括:商務合同,維修技術協議,安全環境職業健康保護協議。
2)項目技術交底。
3)設備、材料到貨驗收。
4)維修過程質量監管。維修全過程的安全監督管理。外部技術人員到廠維修設備時,負責該設備維修的人員,若有時間,應全程參與學習。
5)維修隱蔽項目過程分項驗收。
6)維修調試、試車、驗收,人員培訓,記錄等。
7)維修完工交付驗收。設備、材料、工具、圖紙資料、修訂的各類作業規程標準文件、人員培訓驗證記錄、遺留問題及處置方案、應急措施。
c)外協維修效果驗證
1)維修設備運行狀況、參數記錄,相關作業數據統計與標準數據對比,必要時,提交基于數據分析和量化指標評定標準的維修效果驗證報告。
2)外協維修項目最終驗收。維修結束后,應按照約定正式投入生產使用一段時間,再由設備管理部門組織設備使用等單位,對維修設備進行維修驗收。驗收符合要求后,由組織外協的人員,整理好外協維修涉及的單據(如:合同、維修報價單、驗收單、發票等),負責按企業的費用審批程序辦理,與提供維修服務的廠商或個人結算維修費用。委外維修項目驗收后,由外協維修的部門負責維修項目質保期間或跟蹤服務期間與外協廠商的相關聯絡溝通事宜。
8.10 設備改造與變更管理
8.10.1 基本要求
a)企業宜建立設備改造與變更管理制度,并有效實施。
b)企業應明確設備改造1)、變更2)管理的審批權限和管理要求,應確保改造及變更是安全的,改造、變更后是符合預期的,比原有的更好或更適合,且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和經濟上具有合理性。
c)企業應嚴格控制改造、變更的評估(論證),未經批準不得實施。
d)下列設備改造、變更應納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
1)設備管理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的變更;
2)設備型號、材質、結構、用途、附件、關鍵參數、處理能力等變更;
3)控制系統與儀表的變更;
4)報警和聯鎖的變更(含設定值變更);
5)為提高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而進行的技術改造;
6)為針對環境保護、勞動保護、職業健康、節能、綜合利用原材料等需要改造的設備;
7)其他與設備密切相關的變更,如:工藝技術和關鍵參數的調整、原料和輔料的變更、關鍵器材和機具的變更、施工方案的變更、勞動組織和關鍵人員的變更等。
注1:改造:指對既有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改良的升級更新,不拘泥于原有的結構。設備技術改造可不限于現有設備的結構,為解決設備典型故障問題、改進設備功能或性能、改進維修性、滿足或提升工藝質量要求等, 在確保安全等前提下進行的技術改造。
注2:變更:在范圍上,變更比更新、改造的內涵更加廣泛,所有更新、改造都屬于變更管理,但變更管理的范圍遠不止更新、改造。如:設備材質、結構、型號、處理能力的變更,設備安裝位置、設備聯鎖保護系統、設備原有設計的變更,電氣技術變更,儀表控制系統、在線分析系統、實時監測系統變更、臨時管線、接頭,設備技術文件、圖紙、操作規程的變更等。設備變更范圍,如:儀表控制系統及邏輯的改變、軟件系統的改變、安全裝置及安全聯鎖的改等。
8.10.2變更申請、評估、審批
a)申請
1)變更申請人應明確變更的目的,確定設備變更的影響因素(安全、環保、生產、質量、節能、計量等)、影響范圍等情況,按企業設備變更管理的要求提出變更申請。
2)宜將設備變更與安全、環保、計量、節能等相關聯的設備同時納入規劃與設計,確保同步;
3)變更申請通常包括下列內容但不局限于此:
——變更的目的
——變更的部門/車間
——變更的設備裝置名稱及編號(位號)
——變更時間要求;
——變更內容;
——變更費用預算;
——變更涉及的安全、環境、職業健康的影響(若有影響用有相應的有效控制措施);
——變更涉及的相關技術資料;
——涉及操作規程修改的;
——對操作、維修等人員培訓等要求。
b)變更評估。變更申請單位(部門)應成立變更風險評估小組,負責變更的風險評估工作。評估人員由評估申請單位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和同級安全管理人員組成,應邀請企業安全及設備管理部門參與評估。
c)變更批準。在設備變更滿足所有相關安全、環境、工藝等管理要求的情況下,按企業審批程序批準。
8.10.3 變更實施
a)設備變更負責人應做好變更組織管理,嚴格按照變更審批確定的內容和范圍實施,并做好變更過程管理。
b)應控制技術改造的過程,包括項目、進度、費用、質量、安全、環境和其他相關要求,確保符合技術改造的預期要求。
c)變更實施若涉及安全作業許可(臨時用電、高處、動火、受限空間、盲板抽堵等),應按企業規定辦理安全作業許可證。
d)變更實施前,變更申請單位(部門)應對參與變更實施的人員進行技術方案、安全風險和防控措施、應急處置措施等相關內容培訓。
e)變更申請單位(部門)應確保變更涉及的所有作業和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保養/潤滑/點檢/檢修等標準、計劃/記錄、圖紙/圖文、工藝參數、設備參數、設備臺帳、信息系統等文檔或數據同步修改,都得到評審與更新。
f)操作規程、P&ID 圖、工藝參數、設備參數等技術文件同步修改。
g)在設備變更完成運行前,應對變更影響或涉及的操作人員、維修人員等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并按更新后的作業文件、記錄等管理要求執行。
h)變更投入使用前,變更批準單位應組織投用前的條件(安全措施、變更后現況狀態、能源供應、人員培訓、管控制度及標準)確認,合格后方可投用。
8.10.4 變更驗收
a)在設備變更驗收前,設備變更負責人和設備使用負責人,應共同確認下列工作的完成情況:
——所有與變更相關的工藝技術信息都已更新;
——變更相關測試或試驗結果有記錄;
——確認設備變更的結果;
——變更實施過程的相關文件齊備、規范。
b) 設備變更實施完成后,應對設備變更達到預期目的及規定內容進行驗證,并編制設備變更結項報告。
c) 組織設備變更的部門應建立、保存變更工作文件、記錄,如:設備變更申請審批表、設備變更結項報告等。
d) 必要時,宜將設備變更(技術改造)結果形成案例,分享給相關人員,視需推廣成果;
e) 適合時,宜將在設備變更中所創造的技術成果,申請專利或形成企業和行業標準。企業宜激勵設備變更、申請專利對企業有貢獻的人員。
8.11 設備更新與報廢管理
a)企業應明確設備更新、報廢的管理要求。通常,設備出現下述情況,宜考慮退出運行或報廢:
1)維修無法恢復原設計的使用功能,不能滿足工藝要求及質量要求,或嚴重影響運行安全的;
2)不能繼續使用或無法修復的、不具備維修價值的設備;
3)故障率較高,維修費用很不經濟;
4)在安全、環境、職業健康方面存在重大風險,經過維修或技術改造后仍不能消除的設備;
5)屬于國家、行業、地方標準規定淘汰的設備;
6)運行日久,其主要結構、機件陳舊,損壞嚴重,經鑒定再給予大修也不能符合生產要求或雖然能修復但費用太大,修復后可使用的年限不長、效率不高,在經濟上不可行;
7)存在嚴重質量問題或其他原因,不能繼續運行;
8)遭受自然災害或突發意外事故,導致毀損,無法修復或不具備維修價值的設備;
9)原設計的功能、性能不能滿足當前運行要求嚴重不符的設備;
10)設備供應商已退出市場或設備停產多年,無法獲得備品備件,致使維修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的設備;
11)設備老化、技術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的設備;
12)因擴建、改建或因生產變更需要,拆除無法調劑、利用的設備。
b)設備的使用年限宜根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采購合同、設計文件等確定,必要時,企業宜組織設備供應商、專業檢測機構等對設備可行性進行檢驗檢測、充分論證,為企業設備更新、報廢提供決策支持。設備已達到使用年限,經專業技術評估能繼續使用的,可延后更新。
c)特種設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報廢:
—— 能效指標超標或者使用安全性能不符合安全技術規范要求,且無改造、維修價值的;
—— 超過設備制造單位規定的有效使用期限的;
—— 大型游樂設施無生產單位規定的有效使用期限且投入使用超過十年的;
—— 電梯經評估機構安全評估,認定應當報廢的;
—— 法律、法規和安全技術規范規定應當報廢的其他情形;
—— 解體報廢易燃有毒介質的壓力容器,應當在解體報廢前對殘留介質進行安全和環保處理。特種設備報廢后,不得再作特種設備轉讓和使用。
d)凡需更新1)、報廢的設備,應按企業的設備更新、報廢管理要求和程序進行評估、審批及處置。
e)凡需更新、報廢的放射污染源設備,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f)對閑置的設備應掛牌標識,應明確閑置設備維護的責任人。
g)設備拆除,參照本文件條款“8.16設施管理”中“設施拆除管理”的要求執行。
h)特殊行業的設備報廢管理,應按照行業的要求進行處理。
i)適用時,從降本增效的角度,在符合安全的條件下,可考慮出售或對設備的零部件拆卸利用,如PLC、變頻器、觸摸屏、屏幕、監控鏡頭、伺服電機、溫度控制儀、絲杠、導軌、氣缸等元器件做內部入庫再利用。
j)適用時,從變廢為寶的角度,對于一些廢棄的設備,可拆其總成、零部件進行整體或者局部剖面的做法,用于制作內部培訓教具。
注1:更新,指以新建或新造、新購設備替換需報廢、拆除的原設備。
8.12 供應商及承包商管理
a)企業應確保設備管理中外部提供的過程、產品和服務符合要求,如設備制造、備品備件、狀態監測、檢驗檢測、潤滑服務、設備維護、專業維修、技術改造、技術咨詢服務等。根據實際管理需要,建立相應準入機制,進行評價、選擇、績效監視及再評價。
b)供應商1)、承包商2)的人員技術和設施能力與所攬業務相匹配。
c)適用時,企業應對為企業提供產品和設備服務的供方進行管理,應遵循下列適用的要求:
1)明確設備供方管理的職責和權限;
2)識別并確定需管理的供方;
3)明確設備供方的準入條件或要求;
4)建立供方檔案臺賬;
5)需要時,在合作前簽訂合同等書面協議;
6)明確對設備供方提供服務過程的管理要求;
7)建立設備供方評價標準和評價記錄表、合格供方名錄;
8)按計劃的時間間隔對設備供方進行評審,根據評審結果采取相應措施。
d)對設備供方的評價內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誠實信用、質量保證、交貨情況、安全環保、技術能力、工作態度、服務響應、遵守企業管理要求的情況、違法違規情況等方面。
e)供方管理,可參考GB∕T 33456《工業企業供應商管理評價準則》。
注1:供應商: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外部組織或個人。在合同情況下有時稱為“承包方”,其通過承接企業外包的部分過程或職能,而提供產品或服務。
注2:承包商:按照雙方協定的要求、期限及條件向企業提供新(改、 擴) 建工程建設、 檢維修作業、工程技術服務的個人或團體。
8.12.2 承包商安全管理
企業應針對承包商在設備安全方面的管理,做好以下工作:
a)前期安全要求到位。外協實施的設備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應包括設備安全質量驗收要求、過程控制安全防范措施和費用測算,并在工程造價、招標采購中核實,列入合同條款;重大項目,參照工程項目安全“三同時”1)執行。
b)合同安全責任到位。企業與承包單位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在承包合同中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責任。根據需要,按承包項目的大小,可要求外協單位交納一定的安全風險抵押金,或在協議或合同中約定安全違規的處罰條款。
c)風險管控措施到位。企業應組織作業單位(承包商),在施工前應與外協單位(承包商)主要施工人員一起進行合同工作內容的風險分析,依據風險識別和評估結果,制定對應的風險管控措施,落實責任人,作為項目安全檢查的依據。如項目范圍較大,可以分單元和時段進行。
d)安全教育到位。應對外協單位的項目負責人、安全管理負責人和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和告知,學習企業有關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規定和要求,并進行考核。
e)安全交底到位。作業前,企業的安全交底人2)應對參加作業的人員進行安全措施交底,主要包括: 作業現場和作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 有害因素及采取的具體安全措施與應急措施;會同作業單位組織作業人員到作業現場,了解和熟悉現場環境, 進一步核實安全措施的可靠性, 熟悉應急救援器材的位置及分布; 涉及斷路、 動土作業時, 應對作業現場的地下隱蔽工程進行交底。交底后應做好書面記錄并由安全交底人、接受交底人簽字確認。若作業單位人員有變動,必須書面告知企業,所有新進變動人員必須經過安全交底。
f)安全措施到位。按施工安全技術方案,在開工前,由企業安全監護人負責確認安全措施的具體落實。
g)安全監督到位。在施工(作業)期間,外協單位的人員必須嚴格執行企業的各項安全生產規定和安全技術方案,接受企業的監督、檢查,對查出的隱患,外協單位必須限期整改。企業的安全管理部門應指定人員進行全過程督察。
h)應急管理到位。與外協單位合作期間共同制訂相應的應急處置方案,配備救援設備和器材,并定期組織演練。
i)化工企業承包商選擇、安全協議、入廠管理、開工準備、施工安全、考核評價等方面的安全管理要求,可參考T/CCSAS 014-2022《化工企業承包商安全管理指南》。
注1:“三同時”,指建設項目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注2:安全交底人,通常是企業的安全監護人、 班組長及以上相關人員擔任,安全交底人可與安全措施確認人一致。監護人應由具有生產(作業) 實踐經驗的人員擔任, 并經專項培訓考試合格, 佩戴明顯標識, 持培訓合格證上崗。
8.13 設備安全管理
8.13.1基本要求
a)設備管理相關單位應做好設備專業安全管理。
b)設備管理單位應牽頭組織涉及設備相關的單位,對設備全過程做好設備安全管理工作,并為相關部門提供設備安全管理指導、監督檢查,視需考核。
c)設備管理單位應識別、獲取本企業適用的與設備安全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國標、行標、地標、團標,按需選用,并作為設備安全管理制度或規程的規范性引用文件。
d)適用時,企業可借鑒其他的安全管理準則,如:中海油的“五想五不干行為準則”,原化工部制定的“生產區內14個不準”,中石化“安全生產十大禁令”等。
e)設備的選型或設計安裝、使用維護、檢驗檢測、檢修、改造與變更等,應符合國家、行業相應規范中的安全管理要求。
f)企業的安全防范1),入侵報警系統工程設計應符合GB503481 《安全防范工程技術標準》、 GB50394《入侵報警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A/T 368《入侵報警系統工程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
g)企業宜貫徹實施GB/T 33000《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GB/T 45001-202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h)企業設備風險管理,宜覆蓋企業全部的設備、作業活動、設備壽命周期,可參考GB/T27921《風險管理 風險評估技術》、GB/T 24353《風險管理 原則與實施指南》等標準,對設備進行全面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在內的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采取風險控制措施,將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圍。
i)對危險辨識2)與風險評估,與作業相關的宜參考Q/SY 1238《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規范》,與對工藝過程中相關的宜參考AQ/T 3049《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應用導則》、GB/T 35320《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應用指南》等標準。
j)作業人員應按企業規定著裝及佩戴相應的個體防護用品。
k)功能安全系統3),宜參照GB/T 41295.1-2022 《功能安全應用指南 第1部分:危害辨識和需求分析》、GB/T 41295.4-2022《功能安全應用指南 第4部分:管理和維護》進行管理。
l)機械 /機器風險預警,宜參考GB/T 41344.1~4-2022《機械安全 風險預警 》進行管理。
m)適用時,石油、化工等企業,可參考T/CCSAS 004《危險化學品企業設備完整性管理導則》、《機械完整性體系指南》4)等設備完整性管理的方法和要求,落實企業的設備完整性管理,應將各裝置、設備、管道上設置的安全設施納入設備管理的范疇。
n)腐蝕是影響設備安全的常見隱患,適用時,企業應做好腐蝕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
o)設備管理部門,應為設備使用、維護、檢驗檢測、檢修等部門按需提供設備專業技術支持。
p)設備使用部門,應按安全管理和設備管理等部門的要求,切實落實設備使用安全管理工作。
q)企業宜對崗位員工的職業健康風險進行評估,健康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學毒物、粉塵、噪聲、高溫、放射、生物等職業病危害因素, 易導致急發性疾病的因素,并按規定定期進行體檢,編制職業健康體檢報告。
r)應按企業內部的安全管理要求,做好設備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風險分級管控和應急預案管理工作,定期開展演練,不斷提升企業設備風險管控和應急處置能力。
s)視需要,編制風險分布圖及崗位或區域風險告知牌,告知牌宜包括風險點名稱、風險點等級、責任人、檢查人、風險點(設備)圖、危險因素、管控措施、應急處置、職業危害、可能導致后果、警示安全標志等內容。
t)必要時,企業宜邀請國內專業的設備安全管理專業機構或人士,提供安全管理和技術服務,以增強企業設備的安全管理與技術能力。
u)企業可根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設備安全評估。
v)承包商安全管理,參照“8.12.2 承包商安全管理”
注1:安全防范:綜合運用 人力防范、實體防范、電子防范等多種手段,預防、延遲 、阻止入侵、盜竊 、搶劫、破 壞 、爆炸、暴力襲擊等事件的發生。
注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如設備危險源辨識應采用安全檢查表分析法(SCL)等方法,作業活動危險源辨識應采用作業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對于復雜的工藝應采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類比法、事故樹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危險源辨識。
注3:功能安全系統,執行安全相關功能的系統, 具有功能安全相關的特性, 滿足特定的安全完整性等級( SIL )。注: 這里的系統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包含不同的層次, 如安全部件、 安全設備或安全控制 系 統等。 在實際的工業過程中, 功能安全系統可能是一個變送器、繼電器、安全可編程序控制器或安全儀表系統。
注4:《機械完整性體系指南》,該書翻譯自美國化工過程安全中心的CCPS 編寫的《Guidelines for Mechanical Integrity Systems》。設備完整性,指設備在物理上和功能上是完整的、處于安全可靠的受控狀態,符合預期的功能,反映設備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的綜合特性。
8.13.2安全目視化與安全信息化管理
a)企業應按有關規定和企業的實際需要,根據適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通過規范安全色、標簽、標牌、警戒線、聲光的設置,將安全注意事項和(或)安全警示標志等設置于區域或設備易于引起人員注意的醒目位置。
b)企業停機保養、檢測或檢修設備前,為避免誤啟動,應根據需要辦理設備停電手續或安全作業票,并在電源開關處掛醒目的“禁止啟動”或“禁止合閘”等安全標志,并視需做好相應的安全措施。
c)企業應在設備施工、吊裝、檢修等作業現場設置警戒區域和(或)警示標志,在檢修現場的坑、井、渠、溝、陡坡、高空作業等場所設置圍欄和警示標志,進入危險提示、警示,夜間要設置警示燈,告知危險的種類、后果及應急措施。
d)對防雷防靜電接地的設備裝置、設施,應將接地檢測點按規范進行標識(圖形標識、接地點編號),并建立檢測清單,明確檢測周期和標準等,并按既定的周期實施防雷防靜電接地檢測。
e)視需要,將應急處置卡的上應急預案操作流程進行編號,并將編號標識貼在現場對應的設備上,實現目視化管理。
f)宜參照本文件條款“設備現場管理”中有關目視化的管理要求,做好安全目視化管理。
g)安全視頻監控。企業宜建立安全視頻監控系統管理平臺, 攝錄點布置優先重點、 兼顧全面。 以下 部位宜優先安裝:
(1)關鍵區域、 關鍵機組、 關鍵設施、 關鍵物品和關鍵崗位。
(2)操作頻繁區、 風險疊加區、 故障易發區和事故多發區。
(3)無人值守區、 人員禁入區、 人員密集區和環境敏感區。
h)視頻監控設施和單體錄像設備應能滿足場所本質安全需要,避免因此而增加(大) 事故隱患或風險程度。
i)企業宜做好安全視頻監控,達到“全覆蓋、無盲區”,即:生產區域全面覆蓋,重大作業全程跟蹤,關鍵部位全角攝錄,監控掃描不留盲區。包括但不限于:生產現場、工程建設項目、大修現場應設立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全天候的安全監控。 特級動火作業應采集全過程作業影像,且作業現場使用的攝錄設備應為防爆型。對危險化學品的儲罐區和裝卸區應進行視頻監控,嚴格控制裝卸區域的人員和車輛。有條件的企業,可按需建立智能視頻行為分析管理。
j)安全信息化管理。有條件的企業,可按需建立安全生產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實現動態預警、風險分布、在線巡查、安全承諾等功能,為綜合分析、風險防范、風險態勢動態研判、事故應急提供支持。
8.13.3 人員教育培訓
a)從業人員
1)設備管理部門應組織按需編制設備安全操作規程、設備維護及檢修規程,以及崗位安全風險告知卡、應急處置卡,應對從業人員1)進行與其崗位有關的安全教育培訓, 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其崗位安全操作、安全風險及管控措施、 防護用品使用、自救互救、應急處置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后,取得企業內部上崗操作證,方能安排上崗作業。
2)企業安全培訓,宜采用實操培訓、仿真模擬、體驗式等培訓方式,可視需建立安全實訓基地、仿真模擬培訓基地、安全教育VR體驗館等。
3)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應當取得相應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資格證書,具有崗位專業技能。
4)特殊作業人員,應經安全技術培訓考核合格,具有相應的資格證書或操作證。
5)非特種設備及特殊作業的設備操作人員,應經過設備操作培訓和考核合格,方可操作設備。
6)企業應為從業人員配備與崗位安全和作業條件相適應的安全防護用品、安全防護設備,并指導、監督從業人員正確檢查、維護、使用。
7)企業宜通過定期的員工安全教育,或每年策劃并實施安全管理活動,以提高與設備相關人員的安全意識,掌握相應的安全技能和方法。
8)設備管理部門,宜充分收集、學習、匯編、發放與本企業設備安全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專業書籍、相關事故案例,作為安全知識擴展學習資料。
9)所有員工應執行進廠三級安全教育培訓,公司級、車間級、班組級,相關培訓時間按照安全法規定執行。
注1:從業人員包括合同工、臨時工、勞務工、 輪換工、 協議工等。
b)外來人員
1)對進入企業檢查、參觀、學習、指導的人員,企業應對外來人員進行安全教育,視需提供安全防護用品,并在企業人員陪同下進入企業。
2)對進入企業的進行施工、檢驗檢測、設備維護檢修、實習等外來人員,應按企業的安全管理要求,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和風險告知,并保存記錄。
8.13.4作業安全
a)分管原則。設備操作、維護、檢驗檢測、檢修、變更管理、設備設施拆除等作業安全管理,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依法合規做好設備作業安全工作。
b)操作、點檢與維護
1)企業應在與設備相關的操作規程、工藝規程、保養維護規程、檢修規程等規程內寫明簡潔、適用、有效的安全操及注意事項、應急處理方法,通過教育培訓確保操作人員應知應會。
2)操作人應嚴格按設備(或)工藝技術要求操作,禁止違章及超負荷使用(運行),企業應對執行過程進行監督檢查,以確保執行的有效性。
3)企業的設備點巡檢標準應有安全裝置的檢查項目和標準。
4)適用時,企業應建立設備或工藝報警與聯鎖管理制度,對報警分級管理,未經風險評估和審批不得摘除聯鎖保護系統,不得停用安全附件。工藝參數、報警與聯鎖等參數變更,應進行審批。與設備相關的變更,應參照本文件條款“8.10 設備改造與變更管理”的要求執行作業。
c)檢查、檢驗檢測與檢修
1)應定期對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防雷、防靜電進行檢查或測試。
2)變配電設備、電氣設備,應按相關標準進行定期檢驗與測試。
3)為確保電氣絕緣工具的安全使用,應按國家或行業的有關規定(或標準),定期對電氣絕緣安全工器具進行試驗。
4)搭建的腳手架應符合GB 51210《建筑施工腳手架安全技術統一標準》的要求。
5)使用的起重機機械、電氣焊用具、手持電動工具等器具應符合作業安全要求,超過安全電壓的手持式、移動式電動工具應逐個配置漏電保護器和電源開關。手持式電動工具,宜參照GB/T 3787《手持電動工具的管理使用檢查和維修安全技術規程》進行有效管理。
6)特種設備應按照有關規定, 委托具有專業資質的檢測、 檢驗機構進行定期檢測、檢驗。
7)企業應加強對爆破、吊裝、動火、進入受限空間、高處作業、設備大修、危險裝置設備試生產、建筑物或者構筑物拆除、油罐清洗、臨時用電、涂裝、危險品裝卸,以及涉及重大危險源、油氣管道、臨近高壓輸電線路等危險作業的安全管理,制定專項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現場安全管理,監督危險(特殊)作業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及時采取措施排除事故隱患、糾正違規行為?,F場管理人員不得擅離職守。
8)企業的設備檢修規程應包括具體的安全要求,單元檢修或大修方案應包括切實可行的安全方案。
9)作業前,企業應采取措施對擬作業的設備設施、管線進行處理,確保滿足相應作業安全要求:對設備、 管線內介質有安全要求的特殊作業, 應采用倒空、 隔絕、 清洗、 置換等方式進行處理;對具有能量的設備設施、環境應采取可靠的能量隔離措施,可參考GB∕T 33579-2017 《機械安全 危險能量控制方法上鎖∕掛牌》;應做好相應的安全警示標志,并進行監督檢查,檢維修后應進行安全確認。
10)安全作業票1)。對需辦理安全作業票的應在作業前獲得相應的作業許可,并讓參與此項工作的每個人理解完成該工作任務所涉及的活動細節及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和每個人的職責,嚴格落實控制措施, 根據作業許可的要求,企業應指派相應的監護人進行全過程監護。
11)危險化學品企業應按照GB 30871《化學品生產單位特殊作業安全規范規范》要求開展動火作業、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動土作業、斷路作業、吊裝、抽堵盲板、高處作業、臨時用電等特殊作業。
12)設備變更前,應對變更過程及變更后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進行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履行審批及驗收程序,并告知和培訓相關從業人員。具體要求,參照本文件“8.11設備更新與報廢管理”要求。
13)設備設施拆除、 報廢。在報廢設備設施拆除前應按需制定方案, 報廢、 拆除涉及許可作業的, 應委托具有專業資質的承包商實施拆除作業。
14)對有放射性物質的裝置、設施及產生輻射的設備,應參照GB/T 26118.1~3 《機械安全 機械輻射產生的風險的評價與減小》、GB 8702 《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10252 《γ輻照裝置的輻射防護與安全規范》、GB 11930 《操作非密封源的輻射防護規定》、GB 14500 《放射性廢物管理規定》等規定做好安全防護管理。
注1:安全作業票
1)涉及安全作業票的如帶壓堵漏、拆除、動火作業、受限空間作業、破土作業、臨時用電作業、高處作業、短路作業、吊裝作業、設備檢修作業、抽堵盲板作業、管線打開作業、特殊作業、非常規作業、交叉作業、腳手架搭設作業、深基坑及大型管溝施工作業等。
2)安全作業票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但不限于:作業單位、作業區域、作業范圍/內容、作業時間、作業危害及相應的控制措施、作業申請、作業批準、作業關閉。
3)安全作業票流程,如:作業申請→風險評估→安全措施→書面審查→現場審查→批準作業→安全交底→實施作業→作業結束→作業核實→恢復現場→關閉作業。
8.13.5隱患排查與治理
a)EHS部是管理單位,設備管理部是執行實施單位,設備管理部門宜為設備事故隱患排查1)的歸口管理單位,設備管理部門應明確排查主體(如:設備裝置、設施、場所環境、人員作業行為等)、排查參與人員(具有生產(作業) 實踐經驗的人員)、排查方式、排查內容、排查方法、排查周期等內容,確定隱患整改、驗收工作流程、考核等要求,以規范企業設備隱患排查與治理。
b)企業的隱患治理流程宜包括:隱患排查、通報隱患信息、實施隱患治理、治理情況反饋、驗收(評估)等環節,整個隱患管理應形成閉環。
c)適用時,可參考與隱患排查有關的國標、行標、地標、團標,作為隱患排查與治理指南。
d)設備使用單位宜開展與日常檢查相結合的隱患排查,設備管理等部門,宜開展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隱患排查常見方式,如:日常隱患排查、綜合性隱患排查、專業性隱患排查、節假日及季節性隱患排查、專家診斷性檢查和企業各級負責人履職檢查等。其中專業性隱患排查包括工藝、設備、電氣、自控儀表、建筑結構、消防、公用及輔助工程等。
e)隱患排查,通常分為設備使用單位自主排查、歸口管理部門監督排查。每次排查發現的隱患,應按企業規定的格式通報,采取措施糾正與消除,并驗證改善效果。隱患治理以舉一反三整改,進行根因分析與源頭治理,避免問題重復發生。隱患排查記錄通常括:隱患內容(宜附圖)、排查人員、排查時間、隱患等級、主要治理措施、責任人、治理期限、治理結果、未能立即消除時的臨時措施等。
f)隱患排查發現整改難度較小的隱患,宜由屬地單位自主治理,屬地單位不能治理的,按企業的隱患管理流程申報治理。
g)企業應定期對隱患排查進行統計,統計隱患數、整改數、整改率,并及時將統計情況按企業自己的規定向相關人員通報。對重復發生的小隱患,宜采取措施源頭治理。
h)?;菲髽I隱患排查,宜參照《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等適用的規定、標準。
i)隱患排查,企業可參考適合本企業的行業或團體有關隱患排查的細則、規范、指南,以提升隱患排查人員的專業知識。
注1:隱患排查治理是對運營過程中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上的缺陷導致的風險管控措施弱化、失效、缺失等,進行排查、評估、整改、消除的閉環管理活動。
8.13.6 設備突發事件應急管理
8.13.6.1 應急預案
a)適用時,企業應對設備突發故障、壓力或?;饭艿兰皟薜刃孤?、火災爆炸、凍結、突然停電、停水、停氣(汽)等突發事件(應急事件)1),進行危害識別和風險評估,并依據評估情況編制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專項預案或現場處置方案,預案或現場處置方案的編制應符合GB 29639-2020《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的要求。
b)企業在編制應急預案(應急處置卡)前,編制單位應當進行事故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
c)生產崗位應根據突發事件現場處置方案和崗位主要風險編制本崗位應急處置卡2),明確緊急狀態下崗位人員的職責。
d)設備的改擴建和維修,企業應組織承包商應等相關方編制相應的專項應急預案或現場處置方案。
e)企業應至少每三年進行一次應急預案的評估與修訂,編制或修訂完的應急預案應在上級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備案。
f)企業應對未遂事件3)進行管理。
8.13.6.2 應急培訓與演練
a)企業應將應急培訓納入員工教育培訓計劃,定期開展培訓。
b)企業應制訂應急預案演練計劃,每年至少開展1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或專項應急預案演練,每半年至少開展1次現場處置方案演練。
c)應急演練應符合AQ/T 9007《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基本規范》的要求。
8.13.6.3 應急評估與總結
a)演練結束后,企業應依據AQ/T 9009《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評估規范》的要求及時組織評估會議,指出演練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小型演練可進行現場點評,并提出整改要求。
b)企業應對評估發現的問題及時制訂整改措施、明確整改期限、落實整改責任。
c)企業應針對應急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對應急預案及時組織修訂。
注1:突發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應對行動的突發、緊急的(通常意外的)事故或事件。事故隱患是指人的不安全行為 、物的不安全狀態 、不良作業環境以及不完善管理制度。
注2:編制應急處置卡,內容宜簡潔、易于理解、圖文并茂、可操作性強的崗位設備應急預案或設備應急處置卡。應急處理方案或應急處置卡應清晰明確現場作業人員的應急處置流程(步驟)、處置措施、安全注意事項等內容,通過培訓和訓練,確保崗位人員掌握在什么緊急狀態、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
注3:未遂事件是指結果未產生疾病、傷害、損壞或其它損失的事件。
8.14 特種設備管理
a)企業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TSG 08-2017 《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等國家、行業有關特種設備1)的法規及標準2),策劃、建立并有效實施企業的特種設備管理制度和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規程。
b)企業應采購符合安全技術規范和標準的特種設備;在投入使用前,應當向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申請辦理使用登記;特種設備經過改造、重大維修,或壓力容器改變用途、介質的,應向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申請變更登記;應定期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檢定;應做好特種設備登記標志、管理標志、安全標志的管理。特種設備的安裝、維護、修理等須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和人員實施。
c)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及其相關管理人員,應按照國家《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經考核合格取得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方可從事相應的作業和管理工作。
d)應當建立特種設備管理臺賬、作業人員臺帳、安全技術檔案。安全技術檔案應包括但不限于:
1)特種設備的設計文件、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安裝及使用維護保養說明、監督檢驗證明等相關技術資料和文件;
2)特種設備的定期檢驗報告和定期自行檢查記錄;
3)特種設備的日常檢查與使用狀況記錄;
4)特種設備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測量調控裝置及有關附屬儀器儀表的日常維護保養記錄;
5)特種設備運行故障和事故及隱患整改記錄;
6)特種設備重大修理改造竣工檔案;
7)應急救援演習記錄。
注1:特種設備主要指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氣瓶、電梯、起重機械、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
注2:安全法規及標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TSG 03-2015《特種設備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導則》、TSG 08-2017《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查辦法》(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等。
8.15 環保設備設施管理
企業對環保設備、設施1)的管理,通常宜涵蓋下列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a)應按照國家、地方、行業要求,建立環保設備設施管理的制度,涵蓋環保設備設施的需求計劃與選型、采購、驗收、設備臺賬、操作規程、使用、保養、檢查、維修、報廢等。
b)應明確環保設備設施的歸口管理部門及涉及的部門和崗位。
c)使用、保養、檢查(點檢)管理:
1)環保設備、設施應狀態完好且可以或者已經投入使用;
2)環保設備、設施的投用效果要符合設計預期效果;
3)環保設備、設施的使用者經過原理介紹、操作、保養培訓且符合要求;
4)視需要,建立環保設備、設施的操作規程;
5)視需要,建立環保設備、設施的保養標準、檢查標準并按標準實施;
6)視需要,建立環保監控系統,宜包括污染源監控、“三廢”排放預測預警、泄漏檢測與修復、環保統計分析、環境風險分析等監控分析,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態監控、運行指標分析與評價等。
7)必要時,企業宜建立設備泄漏揮發性有機物VOCs2)排放管理制度,明確內部分工與職責,加強全過程泄漏管控,并定期開展控制效果自審自查。
8)對設備、管道、儲罐等可能存在揮發性有機物泄漏的,宜采用揮發性有機物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技術。
9)能內部維修的環保設備、設施可由內部專業人員進行維修;需外協維修時,應按企業規定要求外協維修;應有維修的記錄;
10)符合報廢條件的環保設備、設施,按企業的審批程序辦理報廢。
11)做好環保設施的運行使用記錄,相關耗材更換及維保記錄。
12)由第三方托管運行的相關在線監測設備,甲方應及時進行溝通,確保數據正常。
注1:環保設備、設施,也可稱環境污染防治設備,是指以控制環境污染為主要目的設備,是水污染治理設備、空氣污染治理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設備、噪聲與振動控制設備、放射性與電磁波污染防護設備的總稱。環保設備、設施相關術語,可參考GB/T19493《環境污染防治設備術語》以及HJ/T 11《環境保護設備分類與命名》。
注2:揮發性有機物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參與大氣光化學反應的有機化合物, 或者根據有關規定確定的有機化合物。
8.16設施管理
本項設施管理主要包括與設備相關的構建物,不包含消防設施、安全設備設施。
為保障設施的安全性、適用性、耐久性,充分發揮設施功能,企業宜按“科學管理、合法使用、定期檢查、適時維修”的原則,加強對企業設施日常維護、定期檢查、保養維修,保持設施處于良好狀態。
8.16.1設施管理機制
a)機構。企業應明確設施管理的部門及相應崗位的職責。
b)制度。視需要建立設施管理制度,制度宜包括設施的使用管理、檢查檢測管理、保養維修管理、檔案管理等。
c)檢查標準。企業應根據需要建立設施檢查標準或檢查表,設施檢查標準應結合設施特點和使用情況確定檢查的周期、內容和要求。
d)應建立設施管理的臺賬及檔案1)。
e)設施的資產管理,參照本文件“8.17設備固定資產管理”的要求。
注1:設施臺賬、檔案宜包括以下適用的內容:
1)設施基本識別數據:設施編號、現設施名稱、功能類別、建成時間、使用單位、投產年月、資產原值、歸屬單位、原設施名稱、保養單位、附屬構筑物;
2)設施技術數據:結構形式、材質(如管道)、長度、寬度、高度、坐標、面積、容積、設計能力、荷載標準(t);
3)設施竣工資料信息:設計圖紙、以往定期檢測報告、竣工圖、以往特殊檢測報告、竣工資料、以往維修資料、驗收文件、建賬前技術資料、以往修建圖紙、其他;
4)設施其他信息:平面簡圖、斷面簡圖、工程照片。
5)建筑文件檔案依據GB/T 50328《建設工程文件歸檔規范》。
8.16.2設施使用管理
a)設施的選址、勘察、設計、布局、建造、使用、維護、檢測、維修、改造、拆除/報廢應符合有關標準規定(如:GBZ 1 《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 50014-2021 《室外排水設計標準》),且滿足生產及設備需要。
b)設施應在竣工驗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c)設施應按照設計或核定的功能、標準和要求使用。
d)應保持設施定位正確安全、完好、清潔,各種指示、標志應清晰正確,照明(含夜間)應符合有關標準規定,安全、消防、環保、防汛等設施應齊全有效。
e)廠房、倉庫應有適當的照明、溫度、濕度和通風,以確保生產和貯存的產品質量以及相關設備性能不會受到影響。
f)設施的防雷、防靜電接地必須保持完好和牢固,接地電阻應滿足要求;防雷、防靜電電阻檢測點,應有醒目標識。
g)道路的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和交通標線,應符合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相關標準。
h)對裝卸或放置易燃、易爆、腐蝕性貨物或履帶式機械行駛時,應對地面采取防損壞、劣化措施。
i)企業內的消防通道不得停放機械車輛或堆存貨物,應保持暢通。
j)在雨季和汛期應加強對排水設施進行檢查和疏通。
k)設施使用部門應對設施進行日常維護和檢查,當設施發生損壞或功能缺陷時,應及時向設施管理部門報告,設施管理部門應及時組織現場檢查和維修。
l)在設計使用年限內的設施,應按其技術狀態合理使用。在使用過程中,若發現設施不能滿足生產工藝要求、安全要求、消防、環保、設備維護等要求,使用或設施管理部門應及時提出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適用時,應作為設施再建造時借鑒依據。
8.16.3設施檢查管理
a)設施管理部門,應綜合考慮上年的設施運行實際狀況、壽命年限、及地域與季節特點,編制設施檢查1)計劃(年/季/月),并確定檢查周期,并組織按計劃)實施檢查,做好記錄。
b)應根據設施檢查職責,按規定的周期和標準,對設施進行檢查,若發現設施損壞或缺陷應記錄,并按企業規定的流程報修處理。
1)設施檢查計劃,宜包括序號、檢查項目、部位/內容、周期、檢查時間、檢查人、責任單位、檢查標準名稱。
2)設施日常檢查,通常以目檢為主,通常由設施使用部門或設施管理部門組織實施。定期測量觀測或特殊檢測,應由具有相應資格能力的專業單位承擔。
3)設施檢查周期應根據設施結構、竣工年限、使用環境和技術狀態等確定。
4)設施檢查表/記錄,宜包括檢查人、檢查日期、序號、檢查項目、部位/內容、檢查標準、檢查結果/存在問題、處理措施、效果評估。
5)檢測與結構安全記錄宜包括:檢查年月、檢查原因、檢測類別、檢測部位、檢測報告、檢測單位、評定結論、評定部門。
6)設施檢查項,包括但不限于:
——房屋/結構檢查項:屋頂及防水、室內吊頂、屋面、墻壁及支撐柱、管道(給水/排污)、門道及窗戶支架、固定梯、混凝土及鋼結構、蓄水箱/池及基礎等
——地面(內/外)檢查項:樓地面地板、地毯/地下室、外部場地區域、通道/道路及道路標示、架高平臺等
——管道及溝槽檢查項:雨水排水系統、污水排水系統、生活水系統、消防、綠化水系統、電纜溝道、暖氣溝道、管道等
——其他:臨時施工建筑/平臺、防風/防塵網。
c)當遇大潮汐、洪水、臺風等特殊情況,應增加檢查次數,重點關注事前和事后專項檢查。
d)對建筑物沉降和位移觀測,宜參照JGJ 8-2016《建筑變形測量規范》、DG/TJ 08-2051-2008 《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技術規程》、DZ/T 0154-2020《地面沉降測量規范》、DZ/T 0283-2015《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規范》等適用的標準。
e)對建筑物位移觀測。采用在線監測或離線定期檢測2)應使用相應的儀器、設備和專用工具,對設施的變形3)、損壞及劣化程度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
f)外協設施檢測觀測后應提交檢測報告,檢測中發現的問題應跟蹤檢測。
g)根據對設施的技術狀態進行檢測后,由設施管理部門牽頭,根據檢查檢測結果綜合分析后評定、處理。
h)事故造成的設施局部較大損壞,應進行現場調查、檢測評定,根據檢測評定結果進行相應處理。
i)重點設施達到設計使用年限的,應對其結構安全性能進行檢測,根據檢測和評估結論處置后方可使用。評定為無修復價值的設施,應按企業審批流程申請報廢。
注1: 設施檢查,本條款指檢查、檢測、觀測,以及特殊檢測。
注2: 定期測量觀測,主要是地形測量,主要設施變形觀測,碼頭建筑前沿沖刷觀測,道路、建筑物、儲罐等沉降。
注3: 建筑設施變形,指建筑物在荷載作用下產生的形狀或位置變化的現象??煞譃槌两岛臀灰苾纱箢?。沉降指豎向的變形,包括下沉和上升;而位移為除沉降外其他變形的統稱,包括水平位移、傾斜、撓度、裂縫、收斂變形、風振變形和日照變形等。
8.16.4設施保養維修管理
a)應根據設施日常檢查、定期檢查或臨時反饋的結果和建議,進行保養或維修,并做好記錄。
b)保養或維修工程采取的技術方案和工藝,應保證保養維修的質量,并符合國家或行業現行標準的有關規定。
c)應做好保養或維修施工全過程的安全管理,如高處作業、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動火作業、臨時用電作業、吊裝作業、動土作業、電氣作業、斷路作業等,必須辦理安全作業許可證。
d)當道路、地面、建筑等出現以下缺陷時,應根據情況進行養護或維修:
1)面層出現大范圍明顯差異沉降、局部塌陷,明顯坑槽,或影響物流搬運工具或車輛運行的坑凼、路面落差;
2)混泥土面層出現大面積損壞和貫穿性裂紋等缺陷;
3)瀝青路面層出現泛油、擁包、裂縫、坑槽和車轍等缺陷;
4)鋪砌面層出現大范圍松散、低洼沉陷和隆起;
5)路基的邊坡出現缺口、塌陷、沖溝 等缺陷;
6)邊溝、明溝、管溝邊緣應平順,當與面層高差過大影響使用時應進行處理;
7)溝內的雜物或淤積物應及時進行清理;
8)集水口、雨水井、檢查井等外觀及配件應保持完好,排水應通暢,管井頂部與面層的高差較大時應調整接順,蓋板齊備、完好;
9)建筑、鋼結構等涂裝、涂層損壞時應及時維修;
10)水塔、水池、過濾池、澄清池、沼氣池、蓄水池/箱/罐無滲漏;
11)欄桿、鐵爬梯、通道鋼板等銹蝕;
12)結構沉降、傾斜、整體穩定:基本無沉降、傾斜,整體穩定;
13)梁柱及框架、墻體:完好,無裂縫、無剝落;
14)屋面防水:完好,無滲漏;
15)室內地面與室外散水:完好,無沉降;
16)管道暢通、完好,無堵塞、塌陷、滲漏。
e)設施維修施工管理
1)施工準備階段管理,宜根據檔案圖紙、資料,確定維修項目的施工方案、材料、方法等,并向維修供應商確定維修項目;通常,維修的申請部門應對進入屬地范圍內的施工單位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工作,協調維修供應商辦理動火證、開挖證、受限空間或防爆場所作業許可證等,并協調施工時的用水、用電等相關事宜。
2)施工過程管理,應對施工現場安全、質量、進度等進行監督檢查,并做好施工過程中的相關協調工作;通常,維修申請部門應對進入屬地范圍內的維修供應商進行施工過程的各項質量、進度和安全方面的具體管理。發現問題,要求維修供應商進行整改。對不服從管理的或質量不符合要求,將情況及時上報設施歸口管理部門,設施管理部門應按企業的規定或合約規定處理。
3)項目驗收管理,項目結束后,由設施管理部門組織維修施工單位、維修申請部門等相關人員進行現場驗收,驗收合格后,在驗收單上簽字并蓋章確認,并做好資料檔案的收集、存檔。特別要注意隱蔽工程驗收過程及資料收集存檔。
4)維修工程記錄宜包括施工年月(開工、竣工)、維修類別、維修原因、工程范圍、工程費用、資金來源、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
f)設施的防腐管理,參照“8.25防腐管理”。
g)適用時,企業宜明確設施保養、維修項目外包的管理要求。
h)應做好設施養護、維修施工記錄和質量檢驗記錄。
8.16.5設施拆除管理
a)施工單位應具備相應的資質和處理能力,施工單位在拆除工程施工前,應對全部待拆除建筑物、構筑物及裝置的周圍場所進行全面檢查,制定拆除方案。拆除方案應有安全措施并經安全管理等部門審查確認,主管領導批準后,按企業規定辦理安全作業票,落實安全措施,方可施工。
b)拆除工程方案經批準后,工程負責人在施工前應向參加施工的人員詳細交底,進行施工前的安全教育,并組織落實方案中的安全措施。將擬拆除的建筑物內水、電、氣、汽設施與系統斷開;對存有毒害物料的管道、設備進行清洗、置換,分析合格后方可進行施工。施工必須在工程負責人的統一指揮監督下進行。
c)對危險部位應先消除危險后再拆除,拆除時按自上而下,先外后內的順序進行,禁止數層同時拆除,不準用挖掏或推倒的方法拆除,未拆除的部分應保持穩固。拆除的物件不準由上部向下拋擲,應采用吊運和順槽溜放方法,并及時清理,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拆除石棉瓦屋頂或屋頂透明采光板(罩)時,必須系安全帶,鋪設并固定跳板。
8.16.6設施爆破工程
爆破工程必須在施工前制定爆破方案,經消防安全等有關部門審查確認,主管領導批準后方可實施,必要時應報當地公安部門審批。
8.16.7設施文檔管理
設施管理部門應建立設施維護技術檔案,檔案包括下列適用的項目:
a)必要的工程原始資料及圖紙;
b)設施使用和保養、維修手冊等;
c)定期檢查、測量觀測、特殊檢測報告及記錄,其他專項檢測、評定報告,特殊情況下的使用及檢測記錄;
d)維修設計和施工方案、施工和驗收資料等;
e)設施有關的照片、影像資料;
f)其他需要歸檔的資料。
8.17 設備固定資產管理
企業對設備固定資產管理1),應明確下列適用的要求:
a)企業宜建立設備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明確職責、管理流程、管理要求及使用的表單。
b)應定期對設備進行盤點,對清查過程中發現的盤盈、盤虧設備,應當分析原因,提出處理意見,并按規定權限審批后,財務部門及時進行賬務處理,確保賬實相符。
c)企業應有資產編碼規則2),宜按規則在設備醒目的位置粘貼資產標簽/標識。設備標識,宜包括設備名稱、編號/位號、資產編碼、規格型號、所屬部門、購入日期或啟用日期、條碼等信息。屬于特種設備的,需在設備上明顯的位置標識特種設備使用證(特種設備使用標識)。
d)企業應建立設備基本信息管理臺賬3),確保設備單機臺賬的信息規范、準確、完備。
e)宜根據設備管理全過程的需要,明確需涵蓋適用的方面:設備資產投資計劃、購置合同、安裝、調試、驗收、入固、使用、點檢、保養、潤滑、維修、改造、調劑、出租、托管、租賃、閑置、封存、盤點、報廢、饋贈、出售等,以及圖紙、檢驗合格證、說明書、技術標準文件等檔案資料,設備資產信息化管理的其它要求。
f)適用時,應做好設備固定資產的投保管理。
注1:固定資產,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詳細解釋,以“新會計準則”對“固定資產”的解釋為準。
注2:編制固定資產編號規則時,對設備固定資產的分類,可參考/借鑒GB/T 14885《固定資產分類與代碼》,以及適用的行標。
注3: 設備臺帳的內容,通常包括以下適用的字段包括但不限于:
1)來自設備廠商或設計單位的設備基本信息:設備名稱、規格或型號、制造廠家、出廠編號、制造日期、外形尺寸、重量、設備主要技術參數、設備附屬設備規格型號及數量等,有設備整體圖,反映設備接口關系、機臺操作與使用說明書/指南等。
2)設備技術角度的臺賬信息:設備編號或位號、固定資產編號、使用部門、安裝地點、購置日期、安裝單位、安裝年月或投入使用年月、供應商、保修截止日期、設備重要度分類(ABC分類、特護、關鍵、重要、一般)等
3)設備財務角度的臺賬信息:資產類別(科目名稱)、資產名稱(同設備名稱)、固定資產編號、使用部門名稱、銷售方名稱、購入地點、購入日期、購入數量、減少數量、購入價格、設備資產價值額及其構成、使用日期、使用年限(自X年 月 日至X年 月 日)、折舊方法、折舊率%、折舊價格、期初帳面價值、本期折舊金額、期末帳面價值、期末累計余額、折舊方法變更、使用年限變更日期、折舊方法變更日期、變更日期、變更原因、變更部門、數量、變更金額、摘要、備注等財務管理要求使用單位及設備管理單位配合提供的信息。設備變更信息必須按企業的固定資產執行,確保賬物準確:新增、改造、調劑、出租、出售、饋贈、托管、租賃、閑置、封存、更新、報廢等。特種設備、計量設備、管道、罐體裝置、儀器儀表等臺賬,企業需根據管理需要確定字段。
4)特種設備、計量設備、管線、罐體、儀表等臺賬,企業需根據管理需要確定字段。如:計量設備臺帳,需包括使用部門、分類編號、設備名稱、設備編號、規格型號、測量范圍、精度等級、出廠編號、制造廠商、啟用日期、檢定周期、檢定周期單位、檢定日期、檢定單位、檢定費用、下次檢定日期、檢定結果、設備狀態、存放地點、備注等。
8.18 設備備件管理
適用時,企業應遵循下列要求:
a)管理機制
1)企業宜配置設備備件管理的人員,并明確其職責。
2)企業宜建立備件管理制度1),制度涵蓋備件全過程管理;備件全過程管理通常包括:備件需求計劃、資金計劃、訂貨計劃、驗收、入庫、在庫(及備件在庫保養維護)、出庫、盤點、修復、報廢及實物處置、統計分析與改進。
3)企業宜建立備件分類標準、備件編碼規則、設備BOM、備件技術標準、備件圖庫等;備件實物與圖紙及技術資料一致,修訂圖紙資料應履行審批手續。
4)企業應建立備件管理臺賬,制定備件庫存規則。
5)企業宜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備件的儲備方式,如:中心庫、多級庫、寄售備件(零庫存)等。
6)備件管理應注意避免有賬無物或者有物無帳的異常狀況、備件選擇靠經驗、采購計劃性不足、備件信息異常、新設備導入時未進行備件管理、備件種類繁多資金占用大、呆庫存等問題。
注1:企業備件管理的目的是在更換零部件及耗材、維修設備時,能按時、按質、按量、經濟的供給備件和材料。備件管理是不斷追求合理化水平的動態過程,備件計劃的準確性,是企業設備管理綜合水平的體現。
b)需求計劃與費用預算
1)企業應明確編制備件年度需求計劃的崗位、提報備件臨時需求計劃的崗位。
2)企業宜明確編制年度備件需求計劃的依據(數據構成),作為計劃編制者的需求計劃指導。對有消耗規律的備件(易耗件),可考慮安全存量、經濟訂貨量,實施集中帶量采購。
3)必要時,可建立備件儲備和備件消耗定額。
4)年度備件需求計劃、臨時備件需求計劃,按企業規定審批。
5)根據備件需求計劃編制備件費用預算,按企業規定審批。
6)企業宜提供備件資金,并對備件資金、備件價格進行管控;
7)可以根據年度預防維修計劃和年度生產任務計劃編制備件使用計劃和易耗件計劃。
c)備件采購
1)備件的獲得,可通過采購2)、外協加工、企業自行加工等方式獲得。
2)備件的獲得應符合備件需求計劃中要求的品名、型號/規格3)、數量、質量、日期等要求,做好備件采購進度跟蹤和驗收,企業采購單位應確保備件供應符合要求。
3)備件采購管理,按企業采購管理相關制度執行。
注2:備件的采購形式,如:集中采購、招標采購、評議采購、物資采購平臺采購、單一來源采購、網購等。
注3:當設備制造商采用第三方標準零部件(如軸承,繼電器)時,應提供主機廠零部件與第三方部件的編號對照表。
d)備件倉儲管理
1)備件倉儲管理應符合公安部 《倉庫防火安全管理規則》、GA 1131《倉儲場所消防安全管理通則》、GB 15603《常用化學危險品存通則》等適用的國標、行標。
2)備件庫環境干凈整潔,定位標識清晰準確,堆碼穩固,庫房溫度、溫度、防塵、防火、防靜電、防潮等符合備件存儲要求。
3)備件庫房管理,應根據備件專業及特性分區存放,運用可視化技術及條碼或二維碼等,明確備件的存放位置、品名、規格,匹配庫區架位物碼。
4)備件出入庫、調劑、在庫、盤點、減值、報廢及實物處置管理,應保持帳、卡、物、資金一致;
5)適用時,備件庫存金額,可以設立最高和最低安全庫存。
e)備件修復
1)適用時,企業宜建立備件修舊利廢制度,包括報廢設備拆卸下的可用舊件、可維修件管理及管理要求,修復件應經檢查檢測合格后方可再用。
2)適用時,可對備件進行修復或再制造,使其質量或性能不亞于原先的備件。
3)備件應按質量狀態分區存放,并有醒目的標識,如:“壞件區”、“已修復件區”、“報廢品區”。
4)應對修舊利廢的備件/物資進行建賬專項管理,并明確其使用要求。
5)備件擺放應整齊有序、堆碼穩固,標識清晰、保持清潔衛生。
6)宜建立能鼓勵維修人員開展修舊利廢的激勵規則/辦法。
f)備件的處理
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不限于此)的備件應及時準予處理,按企業規定報廢并處置:
1)不可修復或無修復價值的備件。
2)影響系統運行的關鍵元器件,維修后使用狀態無法得到保證。
3)設備已報廢,廠內已無同類型設備。
4)設備已改造,剩余備件無法利用。
5)設備已調撥,而備件未隨機調撥,本企業又無同型號設備。
6)由于制造質量和保管不善而無法使用,且無修復價值(經備件管理員組織有關技術人員鑒定),報有關部門批準。但同時還必須制定出防范措施,以防類似事件的重復發生。
g)統計分析與改進
1)應定期分析備件消耗規律,以不斷優化備件需求計劃。
2)視需要,以可行、可靠和經濟為原則開展備件替代或以提高備件性能、壽命為目標的性能提升工作;
3)應根據管理需要,選擇適合的備件指標進行管理,形成信息來源、統計、分析、改進的閉環管理;
4)備件指標,如(不限于此):備件計劃準確率(或消耗量差異對比)、備件庫存周轉天數或庫存周轉率、備件庫存資金、備件費占維修費用比、備件質量異議次數、備件物資庫齡與金額分析、物資實際消耗量增減分析等。
5)依據企業實際需要導入必要的備件信息化管理,以方便查找備件、計算需求計劃、統計分析等工作。
6)企業宜定期對備件使用情況組織評審,評審內容包括配件供應商、備件質量、呆滯備件處理等。
7)必要時,參照本文件“8.12供應商與承包商管理”要求,對備件供方進行管理。
8.19 設備狀態監測管理
8.19.1自行狀態監測
a) 監測組織
1)設備管理部宜建立設備狀態監測管理制度,明確職責、工作流程及管理要求,指導開展設備狀態監測1),并進行檢查考核。
2)從事設備狀態監測與診斷的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能力??蓞⒖糋B/T 23718 《機器狀態監測與診斷 人員資格與人員評估的要求》。
注1: 監測,通過感知和傳輸技術獲取目標對象的實時數據 ,并按約定的方式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后輸出結果的過程 。
b) 監測對象
1)根據設備重要度(分級管理)、故障與可診斷性,識別并確定具體受測的設施設備、監測部位(或點)、監測方式2)(在線/離線監測、監測措施)、自主監測或外協監測。應區分工藝控制監測、運行狀態監測;
2)根據監測的部位,選擇相應的監測技術。機械狀態監測和診斷技術,如:
——軸位移監測;
——軸承振動監測;
——摩擦監測;
——紅外熱像監測;
——性能監測;
——聲學監測;
——電機電流監測。
3)人工離線監測,按需編制設備狀態監測年度計劃。
4)應建立設備狀態監測基礎信息臺賬和必要的記錄。
5)適用時,應對狀態監測的部位進行可視化標識,明確測點名稱及位號。
注2:監測方式
1)狀態監測的措施,如:設備裝置的控制系統、振動監測,測溫、熱成像、監控溫升變化、測轉速、聲發射、油液分析、無損檢測等各種涉及設備狀態的參數信息,多元綜合分析設備的運行狀態。
2)電機狀態檢測與故障診斷措施,如:(離線)靜態電路分析、(在線)動態電信號分析、帶電諧波信號檢測,可檢測電機定子故障(繞組短路等)、轉子故障(斷條、氣隙不均勻等、軸承故障、對中問題、電壓、電流等。
c) 監測標準
1)建標依據。宜根據設備廠商提供的技術標準或適用的國際3)、行標建立監測標準,或企業通過對實際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后,建立相對判斷標準。
2)狀態監測標準通常包括設備名稱與位號、監測圖示、設備相關參數、監測點、監測項目、標準范圍(如:警示狀態、報警值、危險值)、周期、責任人等信息。
注3:設備狀態監測指南,可參考GB/T 22393《機器狀態監測與診斷 一般指南》。
d) 監測實施
1)負責實施設備狀態監測的人員,應按狀態監測計劃和監測標準,實施狀態監測,采集狀態監測數據,按需形成狀態監測記錄。
2)機器狀態監測收集有關振動、溫度、壓力、電氣特性和聲發射的數據,以及反映機器運行狀態的其他任何參數。這些數據被記錄下來,并與先前記錄的“基準”數據、預置報警或自動跳閘限度進行比較。
e) 狀態評估
1)狀態監測人員應及時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包括自動分析的結果),分析狀態監測數據,對設備健康狀態進行診斷評價4),形成設備健康狀態與診斷結果記錄;
2)對關鍵設備,宜定期編制設備狀態評估報告,并對設備、部件壽命進行評價和預測,預估消缺費用預算、備件材料,為檢修、技改、更新提供依據。
注4:旋轉機械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主要包括大型機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齒輪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滾動軸承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常見的故障類型主要包括不平衡、轉子彎曲、不對中、軸橫向裂紋、支撐系統連接松動。大型機組診斷的方法包括常規圖譜(波形圖、頻譜圖、軸心軌跡圖、極坐標圖等),齒輪故障的診斷方法包括細化頻譜法、倒頻譜法、時域同步平均法等技術,滾動軸承故障診斷方法包括低頻信號接收法、沖擊脈沖法、共振解調法。
f)結果應用
1)根據狀態監測評價的結果,對存在劣化傾向或異常的設備采取措施改善,如(不限于此):
——及時組織檢修消缺;
——增加檢查次數;
——納入重點監控或巡檢;
——縮短監測周期;
——納入檢修計劃,修理或更換損壞的機器或部件;
——優化執行計劃,如:修訂專檢計劃、修訂檢修周期及內容、修訂備件需求計劃等;
——修訂相關規程/規范,如:操作、保養、潤滑、點檢、檢修等規程/規范/標準;
——設備技術改造。
2)適用時,對狀態監測點數據的變化,編制趨勢圖,對照控制目標,反映監測點的變化趨勢;
3)根據需要,建立狀態監測指南,納入企業知識管理與應用。
g)儀器管理
1)適用時,應按期校驗(或校準)狀態監測儀器。
2)宜根據需要引進更有效、更先進的監測技術或監測儀器設備。
8.19.2 外協狀態監測
企業委托外單位(以下簡稱“外協”)實施設備狀態監測(檢測),宜由設備管理部門組織開展,并遵循下列適用的要求:
a)按需提出需要外協狀態監測(檢測)的設備及監測(檢測)項目;
b)視需編制外協狀態監測(檢測)的年度計劃及預算;
c)選擇并確定具有監測(檢測)項目資質的供方,簽訂合作協議或合同,并組織項目實施;
d)合作協議宜明確服務項目、監測周期、需求響應時間、質量要求、報告要求、安全作業要求和違約責任等;外協不免除或減輕設備使用單位應承擔的主體責任,外協服務商依據服務合同承擔相應責任;
e)應對外協狀態監測(檢測)實施過程中的安全、質量、進度管理、驗收、質量跟蹤,協調解決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
f)應要求外協監測(檢測)單位提供監測(檢測)記錄及診斷報告;
g)應根據診斷的結果及監測(檢測)單位的建議,對存在問題的設備采取措施改善,并驗證改善效果;
h)宜按本文件“8.12 供應商及承包商管理”,對外協狀態監測(檢測)單位進行管理。
8.19.3 數據分析工程師職責
a)負責設備運行狀態數據的監測與分析1),為設備運行安全提供預警分析報告,以幫助設備管理者,更好的實施設備運行維護保養;
b)負責設備生產工藝數據的監測與分析,為設備產線優化、節能降耗、提供預警分析報告,以幫助設備管理者優化工藝、優化能耗、提升效率;
c)負責異常設備的故障預警診斷分析和維修案例總結,為設備故障處理和維修工作改進提供專業的診斷分析報告,以幫助設備管理者建立設備故障代碼庫和維修案例庫。用以改進設備管理者的排故能力、效率和檢修技能的提升;
d)負責企業現有設備相關類數據源的梳理分析,結合企業需求,綜合多源異構數據優勢,為優化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提供整體分析報告,協助企業建立數據分析中心,深度挖掘工業大數據對設備管理的促進作用,保證工具理性;
e)負責企業設備數字化管理的總結分析,為設備管理者提供數字化管理的優化改進意見;
f)負責理論結合實際,數據結合案例,用數據驅動業務、業務轉化數據、數據優化管理;
g)負責用數據結合案例的分析把企業學歷不高,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們的經驗轉化為企業的設備運維知識財富;
注1:伴隨設備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掌握設備運行狀態及生產工藝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數字化的設備運行監控已經為數據分析奠定了基礎,數據分析成為日益緊迫的企業設備管理需求,數據分析工程師應獨立于設備管理和運行操作之外,為數據價值的挖掘提供有力支撐。
8.20 儀表管理
8.20.1 管理機制
a)明確儀表1)的歸口管理部門,配置與儀表管理相適應的專職技術人員;
b)建立儀表管理所需的制度,制度宜涵蓋現場儀表管理、過程控制系統管理、聯鎖保護系統管理、在線分析儀表管理。制度宜包括規范性引用文件、儀表管理的機構與職責、儀表選型、購置、安裝與驗收、使用、維護與檢修管理、檢定/校準、變更管理、更新及報廢、檢查考核等全過程管理,并將制度有效實施。
c)根據儀表管理需要,編制儀表運行、保養、檢查、校驗/檢定、檢修所需的標準或規程,并對使用人員做好培訓。
d)建立儀表臺帳、檔案2)和基礎資料。
e)視管理需要,建立儀表管理指標3)并進行統計、分析與改進。
f)定期檢查儀表管理的執行情況并視需進行分析與改進。
注1:儀表分類:溫度檢測儀表、壓力檢測儀表、流量檢測儀表、物位檢測儀表、機械量檢測儀表、成分分析和物性檢測儀表(如:輻射火焰探測器、噪聲測量儀、粉塵濃度測量儀)等。
注2:儀表檔案資料包括:工程竣工圖包括(裝置整套儀表自控設計圖紙及竣工圖);設計修改文件和材料代用文件;隱患工程資料和記錄; 儀表安裝及質量檢查記錄;電纜絕緣測試記錄;接地電阻測試記錄;儀表風和導壓管等掃線、試壓、試漏記錄;儀表設備和材料的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儀表校驗和試驗記錄; 回路試驗和系統試驗記錄;儀表設備交接清單;報警、聯鎖系統調試記錄;智能儀表、DCS、ESD、PLC組態記錄工作單;未完工程項目明細表等;儀表設備說明書。
注3:儀表管理指標通常指“儀表四率”,即儀表完好率、使用率、控制率、泄漏率。也可統計聯鎖系統投用率、可燃或有毒氣體檢測報警儀的安裝率、完好率和使用率等。
8.20.2 儀表選型、安裝與驗收基本要求:
a)綜合考慮滿足生產需要、安全可靠性(選用的儀表需考慮外殼防護等級(IP)適應使用環境)、技術先進性、企業儀表現狀和發展規劃、主流機種、經濟性。
b)儀器儀表,在選型時應考慮到防凍防凝等環境要求,安裝儀表時應充分考慮儀表的防凍防凝,如導壓管盡可能短,要便于保溫、伴熱等。
c)經過國家技術監督部門認可的合格產品。
d)放射性儀表,應符合《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的規定。
e)有利于企業集中管理,有利于系統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
f)儀表安裝及驗收,應符合儀表相關國標1)、行業及廠商的技術要求,驗收后應有記錄。
g)能源計量類儀表應按照能源計量器具配備通則要求執行。
注1: 儀表安裝與驗收,可參考標準GB 50093《自動化儀表工程施工及質量驗收規范》。
8.20.3 儀表的使用、維護、故障處理和檢修管理基本要求:
a)儀表在投用前,宜由技術人員根據儀表的特點編制相關規程,并對儀表的操作及保養人員進行培訓,視需要委外培訓;
b)用于監視和測量的儀表,應在使用前和(或)按規定的時間間隔或進行檢定/校準;
c)儀表應有醒目的儀表名稱、位號、重要參數等標識,并與儀表臺賬一致;適用時,可對儀表的工作范圍進行可視化標示,以方便日常巡檢;放射性儀表現場要有醒目的警示標志;
d)按企業既定的標準和要求,做好儀表日常檢查、保養工作;
e)儀表運行或檢查、檢修時發現異?;蚬收?,儀表技術人員應及時進行處理,并對故障現象、原因、處理方法及結果予以記錄;
f)應按有關計量法規要求,編制儀表檢定/校準計劃并實施,檢定/校準后的儀表應有檢定/校準狀態標簽、記錄,不應使用超期未檢或檢定不合格的儀表;
g)對儀表缺陷、故障、變更、聯鎖系統保養、檢修、操作、檢定等需退出聯鎖狀態或需要辦理儀表作業工作票的,應按企業規定要求辦理聯鎖工作票或儀表作業工作票,經權責人員批準后方可實施;
h)儀表檢修1),通常隨設備裝置停工時進行,視需編制檢修計劃,準備檢修所需的備品備件、材料、工具和標準儀器,需委外檢修的儀表則外協檢修;檢修后應有記錄2);
i)適用時,儀表單機校準后應進行回路聯校,參加聯鎖的儀表還應進行聯鎖回路確認。
注1:儀表檢修,指對儀表的清潔潤滑,解體清洗、除垢,整機或主要部件檢查及性能測試、調整、校驗、更換主要零部件或易損件,恢復外觀、整體修復、程序檢查、總體(整機)性能試驗、用戶軟件及數據備份,使其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出廠要求。自動化儀表設備的檢修周期原則上根據其在生產裝置的大修周期確定,國家有強制規定的按有關要求執行。
注2: 儀表檢修記錄的內容需包括:檢修儀表的位號、裝置名稱、儀表名稱及規格型號;外觀檢查記錄;重要儀表系統檢修前的測試記錄、設定值記錄;檢修后的測試、校驗記錄、設定值記錄;檢修中更換的零部件、調整過的部位;校驗時所用的標準儀器名稱、量程、精度及儀器編號;記事欄;檢修日期和檢修、驗收人員的簽字。
8.20.4 現場儀表管理
企業應明確管理職責、程序和要求,規范現場儀表選型、使用、維護與檢修管理,保障現場儀表設備可靠運行。主要內容包括儀表的設計、選型、安裝、調試與驗收,儀表設備分級與日常維護管理,可靠性分析、預防性維修和檢修管理,故障分析與應急處置,報廢和更新等。
8.20.5 過程控制系統管理
企業應明確管理職責、程序和要求,規范工業控制系統選型、使用、維護與檢修管理,保障控制系統可靠運行。主要內容包括控制系統的設計、選型、集成、工廠驗收(FAT)、安裝、調試與現場驗收(SAT),日常維護管理,可靠性分析、預防性維修、系統點檢與功能測試管理,控制系統安全與防護管理,故障分析與應急處置,升級和更新等。
8.20.6 聯鎖保護系統管理
企業應明確管理職責、程序和要求,規范聯鎖保護系統選型、使用、維護與檢修管理,保障聯鎖保護系統1)可靠運行。主要內容包括聯鎖保護系統的安全功能定義、分配及審核,設計、選型、采購、集成與工廠驗收(FAT),安裝與調試,SIL 驗證與現場驗收(SAT),聯鎖保護系統運行管理,變更管理,日常維護管理,可靠性分析、預防性維修、系統點檢與功能測試管理,在役系統 SIL 評估管理,系統安全與防護管理,故障分析與應急處置,升級和更新等。
注1:聯鎖保護系統包括各生產裝置所有的聯鎖參數的設置及聯鎖參數的檢測及處理設備(SIS、DCS、PLC系統)。
SIS系統(Safety instrumentation System),指安全儀表系統。
DCS系統(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指集散控制系統。
PLC控制系統(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
8.20.7 在線分析儀表管理
企業應明確管理職責、程序和要求,規范在線分析儀表選型、使用、維護與檢修管理,保障在線分析儀表可靠運行。主要內容包括儀表的設計、選型、安裝、調試與驗收,日常維護、定期校驗與數據比對管理,可靠性分析、預防性維修和檢修管理,故障分析與應急處置等。
8.20.8 儀表管理實施有效性檢查
設備管理部門及儀表專業管理人員,應定期檢查各單位儀表管理的執行情況,對不符合要求的應指導糾偏、通報、視需考核,并督促改善和驗證。儀表管理執行檢查要項包括但不限于:
a)監督檢查儀表巡回檢查制度的落實情況,發現故障及時消除情況,儀表完好率、使用率、控制率的達到情況;
b)連鎖投入使用率、完好率的達到情況;
c)關鍵裝置的故障安全控制系統正常投運情況;
d)SIS系統、DCS系統、PLC系統、工藝參數指示報警、連鎖的正常投運情況;
e)有連鎖分布圖及定期維護校驗記錄;
f)臨時變更記錄等技術資料齊全,連鎖裝置摘除與恢復有申請和領導審批手續;
g)可燃氣體、有毒氣體報警儀安裝率、使用率、完好率宜達到100%,并按規定進行校驗并有記錄;
h)手動試驗聲光報警正常,故障報警完好;
i)在線分析檢測儀完好、正確;
j)檢查儀表調節器、變送器、傳感器探頭完好、參數準確,無腐蝕、灰塵;
k)儀表設備完好,防爆區內儀表符合防爆規范。
8.21 計量設備管理
適用時,企業對計量設備1)的管理,通常宜涵蓋下列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a) 應明確計量設備的歸口管理部門及計量設備涉及的部門及崗位。
b) 宜建立計量設備管理的制度2),涵蓋計量設備的需求計劃與選型、采購、驗收、計量臺賬3)、操作及校準規程、使用、保養、檢定或校準、維修、報廢等。
c) 使用、保養、檢查(點檢)管理:
1)應經計量檢定合格,并有合格標簽;
2)計量設備的工作環境條件,符合設備的設計要求;
3)計量設備的使用者經過操作、保養培訓且符合要求;
4)視需要,建立計量設備的操作規程;
5)視需要,建立計量設備的保養標準并按標準實施;
6)視需要,建立計量設備的檢查標準并按標準實施;
7)為防止誤用,嚴禁使用無檢定合格證或者超過檢定周期以及經檢定不合格的計量設備。
d) 檢定或校準
1)企業內部校準的計量設備,應編制相應的校準規程,應編制校準計劃,并按計劃實施,校驗后應有記錄和校準狀態標簽。
2)外協檢定或校準計量設備,應編制檢定計劃,并按計劃實施,強檢類應向當地縣(市)級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指定的計量檢定機構,聯系有關檢定事宜,檢定后應有檢定記錄和校準狀態標簽。非強檢類可以聯系外協第三方有資質的校準公司進行。
e)維修與報廢
1)能內部維修的計量設備,可由內部專業人員進行維修;
2)需外協維修時,應按企業規定要求外協維修;
3)應有維修的記錄;
4)符合報廢條件的計量設備,按企業的審批程序辦理報廢。
注1:計量設備,指測量儀器、測量標準、參考物質、輔助設備以及進行測量所必需的資料的總稱。測量儀器 /計量器具 ,指單獨或與一個或多個輔助設備組合,用于進行測量的裝置。
注2:計量設備管理,宜參考GB/T 19022《測量管理體系 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
注3:計量設備臺帳,需包括(但不限于此)使用部門、分類編號、設備名稱、設備編號、規格型號、測量范圍、精度等級、出廠編號、制造廠商、啟用日期、檢定周期、檢定周期單位、檢定日期、檢定單位、檢定費用、下次檢定日期、檢定結果、設備狀態、存放地點、備注等。
8.22 設備管理信息化
應在企業整體信息化規劃中,明確設備管理信息化建設整體規劃和實施思路,同時和當前生產經營活動相應的設備專業管理,以及市場數據化、行業信息化、生產智能化發展趨勢進行結合,建立專業設備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實現對設備實施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數據化、標準化、信息化、痕跡化、智能化管理,包括設備檔案、設備履歷、運行監測、狀態監測、設備基礎管理(設備基礎信息及編碼、設備分類分級管理、作業標準化、安全管理等)、點巡檢管理、潤滑管理、保養管理、故障與事故管理、維修管理、設備可視化管理、更新改造管理、計量設備管理、特種設備管理、統計分析等功能,并不斷豐富和深化應用系統,以提高設備運行維護的科學管理水平,支撐設備管理體系的有效落地運行。適用時,企業應遵循下列要求:
a)基礎性。符合設備基礎管理屬性,是現代企業生產智能化、管理數字化與智能化的延伸;為上層分析、決策、發布等系統提供數據支持;應按照設備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策略,建立和完善設備運行維護和數據采集、分析應用系統,并配套建立專業設備管理軟件或信息化平臺,完善設備信息化管理制度和體系。
b)適用性。企業在自己開發或購置設備信息化管理系統前,應充分做好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系統的需求識別,以確保設備信息化系統適合并滿足自己企業的設備管理需求。
c)全面性。設備管理信息化系統應用覆蓋全部(產線)設備,包括生產設備、工藝質量檢測設備、監視和測量設備設施、維修工器具類設備設施、特種設備、計量設備等;適當的延伸和包含,包括設備整線、整機或其他輔聯設備設施、關鍵設備部件、測控裝置等;使用人員包括設備操作層、設備維護檢修層、專業技術管理層(包括安全質量成本管控相關方)、領導決策層;系統應用功能應逐步覆蓋設備管理的所有管理環節。
d)準確性。保證系統內的數據及信息正確、及時、完整、信息化系統運行安全;數據庫建設要求如下:
1)基礎信息數據庫,是構建設備管理系統的基礎框架,基礎數據可由系統自動完成填寫或選擇,例如組織機構的部門班組、人員信息、區域信息、固定資產及設備分類臺賬、資產低耗配置發放標準、物料數據(含備件、物資等)和庫存信息,各類技術標準、應急預案、計劃、目標指標、主要原輔材料、產成品信息,供應商及客戶信息等;
2)自動數采數據庫,從PLC、檢測儀器儀表、傳感器等采集的設備運行狀況參數,如頻率、速度、電流電壓、壓力、震動、溫度、水分、重量流量計量等數據;
3)業務記錄數據庫,各類記錄表單、統計分析報表、歸檔文件等,如故障記錄、故障分析和故障維修數據信息完整,關鍵設備形成故障案例庫;點巡檢、定期檢驗檢測、維修、潤滑、保養等計劃,作業記錄規范和完整,維修費用統計和設備運行維持費用統計等統計報表可基于系統固定格式或自選字段完成;必要時,數據信息可涵蓋設備點檢、保養、運行、交班管理等信息。
4)必要時,數據信息可涵蓋設備點檢、保養、運行、維修、交班管理等信息。
e)集成性。作為基礎數據庫提供系統,應能夠與企業其他信息平臺(如財務系統、采購系統、物資系統、MES系統, ERP系統、資產管理系統、SCADA1)等)提供一線一手數據,實現數據共享,優化企業資源。
f)專業性。能夠滿足企業的行業特點和個性特征,體現企業專業設備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形成不斷積累完善的企業設備動態知識庫,展示企業設備管理文化、思想、體系的專業平臺。
g)先進性。適用于當今通用信息平臺及信息工具,條件具備時可運用社交軟件(微信、釘釘、QQ等)、點巡檢APP、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信息化與設備管理的深度融合、分析和應用。
h)靈活性。能夠滿足企業實際經營管理的變化,適應企業持續性發展的需要,包容性框架設計,用戶自主靈活調整的流程設計、所需表單設計、數據庫的遷移等。
i)安全性。應有大容量數據備份儲存和安全冗余設計,確保信息化系統運行及數據安全,預防出現網絡安全事件2)。網絡安全應符合GB 40050-2021《網絡關鍵設備安全通用要求》。
j)實時性。應保證能夠實時采集必要的數據信息并將其傳送到應該知曉的部門、人員。
k)有效性。應保持系統模塊與設備管理實際工作需求的一致性,確保設備信息化軟件系統在設備管理中被有效運用。
l)簡便適用。各級管理人員,在權限范圍內使用的設備信息化功能模塊,應簡便并滿足工作要求。
m)信息化系統應與現場作業、實物管理、知識管理等相結合, 深入業務、關注過程, 建立記錄、收集、整理、管理、分析、改進的機制,為設備管理策略及措施的制定提供決策支持。
n)持續性
1)不斷進行設備管理信息化的持續改進,以適合本單位設備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適應設備管理信息化需求的不斷變化、設備管理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
2)持續改進的主要方向包括:設備管理要求與策略的提升而引起信息系統的功能擴展、數據優化完善、系統流程優化、系統版本升級、更新與改造、集成整合等。
o)保障性。應建立內部系統及網絡管理、基礎資源(操作系統、服務器、電腦硬件)管理制度,尤其是設備系統應用與考核制度體系,以確保信息化平臺與網絡安全、有效運行。
p)評價性。設備管理信息化應用一定時期,選擇適時地進行設備管理信息化的應用評估,包括應用效果評估和信息技術評估,不斷梳理總結成果、改進問題、融合信息理念和體系,提升設備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水平。
q)適用時,企業新建生產線要有智能制造規劃與要求,設備管理信息化建設前置;傳統企業設備管理水平日趨穩定,管理效率提升遇到瓶頸情況下,可以考慮設備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
r)企業應明確軟件更新3)、軟件版本升級4)的管理要求并有效實施。
1)對于關鍵設備運行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軟件安全隱患或缺陷,運營單位應及時組織供應商升級修復。
2)對于新增功能或其他優化性的軟件升級需求,應對功能變化和其它功能模塊受影響情況進行充分論證后方可施行。 升級后應有版本升級記錄5)。
注1:SCADA : 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ERP: 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MES: 制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注2:網絡安全事件是指因系統漏洞、計算機病毒、網絡攻擊、網絡侵入等對運營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的事件。
注3:軟件更新,指對原有軟件進行問題修復、 功能優化、 界面修改、 性能提升等方面的操作形成對原有版本的小范圍的升級, 不涉及架構的變更, 會保留上一個版本的大部分功能和使用習慣等。
注4:軟件升級,指軟件廠商在原有版本可用的前提下, 為了更好的滿足用戶需要而對原有軟件在功能、 界面、 性能、用戶交互性等方面做出的大范圍的升級,可能涉及架構和界面的整體修改,會變更原有軟件已形成的用戶使用習慣。
注5:版本升級記錄通常包括主版本、子系統名稱、子系統版本、發布日期、功能變更描述、發布或更新責任人、批準人、備注。
8.23 管道管理
適用時,企業應規范管道管理,宜涵蓋下列適用的要求:
a)管道管理應包括管道涉及到的管道、管件、閥門、管架及管架基礎等,管道上的儀表宜參照本文件條款“儀表管理”。
b)應建立管道基本信息臺帳1),工業管道資料2)應齊備。
c)企業宜根據需要建立管道管理制度、管道檢查標準,編制管道管理所需的記錄表3)和檢查計劃。對輸送可燃、易爆或有毒介質的壓力管道應建立應急措施(方案),并進行演練。巡檢記錄通常包括巡檢時間、路線、內容及報告和處理的問題,企業應將所制定的制度和技術標準有效實施。
d)管道管理制度,宜包括管道管理的職責與分工、管道規劃設計、管道施工與驗收管理、管道信息和技術檔案管理、防腐控制與絕熱、管道巡檢管理、管道離線或在線監測、管道檢驗管理、管道清洗、管道帶壓堵漏管理、管道報廢處置管理等。
e)管道檢查標準,宜涵蓋管道的宏觀檢查、管道內部檢測。
f)有壓力管道4)的企業,應參照壓力管道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安全技術規范及技術標準執行。壓力管道的設計、安裝、制作與安裝、檢驗,應符合GB/T 20801《壓力管道規范》。
g)壓力管道定期檢驗,應參照TSG D7005《壓力管道定期檢驗規程 工業管道》等適用的標準進行管理。
h)視需要,企業宜建立管道操作規程,管道操作規程通常包括操作工藝指標、重點檢查項目和部位、緊急情況的處置和報告程序。
i)按管道檢查要求和檢查計劃,實施管道檢查并記錄;檢查時發現的問題,應查明原因,及時處理,或按企業規定的要求上報處理。
j)管道的名稱、編號、介質、流向等標識宜參照GB7231《工業管路的基本識別色和識別符號》5)及適用的行業標準,若無適用的標準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不能滿足管道標識需求時,企業宜自己建立管道標識標準。地面管道應有介質、流向等標識,地下敷設的管道標識6),應在地面設置走向和介質等標識,包括RFID電子標簽7)。
k)外協檢驗、檢測管道,應選擇具有檢測資質的單位及人員進行管道檢驗。壓力管道檢測,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要求應滿足特種設備相關法律法規規定。
l)適用時,企業應實踐管道完整性管理8)。
m)適用時,企業可采用綜合管廊結構安全自動監測。
n)對從事管道安裝與檢修的施工隊伍,應具有管道安裝修理資質,企業應做好管道安裝與修理工程的過程監督、驗收、投用管理。
o)地溝管道巡檢按有限空間作業辦理,超過兩米高的應按照高空作業辦理。
注1:管道信息臺帳,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此):管道名稱、管道號、管道級別(按照工業管道級別劃分規定填)、設計單位、安裝單位、安裝年月、投用年月、管道規格(公稱直徑mm、公稱壁厚mm、道長度m)、設計/工作條件(壓力MPa、溫度℃)、輸送介質管道材質、起止點、防腐方式、保溫(絕熱)方式、清洗介質、鋪設方式、焊口數量,以及附件信息等,壓力管道還需有檢驗周期、檢驗結論、檢驗機構名稱、下次檢驗日期、備注。
注2:工業管道資料,通常指管道平面布置圖、管道工藝流程圖、單線圖、歷次在線檢驗報告、歷次全面檢驗報告、運行參數等技術資料。
注3:管道記錄,如:管道運行記錄、管道開停車記錄、管道隱患監護措施實施情況記錄、管道改造施工記錄、檢修報告、管道事故處理記錄、檢驗方案。
注4:按質檢總局《特種設備目錄》,特種設備里的壓力管道下設工業管道,企業在編制管理制度和標準時,應滿足特種設備的管理要求。
注5:GB 7231內管道介質只規范了八類,不能滿足企業管道標識實際之需,企業可在GB 7231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對管道標識進行自定義。有適用的行業標準,可直接參照行標。
注6: 地下敷設的管道標識,如:管道沿線陰極保護測試樁標識、里程樁標識、轉角樁標識。除對管道標識外,可根據管理需要,對閥門等設備進行(標號掛牌)標示。
注7:RFID電子標簽,RFID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俗稱"電子標簽"。
注8:管道完整性管理:對管道面臨的風險因素不斷進行識別和評價,持續消除識別到的不利影響因素,采取各種風險消減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圍內,最終實現安全可靠經濟地運行管道的目的。
8.24 絕熱防凍管理
企業對需絕熱1)、防凍的設備、管道及其附件,宜考慮下列適用的管理要求:
a)設備、管道及其附件的絕熱管理
1)應識別并確定需保溫2)、保冷3)的設備及管道、儀表及其附件。
2)根據絕熱的需要,做好絕熱全過程的管理,包括絕熱材料、絕熱設計、絕熱結構、絕熱工程施工和驗收、絕熱效果測試、絕熱工程的維護檢修和安全規定,宜參照標準GB/T 4272《設備及管道絕熱技術通則》、GB 50264《工業設備及管道絕熱工程設計規范》、GB 50126《工業設備及管道絕熱工程施工規范》、GB 50185《工業設備及管道絕熱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HG/T 20514《儀表及管線伴熱和絕熱保溫設計規范》。
注1:絕熱,指減少設備、管道及其附件向周圍環境散熱,在其外表面采取的增設絕熱層的措施。按熱流方向分為保溫、保冷。
注2:設備、管道及其附件保溫的部位,如:工藝生產中需要減少介質的溫度降低或延遲介質凝結的部位,防止引起燙傷的部位。
注3:設備、管道及其附件保溫保冷的部位,如:減少冷介質在生產和輸送過程中的冷損失,防止設備或管道表面凝露,與保冷設備或管道相連的儀表及其附件。
b)設備、管道及其附件的防凍管理
適用時,企業應明確防寒防凍(冬季)的時間段,應對設備裝置、管道及其附件(閥門、儀表等)等采取相應有效的防寒防凍措施,如:
1)廠房及設備間,保證不得低于5℃為原則。室內設備裝置防凍措施,如:門窗完好,玻璃齊全,關閉嚴密,棉門簾及密封皮條完好無損,中央空調、暖氣、加熱器供暖正常。
2)保溫。用保溫材料將儀器儀表及管線進行包裹保溫。
3)伴熱。根據需要,采取熱水伴熱、蒸汽伴熱、電熱管伴熱,儀表及管線伴熱的干線,供、回水/蒸汽宜加上監測儀表。
4)供水管線的泵坑、閥門井封堵嚴密,井內管道、閥門保溫完好,閥門井蓋完好,上蓋加蓋保溫材料,保證泵(井)坑內溫度在5℃以上。
5)室內現場溫度計懸掛配備到位。
6)遇有雨雪天氣要及時清除皮帶等設備上的積水、積雪,防止設備不能正常使用。
7)巡檢。日常要檢查廠房、設備間內的溫度,以及室外的保溫管線閥門正常、保溫箱正常、疏水裝置正常、保溫材料包裝完好、電伴熱供電元器件正常等。
8)空調機組的表冷器冬季進行壓縮空氣吹掃或者冷卻液置換的方式,防止銅管凍裂。
c)為做好設備、管道及其附件防凍管理,企業宜建立具體的管理要求,做好制度宣貫、執行指導、監督檢查并視需考核。
8.25 防腐管理
適用時,企業的設施、設備防腐蝕管理,宜考慮下列適用的方面:
a)企業應做好腐蝕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1)。
b)視需要建立設備防腐蝕管理制度2),明確防腐管理的歸口部門及相關單位及崗位防腐職責,制度的內容宜涵蓋防腐蝕管理的全過程,包括防腐蝕管理用表單格式及報告的格式和要求。
c)企業宜參考與防腐蝕有關的國標、行標、地標,結合實際,編制防腐管理制度、技術標準/規程。
d)裝置及管道內綜合防腐,宜將基材選擇、添加緩蝕劑、內涂鍍層和內襯里技術綜合起來,減緩裝置及管道內的腐蝕。
e)編制防腐蝕管理流程圖,包括設計、施工及驗收、使用管理等環節。
f)明確防腐蝕設計管理。
g)明確防腐蝕施工及驗收管理。
h)防腐蝕人員防腐蝕技術培訓和資質管理。
i)防腐設備儀器、材料、防腐蝕涂料及藥劑的采購及進出存管理。
j)建立設施、設備防腐蝕臺帳、定點測厚或監測布點圖(或單體圖),腐蝕圖片集、數據庫。
k)根據需要建立防腐技術方案、工藝防腐控制指標、防腐檢查及監測標準(規范),并按既定規范實施。
l)落實設備使用中的防腐管理,包括工藝防腐蝕控制指標、防腐蝕檢查與監測、設備技術改造及檢修時防腐管理要求,以及防腐材料及施工中的安全、環保要求。
m)建立防腐蝕檢測年度計劃,需外協檢測時宜編制費用預算。
n)視需要,做腐蝕專題研究(調查、研究、攻關等)。
o)適用時,企業可委托防腐專業公司提供防腐服務,如:定期防腐檢測、腐蝕檢查與分析評估、停工裝置腐蝕檢查,開展以腐蝕回路為基礎的腐蝕風險識別、排查檢測、腐蝕分析及評估預測。
p)防腐蝕四新技術的應用,即:防腐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
q)防腐蝕管理執行檢查并視需考核。
注1:腐蝕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涉及的腐蝕控制目標、腐蝕源、材料、技術、開發、設計、制造、施工與安裝、裝卸、貯存和運輸、調試、驗收、運行、測試檢驗、維護保養、維修、延壽、報廢、文件和記錄、資源、評估等要素實現有效管理, 符合安全、經濟、綠色環保和長生命周期運行的目標。
注2:設備、裝置、管道、建(構)筑物等,此處統稱“設備”。防腐蝕全過程,指防腐蝕流程圖、防腐蝕管理的職責、防腐蝕的設計、施工及驗收、臺賬、人員培訓、使用管理、日常維護和檢查、執行檢查并視需考核、采用標準等。
8.26液壓、潤滑及氣動設備管理
8.26.1安裝調試及驗收
a)應有足夠的安裝、調試技術文件來指導設備的安裝和調試,該技術文件應符合企業約定的設計技術要求和國家、行業的通用技術要求。
b)安裝設備前,應按照安裝、調試技術文件要求,對設備的油箱、管道等進行沖洗、吹掃和潔凈保管。
c)設備安裝完工后,應按照安裝、調試技術文件要求,對設備系統進行檢查、確認,無誤后進行壓力試驗、調試和試運轉。
d)設備安裝和驗收,參照本文件“7 前期管理”中適用的要求。有特殊要求的,還應參照企業約定的設計技術要求。
e)液壓、潤滑設備基本要求
1)設備的布置應提供足夠的空間和安全通道,便于操作、維護、檢修。
2)所有的控制裝置和儀表應安裝和布置,應易于操作人員觀察、試驗、調節和維護、檢修。
3)除非另有規定,公用的底座應設有排液槽。
4)油箱應提供閥門連接的放空管、排凝口和管道,使得設備運轉期間備用部件可以排放、清洗和再充滿。
5)油箱應具有水分和雜質分離的能力,油箱應配置法蘭連接的放空接口,宜提供油凈化器接口,并帶閥門和盲板。
6)除非另有規定,油箱和焊接在油箱上的所有附件、所有接觸流體的儀表零件應采用奧氏體不銹鋼材料。
7)設備位號、油冷卻器、油過濾器、油泵、油箱、高位油箱、儀表位號、管線號等應有規范、醒目的標示。
8.26.2 運維管理基本要求
a)企業應明確液壓系統、集中潤滑系統、氣動系統的管理職責和要求,并監督實施。
b)宜參照本文件“設備保養管理”、“設備點巡檢管理”、“設備狀態監測”、“設備潤滑管理”等相關條款的要求,建立下列適用的標準和表單(不僅限于此):
1)設備操作規程;
2)設備保養及點巡檢標準;
3)液壓、潤滑系統換油清洗規程;
4)換油標準;
5)換油時機(按期換油可編制“年度油品按期更換計劃”,按質換油可編制“油品年度檢測計劃”及引用的國家、行業換油標準);
6)過濾器、冷卻器的清洗或更換管理要求或定期更換計劃;
7)壓力容器、分氣缸、安全閥等的定期檢驗或檢測計劃。
c)為方便日常檢查維護,企業宜運用可視化的方法,對液壓系統、集中潤滑系統、氣動系統的相關元件進行標示。如:
1)管路名稱、介質及流向標示;
2)泵組、閥組、儀表、長管道及對應接頭等的名稱和位號標示;
3)集中潤滑管路分配器的名稱、編號及供用點名稱、編號標示;
4)氣動設備氣路中的油霧器內面液位范圍標示;
5)儀表的工作量程范圍標示;
6)系統原理圖;
7)關鍵提示或配圖的日常點巡檢標準。
d)企業應識別設備操作、維護和維修等崗位的技能要求,組織相應的管理和技術培訓,確保相關人員能夠勝任該崗位。
8.26.3 運行檢查維護基本要求
企業應做好下列適用方面的管理與執行落實:
a)設備完好,表面無積塵,無異音,無異味,無滲油無漏氣,存放油品的容器應具有防污染的裝置或措施;
b)設備系統的油溫、油壓、氣壓、流量、執行機構速度等相關參數符合設定要求,液位在規定的范圍;
c)企業應按照既定的點巡檢標準和周期,檢查1)液壓系統、集中潤滑系統、氣動系統,若檢查發現問題,應按照企業規定的要求進行處置;
d)企業應按照既定的保養要求、保養計劃,做好設備及過濾器、冷卻器等保養維護;
e)企業應按照既定的要求,做好油品的日常檢查或檢測,根據油品狀況實施按期或按質換油。換油前,應對液壓或潤滑系統進行清洗2)。清洗后系統的油液污染度檢測值應符合系統的設計技術要求;
f)對液壓系統、潤滑系統、氣動系統的備件、材料,在使用前應做好防污染、防變質等管理;
g)對液壓、潤滑、氣動設備出現的缺陷或故障,宜視需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包括邀請外部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源頭分析與治理,包括采取技術改造措施或更新設備。
注1:液壓系統日常檢查要點:
對系統的日常檢查能發現可能出現的問題的部位并提出維修措施。這些維修能延長機器的使用壽命和降低液壓系統的運行成本。日常檢查項目一般包括:
1)噪聲水平:噪聲水平增加可能預示有氣穴問題出現。過高的溫度使油液粘度降低,導致摩擦副的金屬與金屬接觸,從而會使噪聲水平提高。
2)振動:聯結松動或不對中會引起振動、磨損加速和失效。
3)沖擊載荷:系統元件,如軟管和裝配部件,受到因流量和壓力突然變化造成的沖擊載荷作用時,能導致泄漏和失效。在有沖擊載荷的地方,應在系統中安裝蓄能器。
4)泄漏:油液泄漏可導致油位下降,系統性能降低。此外,泄漏的成本損失大而且引起安全問題。
5)油液的氣味和顏色:盡管氣味和顏色不能用于說明油液的潤滑能力,但這些物理特性的變化說明可能存在污染(溶劑、添錯了油、降解等等),或油液已到達了其使用壽命的終點。如果對氣味和顏色的原因有懷疑,可將油樣遞交實驗室作油液分析。如果這些變化還伴隨有機器工作異常,就應換油并將油樣提交實驗室作油液分析。
6)過濾:加油濾網、透氣孔和過濾器的狀態(指示儀表或壓差儀表)應當能表明是否需要對其清潔或更換。
7)溫度:如前所述,從油液的壽命和系統性能兩方面看,將溫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很重要。溫度過高的原因有熱交換器阻塞或太臟、壓力過大、高溫介質竄入、內泄過多及油位過低。油液粘度過低(不能形成足夠的油膜)或過高(過多的剪切作用)也能導致較高的溫度。
8)起泡:油箱內油液表面有少量氣泡是正常的。氣泡過多可能說明吸油管路有泄漏、污染水平不達標或油液的抗泡性不合格。
注2:液壓系統(管道)沖洗后內腔污染度等級應符合設計技術文件的規定。設計技術文件未規定時,污染等級評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T14039《液壓傳動油液固體顆粒污染等級代號》的有關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液壓伺服系統的污染等級不應大于:—/15/12。
2)帶比例閥的液壓控制系統及靜壓供油系統的污染等級不應大于:—/17/14。
3)液壓傳動系統、動壓軸承供油系統,潤滑油集中潤滑系統污染等級不應大于:—/19/16
8.27 設備節能管理
企業為高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合理降低能源消耗,企業應明確下列適用的要求:
a)宜參考適用的國標、行標、地標1),建立能源管理制度,明確設備能源管理的單位及崗位職責;
b)應對員工進行能源管理制度、節能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和崗位技術培訓;
c)應識別并確定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響的設備;
d)宜建立可測量的節能控制指標和相應的考核規則;
e)宜合理配備和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能源計量器具,提高能源計量基礎能力,確保原始數據真實、準確、完整;按照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導則執行;
f)建立能源原始記錄和統計臺賬,明確能源統計人員,并按能源數據采集要求進行采集、統計和報送;
g)應定期監控重點用能設備的能源消耗及利用效率,定期進行能源統計和消耗狀況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視需采取措施改善;
h)必要時,采用高效的節能工藝、技術、設備(產品),并同時考慮采用節能技術2)和方法的經濟效益;
i)必要時,變配電系統節能降耗,宜從管理措施、技術措施兩方面進行。
注1:與節能管理相關的標準、規范(不限于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高能耗落后機電設備(產品)淘汰目錄》、GB/T 23331《能源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36713《能源管理體系 能源基準和能源績效參數》、GB/T 15587《工業企業能源管理導則》、GB/T 15316《節能監測技術通則》、GB/T 13234《用能單位節能量計算方法》、GB/T 2589《綜合能耗計算通則》、GB∕T 13234《用能單位節能量計算方法》、GB/T 40063《工業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指南》
注2:節能設備、技術和方法,如:合理匹配各系統和設備以優化用能、借鑒節能新技術和方法、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用智能微電網、分布式光伏發電、余熱余壓利用和綠色照明等技術。
8.28 設備維修費用管理
適用時,企業應規范設備維修費用1)的管理,并不斷追求運行費用合理化,宜考慮下列適用的要求:
a)應明確維修費用管理的權責、制度和流程;
b)宜明確維修費用的構成2);
c)宜明確設備維修費用預算編制的依據3);
d)設備維修費用預算的編制與使用
1)按預算編制時間和編制分工,編制設備維修費用預算;
2)按預算編制的程序進行審批及下達;
3)按預算執行的要求使用預算,做好結算統計與反饋;
4)必要時,進行預算變更(追加或削減)。
e)預算變更(追加或削減)。為確保維修費用的合理性,實現“應修必修”,按企業的管理要求,根據以下實際情況對費用進行適時調整包括但不限于:
1)人工、材料、備品配件價格變化(應時性)。
2)人工、材料、備品配件地區價差(地域性)。
3)檢修項目的增減。
4)檢修設備數量增減。
5)各項收費標準的變化。
6)基礎費用隨機組運行時間長短的修正系數。
f)維修費用實績分析與改進
1)必要時,企業可根據維修費用的數據,對費用實績與預算相比出現正負偏差、費用額度相對突出的項目、費用對標、費用指標等進行分析,找出差異。
2)通過維修費用實績分析,評估維修費用投入的合理性,對不合理使用的費用進行原因分析并采取對策進行改善,以達到既保證設備正常運轉,又逐步使維修費用合理化。
3)必要時,可參考國內企業公開發布的維修定額標準,結合企業實際修改、補充,建立自己企業的維修定額標準,為維修費用預算標準化奠定基礎。
4)必要時,企業可開展維修費用專項改善管理活動,參照本文件“10 改進”。
注1:本文件倡導對維修費用管理從預算精度的管控轉為從“生產總成本”角度衡量設備一生投入產出的最佳綜合效益和管理效果。改變維修費用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只是消耗、投入、支出的傳統觀念,通過將降低故障的時間和減少檢修的時間,折算為企業減少損失和增創效益的量化管理成果。
注2:維修費用的編制依據,通常參考國家、行業和企業內部政策調整、生產規模、與同行業先進指標對比、近年設備維修費用的實際支出、企業下年度生產經營目標及設備檢修重點項目、維修人工成本市場價格預測、設備制造及備件材料市場價格預測等。
注3:維修費用的構成或具體科目歸類,通常由設備部向財務部提出建議,具體由財務部確定。
8.29 設備科技創新管理
a)企業宜建立科技創新管理制度,做好立項有據、過程受控、質量達標、資料完整、按績獎勵,制度宜明確以下:
1)科技創新管理的單位及職責分工;
2)科技創新的管理流程(或程序),包括事前評估1)、事中評估2)、事后評估3)等管理要求;
3)應明確科技創新的范圍;
4)立項前評估、費用預算、項目申請與審批;
5)項目前期工作、項目過程管理、項目驗收與總結;
6)項目成果的應用與推廣(申請專利、發表論文、申報國家、省、市科學技術獎等);
7)科技創新獎勵辦法、項目資料管理等。
b)應對員工進行科技創新管理管理制度、科技創新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和崗位技術培訓。
c)應對科技創新工作者進行獎勵,實行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原則,凡在崗位責任制范圍內做出的具有革新因素并取得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均可視同科技創新。
d)科技創新工作的內容宜包括但不限于技術改造類、項目維修類科技創新和管理類科技創新,涵蓋以下內容:
1)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化;
2)在技術上進行自主創新,形成行業主導技術;
3)運用科技知識、信息、經驗,做出設備、系統、產品、工藝、材料等技術發明,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4)技術難度較大,解決了行業發展中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技術難點問題;
5)對設備、工藝、安全、檢測、工具、儀器、材料、維修等的技術改進;
6)應用高新技術對現有系統和設備進行改造;
7)更加有效地利用和節約能源、原材料方面的技術改進;
8)對企業設備信息化工作、智能制造水平改進和提高;
9)對公司重大技術和管理問題有決策作用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10)企業現代化管理的方法、手段的創新和應用;
11)對企業設備管理模式或方式、方法、流程的改進;
12)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小改小革及創新思路。
e)備科技創新管理工作宜按照項目立項、審批、實施、施工管理和驗收考核等環節進行。
f)科技成果評價4)??山Y合專業特點和企業管理職責劃分聘任相關業務部門領導、資深員工、行業專家作為評審專家,也可根據需要委托專業的科技評估機構對企業的科技成果進行評估。
g)企業委托專業評估機構評估前,應和評估實施者在評估合同或協議、任務書中,應當明確評估工作目標、范圍、內容、方法、程序、時間、成果形式、經費等內容和要求。
h)對科技創新有保密要求時,企業可通過簽訂保密協議的方式,要求參與科技創新成果評價人員必須遵守的保密要求,以保證敏感數據或信息得到保護。
i)針對形成的科技創新成果除進行內外部推廣外,還可通過向上級單位或專業機構申請科學技術獎、申請專利、申請著作、申請商標等方式獲取知識產權。
注1:事前評估:在科技活動實施前開展的評估,一般包括科技活動的可行性、目標、資源配置、預期效果等內容。
注2:事中評估:在科技活動實施過程中開展的評估,一般包括實施進展、組織管理、預期目標實現程度、職責履行程度等內容。
注3:事后評估:在科技活動完成時或完成一段時間后開展的評估,一般包括科技活動的預期目標完成情況、產出、效果、影響等內容。
注4:科技成果評價(評估),指對科技成果開展的評估,一般包括科技成果的創新性、先進性、成熟度、可行性、應用前景、潛在風險、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內容。
8.30 電氣管理
8.30.1 管理機制
a)機構。企業應明確電氣管理的部門及其職能。
b)職責。電氣管理部門負責企業內部電力系統的管理、協調、監督、技術指導、對外業務聯系、委外維修等工作,并貫徹落實企業變配電管理制度,應根據工作內容(變電站/所前期管理及運維期培訓、巡視、操作、維護、檢測、消缺、工作監督檢查等),明確相關崗位職責并落實崗位責任制。
c)制度。電氣管理部門應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組織電氣管理和技術人員,建立電氣專業管理規章制度1)。
d)標準。電氣管理部門應依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上級供電公司及本企業管理要求等,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編制安全2)、運行、調度、巡視、檢修、試驗、檢測等技術標準。
e)電氣管理部門應貫徹落實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制度辦法、措施方案等,并定期復審,視需修訂,同時做好文檔控制管理。
f)電氣管理部門應定期做好自主監督檢查,檢查、指導電氣專業人員遵守制度和標準,并及時、準確、真實填寫相關記錄、臺賬。
g)設備管理等部門應定期對電氣管理部門的履職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注1:變配電管理制度,宜包括以下適用的方面(但不限于此):
安全規程、調度規程、運行規程、檢修試驗規程、應急預案、班組管理(運行崗位責任、變電站(所)或變配電室值班及交接班管理)、設備巡視、倒閘操作、工作票管理、操作票管理、特種作業管理、故障及異常處理、缺陷管理、設備維護、輔助設施管理、運維分析、運維記錄及臺賬、檔案資料、儀器儀表及工器具、人員培訓、檢查與考核等。
注2:編制變配電安全工作規程時,宜考慮以下方面:
1)參考規程標準編制,可參考GB 26859《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電力線路部分》、 GB 26860《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發電廠和變電站電氣部分》、《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安全工作規程》(變電站和發電廠電氣部分、電力線路部分)。
2)規程涵蓋變電站一次、 二次設備及輔助設施的運行、操作注意事項、故障及異常處理等內容。
3)倒閘操作、送電、停電操作。
4)電力電纜工作、線路作業、帶電作業、動火作業、高處作業等。
5)在六氟化硫電氣設備上的工作。
6)在停電的低壓配電裝置和低壓導線上的工作。
7)二次系統上的工作。
8)電氣試驗規程,如:高壓試驗、便攜型儀器的測量、鉗形電流表的測量、絕緣電阻表測量絕緣、直流換流站閥廳內的試驗。
8.30.2 投運前管理
a)變配電設備前期管理基本要求
1)企業應按國家、地方法律法規、國家及電力、石油化工等行業相關標準,做好變配電設備1)的前期管理,包括電力系統的規劃、設計、選型、制造/檢驗、安裝、調試、交接試驗、試運行、驗收、投用等管理,宜參考本文件“7 設備前期管理”中適用的要求。
2)企業在電力系統規劃及選型階段,應選擇有資質的機構進行規劃設計,宜請上級供電公司的專業人員提供建議。應明確設計依據、進行負荷分析、明確電力設備選型、導體選擇、電力布線、接地和防雷等規劃和技術要求,開展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圖紙交底等工作,以及配套的電力設備管理信息系統規劃。
3)企業內電力系統在設計選型時應滿足安裝和使用要求,可按照區域從總降壓變電站、高壓配電所、電力線路、變配電設備和用電設備分別明確設計原則,也可按照設備類型從電力變壓器、繼電保護裝置或微機保護裝置、低壓動力配電柜/配電箱等分別明確設計原則。
4)電氣設備應按正常工作條件選擇,并按短路條件校驗。按正常工作條件選擇電氣設備時,應考慮電氣設備工作的環境條件和電氣要求。按短路條件校驗電氣設備時,應保證電氣設備在發生短路故障情況下具有足夠的動、熱穩定性。環境條件指電氣設備的使用場所(戶外或戶內)、環境溫度、海拔高度以及有無防塵、防腐、防火、防爆等要求。電氣要求指對設備電壓、電流和分斷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b)在變配電設備投運前,變配電管理部門應組織做好下列適用的工作:
1)發布相關管理制度、規程、標準、表單并配備齊全;
2)組織崗位人員進行應知應會培訓;
3)配備足夠的儀器儀表、工器具、安全工器具、備品備件等。應做好檢驗、入庫,建立實物資產臺賬;
4)若有配置變配電信息化系統,應將設備臺賬、主接線圖等信息錄入系統;
5)應根據國家及電力行業相關標準,制作并安裝設備標識牌、相序牌、安全標志牌等;
6)應根據國家及電力行業相關標準2),做好變電站(所)或變配電室的驗收工作;新建、改造、 大修后的電氣設備,在投入運行前應按GB 50150《電氣裝置安裝工程 電氣設備交接試驗標準》的要求進行交接試驗,試驗合格后方可投入運行。
7)投運前電能質量管理。電能質量干擾源建設項目在接入電力系統規劃設計階段,應進行電能質量預測評估;在建設項目的試運行階段,應進行電能質量監測評估。監測評估宜在電網較小運行方式和電能質量干擾源正常運行的各種工況下進行。預測評估、監測評估等相關工作應由項目建設單位委托有資質的機構進行。
8)應做好變電站(所)或變配電室工程竣工資料的整理、歸檔和移交。
注1:變配電設備,包括電力變壓器、高低壓開關設備、保護設備、電能計量設備及儀器、測量設備、無功補償設備、高壓開關柜和低壓配電屏等。
注2:電力法律法規及標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電力監管條例、GB 50052《變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 50169《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GB 50150《電氣裝置安裝工程 電氣設備交接試驗標準》、DL/T 596《電力設備預防性試驗規程》、DL/T969《變電站運行導則》、DL/T 5510《智能變電站設計技術規定》。
8.30.3 作業現場的基本條件
a)變配電作業現場的生產條件和安全設施等應符合相關標準規范要求,工作人員的勞動防護用品應合格、齊備。
b)變配電所的照明、圍墻、大門完好;現場環境整潔,場地平整,道路暢通,值班室整潔、有序;放置的安全器具、工具、儀表、備品備件、材料、鑰匙等物品,標識清楚、整齊有序;值班室各類技術資料擺放整齊,標示齊全、醒目。
c)配電室現場環境基本要求
1)配電室內環境整潔,場地平整,設備間不應存放與運行無關的物品,不應有與其無關的管道和線路通過,巡視道路應暢通。
2)配電室空氣溫度和濕度應符合GB/T 24274《低壓抽出式成套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和 DL/T 593《高壓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標準的共用技術要求》的要求,設備區域內應配有溫、濕度計。
3)室內變配電裝置布置、安全凈距、通道與圍欄等應符合GB 50053《2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GB 50054《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9《35kV~110kV變電站設計規范》、GB 50060《3~110kV高壓配電裝置設計規范》、DL/T 5352《高壓配電裝置設計技術規程》等的要求。
4)配電室門、 窗及安全出口的設置應符合GB 50053《2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 GB 50352《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等的要求,出入口應設置高度不低于400mm 的防小動物擋板并采取其他防鼠措施。
5)室內變壓器、高壓配電裝置、低壓配電裝置的操作區、維護通道應鋪設絕緣膠墊,開關柜前后均應鋪設絕緣墊,絕緣墊以1000V電壓為界分為高壓和低壓絕緣墊。
6)電纜溝蓋板齊全,電纜夾層、電纜溝和電纜室設置的防水、排水措施完好有效。
7)設備構架、基礎無嚴重腐蝕,房屋不漏雨,無未封堵的孔洞、溝道。
d)安全器具。應配備電壓等級匹配、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安全工器具:
——絕緣安全工器具:絕緣桿、驗電器、攜帶型短路接地線、絕緣手套、絕緣靴(鞋)等;
——登高作業安全工器具:防靜電安全帽、安全帶、安全繩、非金屬材質梯子等;
——檢修工具:螺絲刀、扳手、鋼鋸、電工刀、電工鉗等;
——測量儀表:紅外溫度測試儀、萬用表、鉗形電流表、絕緣電阻表、鉗形接地電阻測試儀等。
1)現場使用的絕緣安全工器具應合格。企業應按規定周期和要求,對絕緣安全工器具進行試驗。應按器具的使用說明書等要求存放保管;
2)變配電運維班應配置充足、合格的安全工器具,建立安全工器具臺賬,應統一分類編號,定置存放;
3)宜參照DL/T 1476《電力安全工器具預防性試驗規程》,根據試驗周期建立試驗計劃表,試驗到期前及時送檢,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4)安全工器具使用前,應檢查外觀、試驗時間有效性等。絕緣安全工器具使用前、后應擦拭干凈,使用后檢查合格方可返庫存放。
5)無人值班配電室可根據智能運維操作隊配置安全工器具的情況,合理配置安全工器具,智能運維中心應對絕緣工器具進行管理,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現場絕緣工器具品類、數量、投放日期、試驗人員、試驗日期、下次試驗日期等。
e)常有人工作的場所及施工車輛上宜配備急救箱,存放急救用品,并應指定專人經常檢查、補充或更換。
f)標志標示
——配電室的出入口應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牌。配電室內各種標示應齊全、清楚、正確, 設備上不應粘貼與運行無關的標示。每面配電盤柜應有名稱、編號,雙面維護的配電盤柜前和盤柜后均應有編號,且名稱編號應與模擬圖板(屏)、自動化監控系統、運行資料等保持一致。配電裝置前應標注警戒線,警戒線距配電裝置應不小于800mm。電纜的首端、末端和分支處應設標志牌。
——變配電系統及設施、電纜電線等,宜參照GB/T 30085《工業系統裝置和設備及工業產品 電纜和電線的標記》、GB 2894《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電網企業等標準,做好所需的安全標志1)和可視化標示,讓安全和標示一目了然。
g)攜帶型儀器儀表。應根據變配電設備和線路巡視、檢測等實際需要,配備必要的攜帶型儀器儀表2),培訓人員會正確使用,并遵循DL/T 1199《電測技術監督規程》的規定進行檢定。
注1:安全標示內容:
禁止類標志如:禁止合閘,有人工作!禁止合閘,線路有人工作!禁止攀登,高壓危險!
警告類標志如:止步 高壓危險!
指令類標志如:從此上下!在此工作!
提示類標志如: 已接地
注2:檢測用儀器如:紅外熱像儀、(超聲波)局部放電檢測儀、絕緣及接地電阻測試儀、六氟化硫氣體定量檢漏儀、電能質量分析儀、電纜故障檢測儀等。
8.30.4 變配電安全管理
a)防誤閉鎖裝置管理
1)企業宜配置防誤閉鎖裝置,裝置應安全可靠,能夠實現“五防”功能,即:
——防止誤分、誤合斷路器;
——防止帶負載拉、合隔離開關或手車觸頭;
——防止帶電掛(合)接地線(接地刀閘);
——防止帶接地線(接地刀閘)合斷路器 (隔離開關) ;
——防止誤入帶電間隔。
2)運行規程中應明確防誤閉鎖裝置的日常運維方法和使用規定,應定期檢查防誤閉鎖裝置并記錄,記錄宜包括名稱、型號、數量、檢查日期、檢查項目、存在問題、檢查人員、備注。
3)防誤閉鎖裝置應保持良好狀態,發現存在缺陷應立即處理。
4)防誤閉鎖裝置及電氣設備出現異常要求解鎖操作,或電氣設備檢修需要解鎖操作時,應經防誤裝置專責人現場批準,并在值班負責人監護下由運維人員進行操作。
5)接地線管理。接地線的使用和管理應嚴格按安全操作規程執行。接地線的裝設點應事先明確設定,并實現強制性閉鎖。
b)工作票管理
1)電氣設備設施、電力線路、二次系統的檢修、改裝、調整、試驗、校驗等工作,應填寫工作票1)。
2)工作票應遵循國家、行業及企業變電站安全規程中的有關規定,明確工作票管理要求,規范工作票的格式和內容。工作票的種類和票面格式使用應符合 GB 26860《 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發電廠和變電站電氣部分》的要求。
3)一張工作票中,工作票簽發人、工作許可人和工作負責人三者不應為同一人。
4)一個工作負責人不應同時執行兩張及以上工作票。
5)在開工前工作負責人應根據工作任務的要求,確定檢修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停電范圍、工作時間及所需采取的安全措施等填寫,并按企業規定審批。
6)管理人員應定期檢查工作票,對不合格的工作票,應提出改進意見,并簽名,視需考核。
注1:工作票,也稱為“安全作業票”或“安全作業許可證”,是準許在電氣設備上(檢修等)工作的書面安全要求之一,宜包含編號、工作地點、工作內容、計劃工作時間、工作許可時間、工作終結時間、停電范圍和安全措施,以及工作票簽發人、工作許可人、工作負責人和工作班成員等內容。
c)操作票管理。倒閘操作,參照本文件“倒閘操作”的要求執行。
d)運維人員、檢測人員、檢修人員在現場工作中應高度重視人身安全,針對帶電設備、啟停操作中的設備、瓷質設備、充油設備、含有毒有害氣體設備、運行異常設備及其他高風險設備或環境等應開展安全風險分析,確認無風險或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后方可開展工作。
e)臨時用電。企業在施工、生產、檢維修等作業過程中,臨時性使用低壓供電的作業,應參照JGJ46《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及行業、企業的臨時用電管理規范進行管理。
f)停送電管理。企業應明確停電、送電的管理要求,以規范供電方(含上級供電公司)設備有故障需停電、開關跳閘等停電,或各用電部門進行設備停電檢查、保養、檢修等需停電作業。
g)專項管理。應根據本地區的氣候特點和現場實際,做好防汛管理、防(臺)風管理、防寒管理、防高溫管理、防潮管理、防小動物管理、防沙塵災害等管理。
h)危險品管理
1)企業變配電所用的危險化學物品管理應符合《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規定。
2)危險品應有專人負責保管并建立相關臺賬。
3)各類可燃氣體、油類應按產品存放規定的要求統一保管,不得散存。
4)備用六氟化硫氣體應妥善保管,對回收的六氟化硫氣體應妥善收存并及時處理。
5)六氟化硫配電裝置室、蓄電池室的排風機電源開關應設置在門外。
6)廢棄有毒的電力電容器、蓄電池要按國家環保部門有關規定保管處理。
7)設備室通風裝置因故停止運行時,禁止進行電焊、氣焊、刷漆等工作,禁止使用煤油、酒精等易燃易爆物品。
8)蓄電池室應使用防爆型照明、排風機及空調,通風道應單獨設置,開關、熔斷器和插座等應裝在蓄電池室的外面,蓄電池室的照明線應采用耐酸絕緣導線暗線鋪設。
9)企業宜參考GB 26859《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電力線路部分》、GB 26860《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發電廠和變電站電氣部分》、GA 1800《電力系統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等與變配電、用電有關的標準,以完善企業的變配電安全管理。
8.30.5 應急電源管理
為提高應對電力突發事件(如突然停電)的能力,有效預防次生災害發生,保障企業生產需要,企業應做好以下適用的方面:
a)使用柴、汽油發電機作為自備應急電源1)的用戶,應定期對柴、汽發電機進行安全檢查、預防性試驗、啟機試驗和切換裝置的切換試驗,并做好記錄。
a)使用UPS電源作為自備應急電源的用戶,其安全管理遵照《不間斷電源設備 第1-1部分: 操作人員觸及區使用的UPS的一般規定和安全要求》和GB 7260.4《不間斷電源設備 第1-2部分:限制觸及區使用的UPS的一般規定和安全要求》的要求執行。
b)非重要電力用戶,宜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應急電源,并做好應急電源日常檢查維護管理、定期進行啟機或切換試驗,確保應急電源可靠,隨時可用。
c)重要電力用戶2)選用的自備應急電源設備要符合國家有關安全、消防節能、環保等技術規范和標準要求,宜參照 GB/T 29328-2018《 重要電力用戶供電電源及自備應急電源配置技術規范》進行管理。
d)重要電力用戶要按照國家和電力行業有關規程、規范和標準的要求對自備應急電源定期進行安全檢查、預防性試驗、啟機試驗和切換裝置的切換試驗,自備應急電源啟動時間應滿足安全要求。
e)重要電力用戶要制訂自備應急電源運行操作、維護管理的規程制度和應急處置預案,并定期(至少每年一次)進行應急演練。
注1:自備應急電源,用戶自行配備的在正常供電電源全部發生中斷的情況下,能為用戶保安負荷可靠供電的獨立電源。企業自備應急電源類型,如:自備電廠、發動機驅動發電機組、靜態儲能裝置(不間斷電源UPS、EPS、蓄電池、干電池)、動態儲能裝置(飛輪儲能裝置)、移動發電設備、其他新型電源裝置。
注2:重要電力用戶的界定與分類,見 GB/T 29328-2018《 重要電力用戶供電電源及自備應急電源配置技術規范》的附錄。
8.30.6 電氣作業人員基本要求
a)電氣作業人員應接受相應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崗位技能培訓(如:設備巡視、設備維護、倒閘操作、帶電檢測等),經考試合格上崗。
b)電氣作業人員應取得合格有效的“特種作業操作證(電工)”1)、2)。
c)電氣作業人員會正確使用本崗位的各種安全工具和消防器材,會觸電急救的方法。
d)電氣作業人員了解變配電作業現場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緊急處理措施。
注1:特種作業操作證(電工)培訓,可參加各省、市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舉辦的專業培訓。
注2:電氣作業人員知識和技能培訓,如:應掌握變配電運行和安全操作規程,熟悉變配電所一、二次系統的接線和運行方式,熟悉設備的安裝位置、結構性能、運行操作和維護方法,會處理突發應急狀況,了解電力負荷情況,并能根據系統負荷的變化進行負荷調整和電壓調節等。
8.30.7 值班管理
a)值班人員上崗期間應穿全棉長袖工作服和絕緣鞋。非配電室值班人員因工作需要進入配電室設備區時應登記,值班人員應監護陪同。
(1)智能變配電所(室)無人值守,運維工作人員應按企業規定的頻次進行巡查,并保持聯系暢通。智能運維中心負責對配電室設備運行數據、狀態及環境進行實時監控。負責對監控數據巡視、瀏覽視頻,分析采集數據,監測到設備故障缺陷時,應迅速、準確對異常信號做出初步分析判斷,根據情況通知智能運維操作隊對設備進行檢查,并啟動相應的缺陷處理流程。
b)有人值班的非智能變配電站(室),企業應落實變配電所(室)值班制,運維工作人員應按值班及交接班管理要求,做好值班工作。巡視檢查頻次,宜每班巡視1次。
c)監視變電所內所有設備的運行狀態,按規定的頻次進行巡視檢查,及時抄報各種運行數據,記錄運行日志。
d)若發生故障或事故時應進行緊急處理,發現系統或設備運行不正常時,應及時處理并按規定的流程和時限上報給規定的人員,并做好記錄。
e)電壓及無功補償管理。監視電網功率因數、電壓,使得系統電壓在滿足企業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滿足負荷、功率因數控制值,并視需進行電壓調整。
f)進入電纜隧道、電纜井、電纜溝道、電纜夾層等作業時,應遵守有關地下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管理要求。
8.30.8 倒閘操作
a)電氣操作票應參照GB 26860《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發電廠和變電站電氣部分》附件相關內容編制,并統一編號,按順序使用,不得缺頁。
b)10/6kV及以上電壓等級的配電室運行中,需要改變運行方式或電氣設備改變其工作狀態時,應填寫操作票。
c)填寫操作票應按值班調度或值班負責人下達的命令,在核對無誤后進行,調度的操作命令應有明確記錄。電力線路操作票填寫標準以GB 26859《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電力線路部分》的規定為準。
d)操作票由操作人員填寫,一份操作票只能填寫一個操作任務,一個操作任務中相關聯的一、二次設備操作項目均應填寫在操作票中,按票操作。斷路器、隔離開關、接地刀閘、接地線、壓板(連片)、切換把手、保護直流、操作直流、信號直流回路以及二次電壓、電流回 路投退(切換)、保護裝置定值區切換等均應視作獨立的操作對象,填寫操作票時列為單獨的操作項目,不得并項。
e)操作前應根據模擬圖板(屏)或接線圖核對所填寫的操作項目,并經審核簽名。
f)填寫操作票,應使用統一規范的術語,使用標準化簡體漢字填寫,電工單位符號、設備名稱等應使用通用標準,使用計算機編制或鋼筆、圓珠筆填寫。使用手工填寫的票面應保持字跡工整清晰、整潔,設備名稱、編號及術語等關鍵字不得涂改。
g)操作票由操作人填寫、簽名,監護人審查、簽名,值班負責人審核簽名后執行;計算機生成的操作票應按此程序審核簽名后執行。
h)操作時應執行唱票和復誦,每操作完一步,應在操作項目前劃“√ ”。操作執行結束,在最后一步下方加蓋“已執行”章,章印不應掩壓步驟項。作廢操作票應在作廢頁“操作任務”欄內蓋“作廢”章,并在作廢操作票首頁“備注”欄內注明作廢原因。
i)下列項目應填入操作票:
(1)拉、合斷路器、隔離開關,檢查斷路器、隔離開關的位置;
(2)拉、合接地刀閘,檢查接地刀閘的位置;
(3)使用帶電顯示器進行驗電,檢查帶電顯示器顯示是否正常;
(4)驗電、裝拆接地線;
(5)恢復送電前,檢查待送電范圍內短路接地線已拆除,接地刀閘已拉開;
(6)給上或取下控制回路、合閘回路或電壓互感器二次回路熔斷器,切換投退保護壓板;
(7)檢查設備或線路運行正常。
j)事故緊急處理、自動程序操作、拉合斷路器或開關的單一操作,可不填寫操作票。
k)倒閘操作應有值班調控人員或運維負責人正式發布的指令,并使用經事先審核合格的操作票,按操作票填寫順序逐項操作。對調控指令有疑問時,應向發令人詢問清楚無誤后執行。
l)電氣設備的倒閘操作應嚴格遵守現場運行規程進行。
m)倒閘操作應盡量避免在交接班、高峰負荷、異常運行和惡劣天氣等情況時進行。
n)監護人確認無誤后發出“正確、執行”動令,操作人立即進行操作。
o)每步操作完畢,監護人應核實操作結果無誤后立即在對應的操作項目后打“√”。
p)全部操作結束后,操作人、監護人對操作票按操作順序復查,仔細檢查所有項目全部執行并已打“√”(逐項令逐項復查)。
q)在完成上述操作后,應在運行日志上作好記錄。
r)操作完畢后向值班調控人員匯報操作情況、將安全工器具、操作工具等歸位,將操作票歸檔管理。
s)根據需要,每月班組審核己執行的操作票報主管部門,由主管部門進行審核并加蓋“合格”或“不合格”印章,視需統計合格率。
8.30.9 巡視與保養
a)運維人員應按變配電管理部門既定的巡視(檢)頻次和標準,對管轄區域的設備進行巡視1),并按既定的要求記錄。
b)運維班班長及電氣工程師應定期參加巡視,并對運維人員的巡視檢查質量進行監督檢查。
c)有條件的企業,可應用智能巡檢機器人2)開展巡視工作,智能巡檢機器人巡視結果異常時,應立即安排人員進行現場核實。
d)變配電管理部門,宜編制變配電站(所)設備年度維護計劃,計劃宜包括設備名稱、維護內容、周期、執行崗位、執行驗收等,并按計劃實施。
e)巡視或保養維護發現的缺陷,應參照本條款標準“設備缺陷管理”執行。
f)變配電管理部門宜明確變電站(所)或變配電室定期輪換3)的設備名稱、周期、實施崗位、執行驗收,并按輪換要求實施。
注1:日常巡視、保養維護的設備,如:避雷器動作次數、泄漏電流抄錄。管束結構變壓器冷卻器沖洗。高壓帶電顯示裝置檢查維護。單個蓄電池電壓測量,蓄電池內阻測試。在線監測裝置保養。全站各裝置、系統時鐘核對。防小動物設施維護。安全工器具檢查。防器材、消防設施維護。微機防誤裝置及其附屬設備(電腦鑰匙、鎖具、電源燈)維護、除塵、邏輯校驗。地螺栓及接地標志維護。排水、通風系統維護。漏電保安器試驗。室內、外照明系統維護。機構箱、 端子箱、 匯控柜等的加熱器及照明維護。防設施維護。二次設備清掃。電纜溝清掃。事故油池通暢檢查。配電箱、檢修電源箱檢查、保養。室內SF6 和含氧量告警儀檢查維護。防汛物資、設施在汛前進行全面檢查。
注2: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具有遙控巡檢、智能測溫(熱成像)、故障報警等功能,可定點識別避雷器、斷路器及變壓器表計等工況類指示。
注3:定期輪換(切換)的設備,如:站用交流電源系統的備自投裝置切換檢查;對強油 (氣)風冷、強油水冷的變壓器冷卻系統,各組冷卻器的工作狀態(即工作、輔助、備用狀態)進行輪換運行;對 GIS 設備操作機構集中供氣的工作和備用氣泵,輪換運行;對通風系統的備用風機與工作風機輪換運行。
8.30.10 定期檢測管理
企業為保證變配電設備及線路的安全運行,及時發現、診斷缺陷,對變電所主要電氣設備進行電氣檢測、試驗,宜做好以下適用的方面:
a)試驗、 校驗主要依據:
1)按DL/T 596《電力設備預防性試驗規程》的試驗項目和周期要求,進行電氣設備的預防性試驗1)。
2)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的調試、校驗和定期校驗周期應按 DL/T 995《繼電保護和電網安全自動裝置檢驗規程》的規定執行。
3)接地裝置及系統的定期檢查、測試和維護應按DL/T 995《繼電保護和電網安全自動裝置檢驗規程》的規定執行。
4)絕緣安全工器具應按GB 26860《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發電廠和變電站電氣部分》的試驗項目和周期等要求,進行首次使用前和使用中定期的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安全帶、安全繩、梯子等墜落防護裝備的使用期限和檢測要求應符合 GB/T 23468《墜落防護裝備安全使用規范》的要求。
b)試驗、調試和校驗工作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和人員進行。
c)明確需檢測的設備2)及分工。變配電管理部門應根據實際需要,明確納入定期檢測的設備、檢測項目、檢測周期、檢測標準、檢測分工(自檢、外協)。
d)檢測標準。視需要組織編制變配電設備檢測規程(或技術標準),檢測規程宜包括檢測條件(環境要求、待測設備要求、人員要求、安全要求、儀器要求)、檢測準備、檢測方法、檢測數據分析與處理、檢測原始數據和報告等。
e)檢測計劃
1)應根據既定的檢測項目和周期,編制設備檢測年度工作計劃;
2)應按年度檢測計劃既定的周期、標準,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合理安排月度檢測計劃,組織開展檢測工作,并確保作業全過程安全和質量的可控;
3)以下情況,可提前或盡快安排停電檢測,或根據實際情況酌情縮短檢測周期:
——遇設備修后重新投運;
——經受故障電流沖擊、過電壓等不良工況后的設備;
——在巡檢中發現有異常,此異??赡苁侵卮箅[患所致;
——帶電檢測顯示設備狀態不良;
——通過歷次的例行試驗有朝著注意值或警示值方向發展的明顯趨勢,或者接近注意值或警示值等。
f)檢測準備。按確定的月檢測計劃,明確具體檢測時間和項目、負責人、監護人與工作組成員,落實檢測儀器、工器具,以及操作票、工作票、作業卡準備、安全措施準備。
g)檢測實施
1)檢測前,檢測工作負責人應做好技術交底和安全措施交底,并檢查安全措施到位。
2)檢查后,檢測工作負責人組織實施,做好現場安全、技術和檢測結果控制。
3)參與檢測的人員應嚴格按照檢測儀器設備操作規范、檢測標準作業卡進行現場檢測。
4)檢測后,檢測人員應及時、準確記錄保存試驗數據、檢測圖譜。
h)檢測驗收
1)檢測工作結束并完成自驗后,檢測人員應通知當值運維人員參與驗收,并介紹檢測情況。
2)檢測驗收,宜由檢測負責人和運維人員共同驗收。
3)驗收內容包括無遺漏檢測項目、記錄數據無誤、被測設備外觀整潔、零部件標志齊全且恢復到工作許可前的電氣接線狀態、場地清理干凈。
4)停電試驗工作,當值運維人員應到現場進行驗收;帶電檢測工作,運維人員可利用巡檢時進行驗收。
5)現場驗收完成后,檢測人員及時填好檢測記錄,并給當值運維負責人簽字確認。
i)檢測記錄和報告
1)檢測負責人應在現場測試結束后,整理現場檢測記錄,對存在異?;蛉毕莸脑O備,應編制檢測異常分析報告。
2)同一設備同期開展的各項檢測或試驗項目,可合并為一個檢測或試驗記錄(報告)。
3)帶電檢測異常分析報告,宜包括檢測項目、檢測日期、檢測對象、檢測數據、檢測結論等內容。
4)停電試驗記錄和報告,宜編制單臺 ( 組 ) 設備停電試驗報告,報告宜包括試驗項目、試驗日期、試驗對象、試驗結論等內容。
5)有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應由試驗人員將檢測記錄錄入系統。
j)檢測結果分析與處理
1)由檢測負責人負責變電站設備檢測異常數據的分析,對可能造成設備故障的異?;螂[患,應盡快安排復測及提出檢修等建議。
2)變配電管理部門根據檢測負責人的處理意見安排跟蹤檢測或停電檢修及修后檢測(試驗)。
k)負責檢測器具管理的人員,應做好檢測儀器裝備的保養維護;
注1:預防性試驗:為了發現運行中設備的隱患,預防發生事故或設備損壞,對設備進行的檢查、試驗或監測。預防性試驗包括停電試驗、帶電檢測和在線監測 。
注2:檢測的設備和設施,如:變壓器 (電抗器)、斷路器、組合電器、隔離開關、開關柜、電流互感器、電壓互感器、避雷器、并聯電容器、干式電抗器、串聯補償裝臵、母線及絕緣子、穿墻套管、電力電纜、消弧線圈、高頻阻波器、耦合電容器、高壓熔斷器、中性點隔直裝臵、接地裝臵、端子箱及檢修電源、站用變、站用交流電源、站用直流電源、構支架、輔助設施、土建設施、避雷針等。
8.30.11 在線監測裝置管理
a)在線監測設備1)等同于主設備進行定期巡視、檢查。
b)在線監測裝置告警值的設定由電氣管理部門根據技術標準或設備說明書,組織電氣技術人員實施,告警值的設定和修改應有記錄。
c)對在線監測裝置的維護
1)各類在線監測裝置具體維護項目和要求,應按照廠家說明書執行。
2)運維人員應定期對在線監測裝置主機和終端設備外觀清掃,并檢查下列項目(不限于此):
——電纜2)、光纜連接正常,接地引線、屏蔽牢固;
——光纖盒無松動;端子箱內光纖連接無異常;
——各指示燈指示正常;
——合并單元供電電源接線完好,無松動;
——端子箱內密封應良好,應保持干燥清潔。
注1:在線監測的設備,如:變壓器類的在線監測、電容型設備的電容量/介質損耗因素監測、避雷器在線監測、絕緣子在線監測、高壓開關設備在線監測、電力電纜在線監測、GIS在線監測等。
注2:電力電纜線路的在線監測、例行試驗等以發現電力電纜狀態不良或不良工況。電纜電性能試驗項目,如:絕緣電阻、交流耐壓試驗、電纜相位檢查、導體的直流電阻測量、線路參數測量(工頻參數、正序阻抗試驗、零序阻抗試驗、序阻抗試驗等。電纜故障測試,如:電橋法、脈沖法(低壓脈沖法、直流高壓閃絡法、沖擊高壓閃絡法、二次脈沖法)。電纜故障定位,如:沖擊放電聲測法、聲磁信號同步接收定點法、跨步電壓法、低阻故障定點的音頻感應法。
8.30.12電能質量管理
a)企業電氣管理部門宜參照DL/T 1053《電能質量技術監督規程》,對變配電系統的電能質量指標1)進行周期普查測試并定期分析監測終端的數據,對出現超標的應分析原因,并按照“誰引起,誰治理”的原則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b)企業電氣管理部門應定期將電能質量2)的監測結果和分析、治理情況,上報企業規定的管理人員。
注1:電能質量指標包括:電力系統頻率偏差、電壓偏差、諧波和間諧波、電壓波動和閃變、三相電壓不平衡、電壓暫降與短時中斷。
注2:電能質量,指關系到變配電設備正常工作(或運行)的電壓、電流的各種指標偏離規范范圍的程度。
8.30.13 電能裝置計量管理
為保證在用電能計量裝置1)準確、可靠運行,企業宜做好以下適用方面的管理:
a)建立電能裝置計量的計量檢驗臺賬2),屬于企業負責的電能計量裝置,由企業按既定的校驗或檢定周期檢驗或送檢。
b)電能計量裝置的配置應滿足DL/T 448《電能計量裝置及技術管理規程》及有關標準的要求。
c)當發現電能計量裝置故障時,變電運行人員或用戶應及時通知電能計量部門處理貿易結算用電能計量裝置故障。
d)電能計量裝置,不論是本企業資產或供電企業資產,企業(用戶)都有保護其封印完好、裝置不受損壞或丟失的義務。日常運行維護人員現場工作時,檢査封印情況,如發現計量裝置失封、漏封、錯封時,做好現場記錄,并通報計量裝置所屬部門領導。
e)企業宜利用電能計量裝置統計的數據,進行分析,視需改善或提升。
f)企業應做好電能計量裝置運行信息3)的記錄。
注1:電能計量裝置包括電能表、計量用電壓互感器、電流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電能計量柜(箱、屏)等。
注2:電能計量裝置臺賬:資產名稱、資產編號、制造廠名、出廠編號、型號、規格、等級、常數(脈沖常數)、狀態、購置日期、購價、驗收(接收)日期、使用日期、使用(保管)地點、使用(保管)人、檢定周期、停用及報廢日期、停用及報廢原因,以及計量標準考核(復查)日期及有效期、上次送檢(周檢)日期和有效期等。
注3:電能計量裝置運行信息主要包括:電能計量裝置配置及歷次更換情況記錄、電能計量裝置缺陷(故障)和消除隱患等記錄、電能表設置信息和異常記錄(未用電、電表燒壞、停走、倒走、門閉等)、歷次現場檢驗信息、電能計量裝置預警信息等。
8.30.14 設備缺陷管理
a)電氣管理部門應明確設備缺陷管理的職責分工,責任到人。變配電設備缺陷管理宜包括缺陷的發現、建檔、上報、處理、驗收等全過程的閉環管理。
b)缺陷發現
1)運維及檢測人員、電氣技術人員應認真開展設備巡檢、專項排查、操作、檢測、檢修等工作,及時發現設備缺陷;
2)檢測、檢修人員發現的設備缺陷應及時告知運維人員。
c)上報
1)發現缺陷后,當值運維人員應按企業規定的缺陷管理流程和時限上報給調控人員、檢修單位;
2)上報時,應將缺陷內容記錄(表述)清楚,記錄宜包括發現的時間、地點、人員、缺陷設備名稱及編號、缺陷部位、缺陷描述及缺陷分類等。
3)缺陷未消除前,運維人員應加強設備巡視。
d)缺陷處理
1)由電氣管理部門的技術人員根據設備缺陷的程度,確定處理時限或時機,內部檢修或外協檢修;
2)缺陷未消除前,運維單位應根據缺陷情況,組織制訂預控措施和應急預案;
3)消缺作業現場設備、材料、工機具分區擺放整齊,工作完成后及時清理現場;
4)消缺前,應確定停電范圍、相鄰帶電設備,明確檢修作業流程,分析檢修、施工時存在的安全風險,制定安全保障措施,視需要編制檢修方案1),辦理工作票;
5)檢修單位應指定具備相關資質(特殊工種作業人員應持有職業資格證)、有能力勝任工作的人員擔任檢修工作負責人和檢修工作人員;
6)檢修工作開始前,工作負責人應組織作業人員學習、熟悉檢修計劃2)、檢修項目、人員分工、施工進度、安全風險和預控措施、關鍵工序、質量要求、檢修作業標準等,在工作過程中,工作負責人應提醒檢修人員安全風險和關鍵工藝要求;
7)檢修業務外包時,檢修業務外包項目發包負責人應組織雙方有關人員共同進行現場勘察,并認真填寫現場勘察記錄,雙方簽字確認。在開工前應組織安全技術交底,對工程進行圖紙交底、技術交底,明確工作范圍、帶電區域和停送電配合工作,交待有關安全注意事項等。
注1:檢修方案,宜包括編制依據、工作內容、檢修任務、組織措施、安全措施、 技術措施、 物資采購保障措施、進度控制保障措施、檢修驗收工作要求、作業方案等各種專項方案。
注2:檢修計劃,宜包括序號、申請單位、變電站名稱、電壓等級、設備名稱、檢修內容、是否需要停電、停電范圍、檢修計劃來源、開工時間、結束時間、備注
e)消缺驗收
1)消缺后,檢修負責人應對所檢修的項目按驗收標準3)進行自驗收后,填寫缺陷處理記錄,再通知運維人員驗收;
2)運維人員應進行現場驗收,驗收合格后簽名確認,完成消缺閉環管理;
3)消缺處理完畢后,運維人員應將現場故障處理結果向當值調控人員匯報;
4)根據企業的要求,編制驗收報告及檢修總結。
f)舊設備拆除前應進行風險評估, 制定拆除計劃、 方案和安全措施。
注3:驗收標準宜包括驗收項目、驗收標準、檢查方式、驗收結論、驗收問題說明。
8.30.15 變更用電管理
a)企業(用戶)因在經營、生產、建設、生活等方面的用電需求發生變化而要求改變由變配電雙方簽訂的變配電合同中約定的有關用電事宜的行為,企業要求變更用電1),需事先咨詢電力供應企業辦理變更用電所需的資料和辦事程序,按電力供應企業的要求攜帶有關證明到供電企業用電營業場所辦理手續。
b)企業根據變更用電的內容,參照本條款適用的要求,做好相應的變更實施管理。
注1:變更用電,指用戶有減容、暫停、暫換、遷址、移表、暫拆、過戶、分戶、并戶、銷戶、改變供電電壓等級和改變用電類別等。變更用電管理參考資料,如:《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供電營業規則》。
8.30.16 用電分析與改進
a)企業宜定期對變配電設備運行、操作、異常情況以及運行人員執行制度、規程(或標準)的情況進行分析,識別改善,制定措施并實施。對事故、異常、缺陷及不安全情況等應及時組織專題分析與改善。
b)運行分析主要內容,如:
1)分析兩票三制1)的執行情況;
2)發生故障異常情況后,對處理過程進行分析評價,總結經驗教訓;
3)學習事故通報,對本單位情況提出防范措施;
4)分析設備缺陷產生的原因,總結對缺陷發現和判斷的經驗;
5)明確季節性預防和反事故措施;
6)本站(所)電能質量情況分析;
7)根據生產工藝和設備情況分析減少生產系統電能消耗的具體措施和工藝;
8)分析違章情況;
9)設備出現的故障及多次出現的同一類異常情況。
c)對運行分析發現的問題應制定改善措施,明確具體改善方法、責任人、時限等要求,并做好相關記錄。
注1:兩票:工作票(安全作業票)、操作票;三制:交接班制、巡回檢查制、設備定期檢測試驗輪換制。
8.30.17 監督檢查
a)電氣管理部門,應做好本部門變配電設備的自主管理,并做好用電部門的指導和監督檢查。
b)設備管理部門、安全管理部門,應做好對電氣管理部門工作執行的監督檢查。
c)宜監督檢查下列內容(但不限于此):
1)日常運維管理(設備巡檢、設備定期輪換、定期檢測試驗、設備缺陷管理等);
2)安全管理 (工作票管理、 操作票及倒閘操作管理、防誤閉鎖裝置管理、消防管理、安全工器具管理、安全保衛管理、防止變電站全停措施);
3)標準化作業執行情況;
4)專項管理(防汛、防潮、防寒、防風、防毒、防小動物、防污閃、帶電檢測等);
5)基礎資料管理 (運維制度、 圖紙資料、 技術資料、規程規定、現場運行規程)。
8.31 設備狀態評價
設備管理部可根據需要,組織相關單位開展設備狀態評價,宜考慮以下要求:
a)明確需進行設備狀態評價的設備1),形成清單。
b)編制設備狀態評價標準,作為評價依據。
c)根據不同評價的目的,確定評價的周期或時機。如(不限于此):
1)關鍵設備定期評價,宜每年一次。
2)評價時機,如:定期評價、缺陷評價、 檢修評價 、隱患評價、 技改評價、 試運后評價、 報廢評價。
d)組建設備狀態評價專業組,根據設備狀態評價標準,按需采集評價所需的依據,如(不限于此): 投運前資料、運行資料/信息/數據、檢修資料/信息/數據、其他信息。
e)評價后,評價組應對設備給出具體評價結果和建議。
f)評價結果為編制設備檢修計劃、備件需求計劃、大修計劃、技改計劃、更新/報廢等提供參考依據。
g)對設備狀態評價的結果,可作為設備相關決策的有用依據。如:用于做檢修前做評估,以便按需補充、調整大修項目。
h)適用時,可編制關鍵設備年度運行回顧分析報告。
注1:設備狀態評價的設備,通常是針對安全管控風險高的設備或關鍵設備,集中資源管重點。設備狀態評價標準可為定性評價亦可為定量評價標準。
8.32 運維智能化管理
8.32.1 策劃基本要求
a)企業可通過運維智能化建設,以有效優化設備管理的核心業務,提高設備運行效率與效益。
b)建設應遵循“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建設規劃趨向統一平臺,注重系統先進性和可擴展性,并考慮到現有資源整合與協同,考慮與現有系統集成與接口,避免或減少重復建設。
c)應參照適用的國標、行標的管理和技術要求,建設運維智能化1)與無人值守站點2)、集控中心3)管理,包括監控系統4)。
d)應參照適用的國標、行標的管理和技術要求,立足于組織現狀和戰略目標,策劃和編制智能維護發展規劃,并組織實施,如建設運維智能化與無人值守站點、集控中心管理(監控系統)。
e)在洽詢智能運維或無人值守站點建設的合作伙伴,宜選擇具有同類成功案例的伙伴。
f)應考慮對系統數據的利用分析,能夠實現技術分析和經濟分析,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g)有智能運維、無人值守站點、智能裝備5)的單位,應建立相應的運行管理制度,明確操作權限和責任劃分,建立配套的操作規程、檢查與維護規程等,保障系統的順利運行和正常使用。
h)智能裝備建設。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不斷融合,智能制造成為推動企業提質增效、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適用時,企業可參考《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1版)》,以及適用的與智能制造有關的國標、行標、地標、團標,開展智能裝備建設。
i)設備健康管理系統建設。適用時,企業可開展設備在線狀態監測、運行管理與預警、在線運行分析與預測等設備狀態監控預警;故障診斷與預測、腐蝕診斷與評估、設備操作優化、設備缺陷管理等設備故障診斷與預測等管理系統建設。
j)設備遠程運維建設。適用時,企業可對塔、加熱爐、反應器、換熱器、大型壓縮機等關鍵及重要設備,開展遠程運維和預測性維護系統建設和管理,通過對設備狀態的遠程監測和健康診斷,實現對復雜系統快速、及時、正確的診斷及維護指導。對外協狀態檢監測,可參考本文件“8.19.2外協狀態監測”的要求。
k)設備管理部負責監督各單位對智能運維、無人值守站點、智能裝備的管理與運行情況,并視需考評。
l)為適合智能工廠運行模式,對設備管理架構和專業配置做出適性調整。
注1:智能化,指對設備或無人值守站點在廣泛采用數字信息處理和通信技術的基礎上,集成智能的傳感與執行、控制和管理等技術,達到安全、高效運行。
注2:無人值守站點:站內不設置固定運行維護值班崗位,運行監視、主要控制操作由遠方主站或集控中心完成,實現向主站上傳設備運行及設備運行的遙測、遙信等信息,及接收并執行主站下發的遙控、遙調指令等功能的站點。
注3:集控中心(中央控制室CCR):組織和實施對多個智能運維站點統一監視和控制管理的(生產或設備管理)機構。
注4:監控系統:通過系統集成優化和信息共享,實現設備運行信息、狀態監測信息、輔助設備監測信息、計量信息等站點信息的統一接入、統一存儲和統一管理,實現設備、站點運行監視、操作與控制、綜合信息分析與智能告警、運行管理和輔助應用等功能,并為調度、生產等主站系統提供統一的設備操作和訪問服務。
注5:智能裝備主要包括傳感器與儀器儀表、自動識別裝備、控制系統(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分散型控制系統(DCS)、現場總線控制系統(FCS)、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中控綜合監控系統(SCADA)等)、檢驗檢測裝備(質量檢測、泄漏檢測、火災檢測等)、人機協作系統(防爆終端、操作屏等)、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卸、產成品倉儲、長輸管線巡檢、裝置日常巡檢等環節專用機器人等)、工藝過程裝備(工藝過程裝備相關的數據采集、集成等)等。
8.32.2集控中心
a)有智能運維或無人值守的企業,宜按需建立集控中心。集控中心與智能運維站點(或無人值守站點)應有可靠的通信聯系,通道鏈路應相互獨立,宜考慮以下事項:
1)聯系電話不少于兩種方式(移動通信、內部專線電話、微波專線等)。
2)數據傳輸通道應有備用,視頻信息傳輸宜采用獨立通道。
3)集控中心應有滿足運行所需的管理和技術資料。
b)集控中心應有遠程集中監控系統(集控系統),能完成對接各站點的數據集中采集與處理、監控管理、報警管理、報表管理、遠程監視、運行報表系統、操作票管理、缺陷管理、設備管理、運行分析、現場應急處置標準庫等功能。
c)應有明確的設備操控權限和管理權限。
d)安全要求。信息安全符合國家、行業安全管理要求。消防安全符合GB/T 2887《計算機場地通用規范》的要求。集控中心監控室、設備房應設置獨立門禁,應配置視頻監視系統。
e)集控中心的運行人員應符合集控中心崗位的能力要求,經崗前培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
f)集控中心的運行管理。
1)應有運行值班管理制度,配備足夠的運行值班人員,滿足正常運行和應急異常處理的需要。集控中心的現場管理應符合企業5S及可視化標準的要求。
2)應對無人值守站點的系統運行方式和運行狀態進行監視,對運行參數進行巡視、調整。
3)分析、判斷異常/缺陷原因并組織處理。
4)按規定對集控中心的設備進行檢查、維護,發現缺陷應及時聯系檢修人員處理。應按企業缺陷與故障管理制度執行。
g)宜每月進行運行分析,行程分析記錄或報告,并抄送應知信息的人員。
8.32.3無人值守站點管理
a)無人值守站點監控系統基本要求:
1)應支撐設備的遠程集中監控業務,實現對站點設備的遠程集中監視與控制;
2)應支撐設備的運維業務,實現對設備的遠方或就地運行與維護;
3)遵循有關國家、行業的通信網絡和系統標準,實現全站信息統一建模和接入;
4)應遵循“告警直傳、遠程瀏覽、數據優化、認證安全”的技術原則;
5)應支撐遠程對站點設備的安全可靠操作控制;
6)重要設備應冗余配置,保障系統的可靠性;
7)應遵循有關監控系統安全技術的國家、行業標準的規定。
b)功能要求。應具備數據采集、數據處理、運行監視、智能告警、操作控制。
c)運行管理。應包括權限管理、自診斷功能、日志功能及版本管理等。
d)輔助監控。應包括電源監測、安全防范及環境監測。
e)信息傳輸。信息傳輸包括站點內信息傳輸及信息遠傳,包括測控裝置、保護裝置、智能終端、告警直傳、遠程瀏覽、狀態監測分析結果數據等數據的信息遠傳。
f)時間同步。時間同步及時間同步狀態在線監測。
g)安全防護。無人值守站點監控系統使用的對稱密碼、非對稱密碼、摘要算法、調度數字證書和安全標簽等,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并通過國家有關機構的檢測認證,應保障站點監控系統的網絡安全與信息安全1)。
h)性能要求。無人值守站點監控系統主要性能指標,應符合相關國家、行業要求。注:性能指標,如:電流電壓測量精度、遙控執行響應時間、控制操作正確率、告警直傳響應時間、遠程瀏覽畫面調用響應時間、站控層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間隔層測控裝置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站控層各工作站和服務器的CPU平均負荷率、網絡平均負荷率、實時數據庫容量、歷史數據庫存儲容量等。
i)電源要求。應明確交流電源、直流電流的電流、電壓要求,監控系統的電纜選擇應符合現行的G B 50217《電力工程電纜設計標準》的規定。
j)場地與環境要求。
a)無人值守站點監控系統部署環境應具備防火、防盜等措施,配置相應的視頻安防、消防、門禁、環境監測等系統,應能實現遠方監視與控制。
b)環境溫度和濕度,應符合國家、行業要求。
k)防雷與接地。防雷與接地應符GB 50057《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T 50065《交流電氣裝置的接地設計規范》、DL/T 381《電子設備防雷技術導則》的要求。
注1:GA/T 1539《信息安全技術 網絡病毒監控系統安全技術要求和測試評方法》、YD/T 3952《信息通信行業視頻監控系統安全檢測工具技術規范》。
9 檢查與評價
9.1 設備管理檢查
為確保設備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識別糾偏與改進的機會,應組織開展設備管理檢查1),并遵循以下要求:
a)設備使用部門應做好定期自主檢查,根據檢查的結果視需考核,應有檢查/考核記錄、整改與驗收記錄。設備使用部門自主檢查的頻次,應大于設備管理部門監督檢查的頻次。
b)設備管理等部門應做好定期監督檢查,視需建立設備檢查小組執行檢查,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通報、督促整改,根據檢查、整改的結果視需考核,應有檢查/考核記錄。集團性公司可執行交叉檢查。
c)企業高層領導宜督促設備管理部門落實設備監督檢查、設備使用部門做好自主檢查。
d)應建立設備檢查管理制度,形成 “策劃、實施、問題處理、評價改進”的設備檢查閉環。
e)應建立設備檢查標準,檢查標準宜配分量化。宜將制度執行要項轉化為檢查表,明確考核,便于日常檢查,促進制度落實。檢查標準中應同時列入安全、環保、職業健康方面的內容。
f)宜編制設備檢查計劃,計劃內容宜涵蓋檢查的單位、項目、時間、人員、執行進度等要素。
g)根據設備檢查標準及各種工藝質量、安全、設備技術標準文件,按計劃既定周期實施檢查。
h)對設備檢查問題進行分類管理,如:設備作業規范問題、設備管理問題、設備缺陷問題、設備配套不足問題、環境影響問題等。
i)對檢查計劃,檢查任務完成情況,檢查問題及整改完成情況,獎罰情況,應列出明細清單,分部門、分類統計,定期公示。
j)對設備檢查發現的嚴重隱患和重復性問題,設備管理部門應組織相關人員討論,制定對策,必要時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更新、淘汰。
k)視需要,企業宜建立設備管理檢查與評價結果的考核細則,宜納入企業的績效考核體系。
注1:設備管理檢查糾偏,視需考核(獎懲),是企業促進設備管理制度、標準有效實施的重要管理措施。
9.2 設備管理評價
9.2.1基本要求
a)評價目的。確保設備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適用性。
b)評價原則。堅持預防為主;堅持系統全面;堅持重點突出;堅持量化評價1);堅持引導改進2)。
c)評價周期。宜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內部評價。
d)評價制度。設備管理部門應建立設備管理檢查與評價制度,編制量化的設備管理體系評價標準,以及評價所需的記錄模板或表單。應確保設備評價標準的適用性。
e)按既定的設備管理評價制度,做好評價策劃、實施、匯報、整改與驗證。
f)設備管理評價通常分為企業內部評價(可視需邀請外部專業人士參與)、與外部第三方評價3)。
g)評價應依據公司編制的量化的設施設備評價標準。
h)內部評價人員應經過培訓并掌握評價的方法和要求。
i)應確保評價的系統性與獨立性,評價人員不可評價自己的工作。
注1:通過對設備管理工作實施情況的量化評價, 科學客觀地反映企業設備管理工作現狀, 查找管理、 技術、手段、應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設備管理部門按既定評價周期, 策劃內部評價,組織評價組對照設備管理體系進行量化評價, 驗證各項設備管理制度、技術標準等的有效性、適用性,檢查設備管理工作目標、(要素)指標的達成情況,對設備管理組織、資源、目標/指標、制度、技術標準等文件進行調整或增修完善,持續改進,不斷提高設備管理績效。評價后形成設備管理體系自評價報告,將評價結果在全公司范圍內通報。
注2:設備管理評價是企業設備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有效工具。戴明十四法第五條“要有一個識別體系和非體系原因的措施。85%的質量問題和浪費現象是由于體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崗位上的原因。”朱蘭認為:企業產品或服務質量問題,追究其原因,只有20%來自基層操作人員,而恰恰有80%的質量問題是由于領導責任所引起的。同理,設備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適用性(含系統性),關鍵在領導責任,重點體現在做好日常監督檢查,并定期對設備管理體系進行評價,運用檢查與評價活動,以識別設備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不足及需改進(或提升)空間,以持續改進設備管理體系。
注3:外部第三方評價機構,如:本文件的發布機構“設備管理評價中心”。
9.2.2體系內部評價
a)評價組織與實施
1) 標準。在評價前,由設備部負責修訂/優化量化的設備管理體系星級評價標準,以確保標準的適用性。
2) 建組。選擇評價人員,建立評價小組,可視需邀請外部專業人士參與。
3)計劃。由設備管理部編制評價計劃,經過核準后通知受評價單位和應知信息的人員。
4)由評價組長按分工將評價標準發給評價小組成員,講明評價要求。
5)由評價組,按既定評價計劃的時間和要求實施現場評價。
b)評價報告
1)評價組員負責按要求編制評價任務內評價簡報和量化打分。
2)評價組長負責統計受評價單位的最終得分,匯總編制評價報告。
3)評價報告經過設備管理部領導審閱后,作為設備管理評審會輸入的信息之一。
4)應將報告傳遞給企業內應知信息的人員。
c)整改落實
1)整改要求。評價組對需整改項目,應明確責任單位和人員、提出改善建議,明確期限、跟進實施、驗證改善結果;
2)整改落實。整改責任單位宜參考評價報告中的改善建議及要求,組織整改。整改后應主動將改善結果報送評價組長(或設備管理部),評價組長應擇時驗收,并定期公布各責任單位的整改情況。
3)在下次內部評價時,應抽查驗證整改結果。
4)應保持活動結果的證據。
9.2.3內部專項評價
1)設備管理部可根據設備管理體系運行、事故(事件)情況、要素的運行情況等,由設備管理部組織開展專項評價1),評價過程管理,可參考“體系內部評價”。
2)設備管理部根據需要,確定定性或定量評價,視需編制審核方案。
3)應將評價的結果形成專項評審報告,并根據落實改善、驗證。
注1:專項評價,可以是體系某些要素評價,也可以是設備技術狀態等評價,如(不限于此):
設備運行狀態評價:保證設備狀態良好;
設備功能精度評價:保證產品生產質量;
設備維修成本評價:保證合理使用資金;
設備管理執行評價:保證設備管理有效;
設備管理制度評價:保證制度合理適宜;
設備管理人員評價:保證專業能力提升。
9.2.4 外部評價
當企業有委托外部第三方設備管理專業機構1),為本企業提供設備管理星級評價2)服務時,設備管理部宜考慮下列要求:
a)設備管理部主導,邀請外部設備管理專業機構(如:設備管理評價中心);
b)在評價前,應編制評價方案或評價工作計劃,明確評價范圍、依據標準(設備星級評價標準)、評價時間、評價專家組、評價配合事宜、評價過程安全注意事項、評價匯報會、評價報告、評價證書、保密要求等要求。
c)由設備管理部等配合,評價專家組按評價工作計劃實施評價。評價專家組依據設備管理體系星級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形成設備管理體系評價總結報告并給出評價分值、星等級。
d)現場評價后,由設備部組織召開評價匯報會,由評價專家組匯報本次評價結果。
e)由設備部跟進評價專家組負責人,按約定的時間提交設備管理星級評價報告和評價證書。
f)企業通過設備管理星級評價,可客觀了解企業在業界的設備管理水平,可根據評價專家組的評價建議,針對性改善。
g)設備管理部應將需改善項形成問題清單,明確改善責任人和要求,跟進責任單位落實整改。
h)責任單位整改后應主動將改善結果報送設備管理部,由設備管理部驗收整改情況并公布。
注1:第三方評價,主要依據PMS/T 1《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PMS/T2《設備管理星級評價標準》、適用的國標、行標,企業現有的設備管理體系制度。評價相關參考資料,在網站www.cuhkg.com “找評價”欄目。
注2:設備管理星級評價不屬于認證認可的范疇,屬于設備管理診斷的范圍。設備管理星級評價的主要特點是“評價+診斷”,具有評定和咨詢性質。評價報告的主要特點是量化評價結果,明確企業設備管理的水平、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提出改善建議。評價過程也是持續改進的過程,是企業設備管理不斷優化與完善的過程。
9.3 設備管理總結與規劃
9.3.1定期總結與規劃
a)設備管理部門、設備使用部門宜按既定的時間對設備管理、運行方面進行總結、分析,積累經驗,總結教訓,如:月設備管理總結或月設備管理例會、年設備管理總結1)、大檢修總結、關鍵機組檢修總結等。
b)宜根據設備管理總結分析的結果,規劃、明確后續設備管理工作重點,納入工作計劃并按計劃實施,檢查實施結果。
c)企業設備管理部門,應按策劃的時間間隔組織召開設備管理總結會。
d)企業的最高管理者宜應邀參加設備管理總結會,對總結進行點評、提出管理要求。
注1:年設備管理總結會,通常安排在設備管理體系內部或外部評價后進行。
9.3.2 總結會議管理
a)會前
在召開設備管理總結會1)之前,應明確會議議程,應收集并編制設備管理總結報告2)。匯報材料宜涵蓋下列適用的內容(但不限于此):
1)設備管理體系內部評價報告;
2)日常設備檢查與改善的結果;
3)外部檢查或評價報告3);
4)設備管理指標實現的程度(宜用統計圖表展示);
5)來自內部或外部的改進建議;
6)上次總結會后續措施的實施結果;
7)為確保設備管理體系正常運行所需資源的情況;
8)其他。
注1:此條設備管理總結,指年度設備管理總結會。
注2:設備管理總結報告,通常用ppt編制,以便于投影或顯示屏播放。
注3:外部檢查或評價報告,通常來自于客戶、第三方設備管理評價(如:設備管理評價中心、客戶授權的評價機構、設備管理專業咨詢機構等)對企業的設備管理檢查或評價。
b)會中
1)設備管理部門負責組織設備管理總結會,并向最高管理者及參會者作設備管理總結報告;
2)按會議議程開會;
3)確定需改善的項目及要求4);
4)最高管理者決議事項和管理要求。
c)會后
1)應形成設備管理總結會議記錄,并發給最高管理者及參會人員,以及相關需知會議內容的人員;
2)對在會議上已確定應實施的事項,應納入實施計劃、實施并驗證實施的結果。
注4:改善項目及其要求,指改善項目名稱、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改善期限等要求。改善項目,如:管理機構優化、資源配備、指標調整、薄弱環節或問題改善等。
10 改進
企業應持續改進設備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適用性和績效,對發現的問題采取控制或糾正措施。企業可實施下列適用的管理措施。
10.1 機制
a)最高管理者宜提供必要的資源1),以促進企業的人員開展設備與設備管理改善活動2);
b)應明確有關改善、創新管理的歸口管理單位,并賦予其權責;
c)企業應建立能促進改善、創新的激勵制度,激勵員工主動參與設備管理等改善工作,實現設備管理的持續改進與創新;
d)企業宜引導員工從設備管理角度,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滿足客戶要求等,識別設備管理中存在的浪費或不足或問題,開展提升設備管理有效性、績效等相關改善活動;
注1:此處的資源,主要指用于開展改善活動的資金。
注2:改善活動,通常指合理化建議、改善提案、金點子、小改小革、QC活動、品管圈(QCC)活動、專題(課題)改善、科技攻關、標桿比對、專家指導等。改善的范圍如:流程改進、制度優化、標準優化、要素指標、記錄優化、信息化優化、設備故障、瞬間停止、不良及再加工、產品切換、速度低下、初期不良低下、有發生源(污染、故障、不良等), 困難點(清掃、注油、點檢、作業困難等)、設備缺陷(設備不合理問題中缺陷程度大的)、浪費源、節能降耗、設備類技術創新等。
10.2 實施
a)根據需要對不同崗位的人員,提供能促進改善的專業技術、知識、方法培訓1)。
b)企業宜將改善成果的表述方式模版化,以規范成果展示與分享。
c)鼓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方法等,以促進企業在設備管理和技術方面的進步。
d)企業宜開展改善或創新成果交流會以營造改善氛圍,并通過適合的方式予以展示、分享,如:網絡、手持終端、顯示屏/屏幕、內刊、企業報、看板等,以促進企業內部知識的增值應用。
e)必要時,宜根據改進的結果,增修相關流程、制度、標準、記錄。
f)適合時,企業宜將改進或創新的成果申請專利2),以豐富企業的知識資產管理內容。
g)對貢獻知識和智慧的人員,宜按企業的相關制度予以精神激勵、物質激勵,以促進人員改善的意愿,營造改善文化。
注1:改善方法,如統計分析方法、QC七大手法、IE方法、PM法、改善12法、5WHY分析等。
注2:申請專利,若改善、設備技改、創新等方面的成果符合我國專利法的規定,可申請專利。專利分為三種: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10.3 改進
a) 負責改進、創新的歸口管理單位,應對改善活動的推進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和評價,必要時采取改進措施;
b) 企業應考慮企業戰略目標、風險管理、設備管理績效分析、檢查、評價、管理總結等結果,作為設備策劃的輸入,持續改進設備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適用性和精益性1),以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確保設備安全、穩定、經濟運行,并滿足相關方的要求,讓設備資產價值最大化。
注1:精益Lean:通過持續改進,識別和消除產品、服務和流程中的浪費/非增值作業的理念和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 質量管理體系要求
[2] GB/T 19000-2016/ISO 9000:2015 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
[3] GB/T 15496-2017 企業標準體系 要求
[4] GB/T 29590-2013 企業現場管理準則
[5] GB/T33000-2016 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
[6] TSG 08-2017 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
[7] TSG 03-2015 特種設備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導則
[8] GB/T 19022 測量管理體系 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
[9] GB/T 23331-2020 能源管理體系 要求
[10] GB/T 13234 企業節能量計算方法
[11] GB/T 2589 綜合能耗計算通則
[12] GB/T 33173-2016/ISO55001:2014 資產管理 管理體系 要求
[13] PMS/T 2-2023 設備管理星級評價標準
[14] PMS/T 3-2023 設備管理定義和術語
[15] GBZ 1-2010 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16] GB/T 27921-2011 風險管理 風險評估技術
[17] GB/T 24353-2009 風險管理 原則與實施指南
[18] GB/T 8196-2018 機械安全 防護裝置 固定式和活動式防護裝置設計與制造一般要求
[19] GB 2894-2008 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
[20] GB 2893-2008 安全色
[21] GBZ 158-2003 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
[22] GB/T 2893.1 圖形符號 安全色和安全標志 第 1 部分安全標志和安全標記的設計原則
[23] GB 13495.1 消防安全標志 第 1 部分:標志
[24] GB/T 13608-2009 合理潤滑技術通則
[25] GB 30871-2022 危險化學品企業特殊作業安全規范
[26] GB/T29639-2013 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編制導則
[27] GB/T 34535-2017 潤滑劑、工業用油和有關產品(L 類)X 組(潤滑脂)規范
[28] GB/T 498-2014 石油產品及潤滑劑 分類方法和類別的確定
[29] GB 50052-2009 變配電系統設計規范
[30] GB 50150-2016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 電氣設備交接試驗標準
[31] GB 26859-2011 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電力線路部分
[32] GB 26860 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發電廠和變電站電氣部分
[33] DL/T 1053-2017 電能質量技術監督規程
[34] DL/T 448-2016 電能計量裝置及技術管理規程
[35] DL/T 596-2005 電力設備預防性試驗規程
[36] DL/T 969-2021 變電站運行導則
[37] 國家電網公司變電管理規章制度
2023版設備管理體系標準專題培訓:《2023版設備管理體系標準(PMS)標準化建設專題講座》
又名:2023版設備管理體系標準(PMS)實施要點解讀
1.【本標準配套培訓課程介紹】: 《設備管理體系 系列培訓課程》
2.【與本標準相關的好資料】:“找資料”欄目
3.【設備管理體系沿革等介紹】: 設備管理體系PMS介紹
4.【設備管理定義術語】: 《設備管理 定義和術語》
5.【專家解讀資產管理與設備管理標準】資產管理體系標準(ISO55001:2014)與設備管理體系標準(PMS/T1-2018)的聯系和區別
5.【標準部分條款理解與實施要點解讀】:在首頁搜索關鍵詞“條款,如:”“條款解讀”
? 如果本標準對您有幫助,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提示】:
1.不斷更新的好資料在 www.cuhkg.com “找資料”欄目。
2.QQ群:國內最大的2000+人群,專業高質、答疑解惑、互動交流,Q群名:中國設備管理, Q群號: 283752911
主要交流:設備管理體系標準、ISO55001資產管理、設備完整性管理、6S管理、目視管理、安全管理、企業管理等,純廣告者禁入!
3.加"中國設備管理" Q群,總有一個人知道你問題的答案!